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哥舒翰名垂西北,为何兵败潼关

哥舒翰名垂西北,为何兵败潼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朱明桂 访问量:2995 更新时间:2024/1/31 17:52:10

哥舒翰大器晚成建功西北

哥舒翰也是唐一代名将,他出身突厥贵族家庭,父亲是突厥部落首领,母亲是胡人公主。他们家这一支在突厥内部争斗中失势就内迁到唐。或者由于家庭生活优厚哥舒翰年轻就像一个富家公子哥,整天吃喝玩乐到处胡混。一直到四十岁的时候,由于在长安遭到被人的轻视,感觉受到侮辱的哥舒翰就决心投军,要建功立业获取功名。

从军后的哥舒翰由于军中表现优异很快就得到了当时节度使王忠嗣的赏识。当时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匈奴已经打的服服帖帖了,阿拉伯帝国也不远千里向唐中央进贡,只有吐蕃当时还一直和唐有战事,时战时和。因此,哥舒翰的功业主要是对征讨吐蕃的事业上,受上司赏识的哥舒翰由于军纪严明,治军有方,加上熟读兵书很快在苦拨海一战成名,痛击吐蕃军队。而石堡一战将哥舒翰军事成就推向了顶峰,这一役将吐蕃军队尽数屠戮,一个不留,令吐蕃一听到哥舒翰这三个字就闻风丧胆。哥舒翰在随后的几年里收复了九曲,设置洮阳(今甘肃临潭西南)、浇河(今青海贵德境)二郡,成立了宛秀、神策二军。这两支军队在以后安史之乱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哥舒翰被逼守潼关

天宝十四年(755年),统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造反,由于唐朝军事部署内重外轻,黄河两岸很快就陷入叛军的控制中。唐玄宗慌忙派当时名将封长清、高仙芝带兵抵御,由于当时双方兵力和战斗力悬殊,再加上当时唐玄宗对将领都不信任派宦官监军,导致最终这两人兵败被斩首示众。这时候外有叛军内无良将的情况下,唐玄宗就想到了在家养病的哥舒翰。当时的哥舒翰由于中风出现了半身不遂的情况,在休养了一段时间后才渐渐转好,对于唐玄宗的征召,想到封长清和高仙芝的遭遇,哥舒翰自然不愿意挑这个担子。

但是皇帝亲自下诏没办法只得带病上岗,唐玄宗亲自为他践行,还命令文武百官外出相送,就这样哥舒翰带着当时从各地征召来的二十万人马驻守潼关。对于这二十万人马什么成色,哥舒翰自然知道的,所以他一到潼关就做好了坚守的准备。因为他知道拉出去和安禄山的军队打是不一定能打的过,但是让他们守城还是没有问题的,可以弥补军中一些弱势因素。确实哥舒翰也守的可以,打退了安禄山军队对潼关的进攻。

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套路很老套,可确实历史却一遍又一遍上演。起先哥舒翰部下王思礼向哥舒翰建议,留一部军力在潼关,带着大部人马杀回长安砍了杨国忠的脑袋,学汉七国之乱时候诛晁错的做法。哥舒翰有点心动,他知道杨国忠不是什么好鸟,但又怕自己会被天下人指责,擅自带兵诛杀朝廷重臣,名声不好,就犹豫了。杨国忠听到这个消息后惊恐万分,他知道要是哥舒翰带兵回长安他就是粘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所以杨国忠就向玄宗建议招募一支军队驻守在灞上,还让心腹杜乾运统领。这名为防守长安,其实就是监视哥舒翰的,老辣的哥舒翰自然知道杨国忠的用意,于是就借口开军事会议,把杜乾运骗到潼关军中给砍了,把这支部队也归到自己的帐下。这下杨国忠和哥舒翰的矛盾就更加深了。

