唐风宋雨,淋湿了中国古典文学世界的广阔天空,滋润了东方特色水墨丹青的艺术土壤,直到今天这一场风雨仍在低吟呼啸,所有身在雨中的人或是听到雨的人,都能感受到那来自千年之前的瑰魅与烟霞。在古诗词中,若有一首作品能够撼动诗坛,那它就是《春江花月夜》;在骈文中,若有一首作品能够独揽盛唐半壁江山,那它就是《滕王阁序》。
王勃的《滕王阁序》名传千古,被称为历代骈文第一,更被称为“六朝之新变,唐朝之先声”,对骈文的历史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地位无可取代。相信大家在语文课上都听惯了老师的溢美之辞,对其评价非常高。然而你是否知道,《滕王阁序》里面有一些关键内容与今日人们的理解已经相差甚远?
其实,王勃这篇文章的原题目叫做《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他探望父亲途中路遇在滕王阁举行的盛会时临场发挥的。实际上宴会的主人阎公早就有了内定的写序人,谁知王勃不知谦让,提笔就来!
王勃起笔“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不屑,觉得是老生常谈之调;王勃写到“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时,阎公沉默不语,若有所思;当王勃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阎公大惊失色,高呼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此序中的极佳之句,堪称千古绝唱,历来为人称道,然而正是这一名句,或许后世已经对它误解了千年。
世人普遍对此句的理解是:衰落的晚霞与孤独的野鸭一共飞翔,秋色的湖水与苍茫的天空融为一色,各自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秋景图卷。然而听完小解的解读,可能你会对它有新的理解。
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是“当句对”,即不仅上下两句对偶,在一句之内也是自成对偶。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与“秋水共长天一色”对,而其间“落霞”与“孤鹜”对,“秋水”与“长天”对。而且王勃的对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都是工整巧妙的绝对。那么问题出现了,落霞是景物,孤鹜是动物,二者相对是否不妥?
其实这里的落霞并不是天边的云霞,而是指一种类似飞蛾的小昆虫,“落”对应“孤”,意思是零散、零落。那么这上一句就变成了:零散的飞蛾与孤独的野鸭一同飞翔。如果这样来解释语句就通顺多了,也比较贴近生活。因为水边本来就是多有飞蛾,尤其是傍晚时分,它们就会躁动不安开始乱飞,这时一只野鸭突然起飞,二者映衬在夕阳的剪影下,这一美好的瞬间被王勃抓住,写在了笔下。
而“落霞”如果作晚霞解,那么会有一些情理上的不足,毕竟云霞的运动都是极其缓慢的,用云霞搭配速度很快的野鸭是有所不妥的。再者说,当时王勃是临场发挥,应该是眼见的多一些,而想象的少一些,他正是看到了飞蛾与野鸭并列的画面擦,才会写下如此绝美的名句。
实际上王勃的这一千古名句也并非纯原创,而是化用了北周文人庾信在《马射赋》中的一句:“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用了其表但换了其里,加上自己高超的能力,从而创作出了更加优美的意境。不知大家觉得“落霞”究竟是晚霞呢还是飞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