当时李光弼和郭子仪在河北一带打击史思明的部队取得了一些胜利,安禄山东进意图又被张巡阻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南下部队又被鲁炅阻于南阳(今河南邓州),从全局来看叛军势头已经得到控制,只要稳住局势,慢慢推进,黄河一带的失地很快就能收复,安禄山可能就要龟缩到范阳去了。这时候唐玄宗脑子也热了,再加上杨国忠天天在唐玄宗耳边吹风,要哥舒翰出兵打安禄山部队。哥舒翰知道出兵是打不过的,几次向唐玄宗建议坚守潼关才是正确的道路,奈何唐玄宗不听,没办法被逼无奈的哥舒翰只能出兵。恸哭出关的哥舒翰在河南灵宝被安禄山的崔乾佑军队埋伏,前锋部队全军覆没,本来军心不稳的哥舒翰部一下子就失去组织纪律,四散而逃,二十万大军死的死,逃的逃,退回潼关的只有八千人。本来退回潼关的哥舒翰想借潼关之险还可以继续守住,却被部将绑了去献给安禄山,就这样哥舒翰被逼无奈投降了安禄山。

哥舒翰守潼关失败原因

一、朝廷内部斗争牺牲品。由于哥舒翰和杨国忠的矛盾,造成杨国忠为了能够保全自己一个劲向唐玄宗建议让哥舒翰出兵。其实他就是想找哥舒翰的麻烦,逮到借口就有理由把哥舒翰拉下问罪。这种不为朝廷大计考虑,只想着自己的私利,导致了整个战局的失控。因为潼关一失手长安就无险可守了,本来在河北已经取得胜利的郭子仪、李光弼就要回兵保卫皇帝。而身处困境的安禄山也借机乘势能攻入关中,打击唐王朝气势。

二、唐玄宗自己的决策失误。在哥舒翰出兵之前,唐朝打击叛军已经取得了成绩,河北不仅有郭子仪、李光弼,还有颜真卿颜杲卿两兄弟在抗击叛军吗,这在河北成为抗击叛军的旗帜。本来只要哥舒翰坚守住潼关不动,安禄山应该支撑不了多久了。唐玄宗看到其他地方局面开始转好,再加上杨国忠一个劲在他耳边叨叨,脑子一热就要求哥舒翰出兵。

三、哥舒翰自身因素。其实哥舒翰当时年纪已经很大了,想想从军的时候就已经四十岁了,再加上在西北征战多年,年纪很大。安禄山起兵的时候还得了中风,身体也是不行,对于带兵,很多时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好多时候都是让身边的将领代为代理军中一些事务。这些都造成军心不稳,守守还可以,真的要打,只要一失败军队就很容易崩盘。

总之,将潼关失守归咎于哥舒翰确实有很多不公平。哥舒翰也是被逼无奈才出兵而导致的失败,最后还成为叛军中的一员。在这里也替哥舒翰报以同情和可怜,作为唐朝一代名将,最后还是被安庆绪给杀死,死的很窝囊,没有应有气节,委屈求生,还是免不了一死。但是他的唐朝所作出的功绩还是不可磨灭的,唐朝廷也没有忘记他开疆拓土的功劳,在他被杀后追赠他为太尉,谥号"武愍"。

标签: 哥舒翰

更多文章

  • 唐朝名将哥舒翰,李白写诗赞赏他,称白起卫青都不如哥舒翰

    历史人物编辑:缤纷历史清清讲标签:哥舒翰

    唐朝是历史上非常厉害的存在,时至今日世界上一些国家仍然有唐人街。这些国家的唐人街与唐朝就有很大的关系,在唐朝时期,外交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前往唐朝进行过交流。最为人熟悉的例子就是日本,当时的日本派出很多使者前往唐朝学习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唐朝时期最为人熟悉的就是唐诗和

  • 哥舒翰手握二十万大军,为何打不过安禄山?一战打光唐朝精锐?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哥舒翰

    哥舒翰败给了安禄山,其实并不是真的打不过安禄山,而是败给了当时复杂的时局,败给了君王的猜忌。准确来说,哥舒翰其实是败给了身后那群猪队友!这事,其实还得从头说起。唐朝初年,李渊从太原起兵,一路打到长安,建立了唐朝。李渊本就是隋朝的顶级大贵族,所以实际上,唐朝是在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很多制度也都是承袭前

  • 哥舒翰杀安思顺暗藏阴谋,狼子野心不逊于安禄山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哥舒翰

    安史之乱爆发时唐军毫无准备,叛军却在安禄山的指挥下长驱直入,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攻陷了东都洛阳,兵临潼关之下。李隆基一开始派出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阻挡叛军,但不仅没有守住洛阳,还丢失关东重镇陕郡,被迫退守潼关。由于李隆基对外族将领的猜忌,他冤杀了主动放弃陕郡的高仙芝和封常清,改任哥舒翰为元帅,命其出关

  • 魅力中国行|甘肃省临洮县博物馆· 哥舒翰纪功碑详解

    历史人物编辑:好旺传媒官方账号标签:哥舒翰

    哥舒翰(约704—756年),唐代武将,突厥族哥舒部人,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后兼任河西节度使,拜副丞相,被封为西平郡王。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哥舒翰以陇右节度使之职攻取吐蕃洪济城,大败吐蕃军于洮河流域,收复黄河九曲,“置洮阳郡,筑神策、宛秀二军”,立下郝郝战功,

  • 武则天从龙床上撞见了她亲姐姐,大怒:王皇后下场就是你的明天

    历史人物编辑:李艳芹标签:王皇后

    一天,武则天在李治的龙床上撞见了她的姐姐武顺,武顺的头发乱糟糟的,本来红扑扑的脸色,此时已经是一片煞白。武则天对急着离开的姐姐说:如果不是顾念姊妹之情,王皇后的下场就是你的明天。武则天的生父武士彟有两个老婆,一个是相里氏,一个是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杨氏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武顺,比姐姐武则天大一岁,但她的

  • 武则天出家当了尼姑,王皇后为争宠把她接回宫,却断了自己的后路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王皇后

    当年武则天进宫时,是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的,但是后宫中的美女才人太多了,得宠只是一时的事。武则天相貌美丽,举止温柔,但也有性情刚烈的一面。根据她自己回忆,当年刚进宫的时候,李世民有一匹马很难被人驯服,他问武则天该如何,武则天说:先用鞭打,后用棒击,还是不被驯服的话就用刀刺。李世民对她与众不同的性格很是

  • 《上阳赋》:王皇后也曾想跟一人到白头,可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历史人物编辑:羞答史标签:王皇后

    电视剧《上阳赋》谋略权术,大家看得津津有味,同样,剧中人物的情感故事也让观众感到惋惜。就比如,皇后的强势外表之下,也有不为人知的爱情纠葛。王皇后对温宗慎就算再有情,也逃不过是她是王家女的事实与要面对的命运。王家是地位仅次于皇家的士族大家,权势滔天,也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王家女必须嫁进皇家,并且是储

  • 王皇后让武则天进宫是错误吗?当初她认为武则天是最不具威胁力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王皇后

    王皇后让武则天进宫是错误吗?当初她认为武则天是最不具威胁力王皇后为了抗击萧淑妃的逼宫,想出了一招,就是让自己丈夫皇帝李治的旧情人武则天入宫,那时的武则天还在感业宫当尼姑,这是先皇无子妃嫔的归宿。武则天进了宫,不但让萧淑妃失了宠,还夺去了王皇后的皇后之位,并且残酷杀害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所以后世的人说王

  • 武昭仪的心机是多么深,把还在襁褓中的女儿杀死,嫁祸于王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王皇后

    唐永徽五年(654年),武昭仪(即武则天)抱着女儿的尸体对唐高宗李治哭诉道:“陛下,你要为臣妾做主啊!”李治愤恨的说道:“一定是那个贱人杀死了朕的女儿,朕要废了她。”那么武昭仪的女儿因何而死?李治口中的那个杀女贱人又是怎么回事?原来,这天王皇后来探望武昭仪的女儿,在王皇后离开后,武昭仪就用被子捂死了

  • 赵匡胤对“食人”小舅子百般包庇背后,竟全因王皇后死前这句话

    历史人物编辑:潘阿利标签:王皇后

    宋太祖赵匡胤在史书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两件事,第一便是他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后的“杯酒释兵权”;第二便是与他对吃人小舅子王继勋的无限纵容。王继勋是五代宋初武将,因善用铁质重兵器,而被称为"王三铁"。他除了是赵匡胤武将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是赵匡胤王皇后的胞弟。公元965年,小舅子王继勋干了一件出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