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大器晚成建功西北
哥舒翰也是唐一代名将,他出身突厥贵族家庭,父亲是突厥部落首领,母亲是胡人公主。他们家这一支在突厥内部争斗中失势就内迁到唐。或者由于家庭生活优厚哥舒翰年轻就像一个富家公子哥,整天吃喝玩乐到处胡混。一直到四十岁的时候,由于在长安遭到被人的轻视,感觉受到侮辱的哥舒翰就决心投军,要建功立业获取功名。
从军后的哥舒翰由于军中表现优异很快就得到了当时节度使王忠嗣的赏识。当时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匈奴已经打的服服帖帖了,阿拉伯帝国也不远千里向唐中央进贡,只有吐蕃当时还一直和唐有战事,时战时和。因此,哥舒翰的功业主要是对征讨吐蕃的事业上,受上司赏识的哥舒翰由于军纪严明,治军有方,加上熟读兵书很快在苦拨海一战成名,痛击吐蕃军队。而石堡一战将哥舒翰军事成就推向了顶峰,这一役将吐蕃军队尽数屠戮,一个不留,令吐蕃一听到哥舒翰这三个字就闻风丧胆。哥舒翰在随后的几年里收复了九曲,设置洮阳(今甘肃临潭西南)、浇河(今青海贵德境)二郡,成立了宛秀、神策二军。这两支军队在以后安史之乱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哥舒翰被逼守潼关
天宝十四年(755年),统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造反,由于唐朝军事部署内重外轻,黄河两岸很快就陷入叛军的控制中。唐玄宗慌忙派当时名将封长清、高仙芝带兵抵御,由于当时双方兵力和战斗力悬殊,再加上当时唐玄宗对将领都不信任派宦官监军,导致最终这两人兵败被斩首示众。这时候外有叛军内无良将的情况下,唐玄宗就想到了在家养病的哥舒翰。当时的哥舒翰由于中风出现了半身不遂的情况,在休养了一段时间后才渐渐转好,对于唐玄宗的征召,想到封长清和高仙芝的遭遇,哥舒翰自然不愿意挑这个担子。
但是皇帝亲自下诏没办法只得带病上岗,唐玄宗亲自为他践行,还命令文武百官外出相送,就这样哥舒翰带着当时从各地征召来的二十万人马驻守潼关。对于这二十万人马什么成色,哥舒翰自然知道的,所以他一到潼关就做好了坚守的准备。因为他知道拉出去和安禄山的军队打是不一定能打的过,但是让他们守城还是没有问题的,可以弥补军中一些弱势因素。确实哥舒翰也守的可以,打退了安禄山军队对潼关的进攻。
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套路很老套,可确实历史却一遍又一遍上演。起先哥舒翰部下王思礼向哥舒翰建议,留一部军力在潼关,带着大部人马杀回长安砍了杨国忠的脑袋,学汉七国之乱时候诛晁错的做法。哥舒翰有点心动,他知道杨国忠不是什么好鸟,但又怕自己会被天下人指责,擅自带兵诛杀朝廷重臣,名声不好,就犹豫了。杨国忠听到这个消息后惊恐万分,他知道要是哥舒翰带兵回长安他就是粘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所以杨国忠就向玄宗建议招募一支军队驻守在灞上,还让心腹杜乾运统领。这名为防守长安,其实就是监视哥舒翰的,老辣的哥舒翰自然知道杨国忠的用意,于是就借口开军事会议,把杜乾运骗到潼关军中给砍了,把这支部队也归到自己的帐下。这下杨国忠和哥舒翰的矛盾就更加深了。
当时李光弼和郭子仪在河北一带打击史思明的部队取得了一些胜利,安禄山东进意图又被张巡阻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南下部队又被鲁炅阻于南阳(今河南邓州),从全局来看叛军势头已经得到控制,只要稳住局势,慢慢推进,黄河一带的失地很快就能收复,安禄山可能就要龟缩到范阳去了。这时候唐玄宗脑子也热了,再加上杨国忠天天在唐玄宗耳边吹风,要哥舒翰出兵打安禄山部队。哥舒翰知道出兵是打不过的,几次向唐玄宗建议坚守潼关才是正确的道路,奈何唐玄宗不听,没办法被逼无奈的哥舒翰只能出兵。恸哭出关的哥舒翰在河南灵宝被安禄山的崔乾佑军队埋伏,前锋部队全军覆没,本来军心不稳的哥舒翰部一下子就失去组织纪律,四散而逃,二十万大军死的死,逃的逃,退回潼关的只有八千人。本来退回潼关的哥舒翰想借潼关之险还可以继续守住,却被部将绑了去献给安禄山,就这样哥舒翰被逼无奈投降了安禄山。
哥舒翰守潼关失败原因
一、朝廷内部斗争牺牲品。由于哥舒翰和杨国忠的矛盾,造成杨国忠为了能够保全自己一个劲向唐玄宗建议让哥舒翰出兵。其实他就是想找哥舒翰的麻烦,逮到借口就有理由把哥舒翰拉下问罪。这种不为朝廷大计考虑,只想着自己的私利,导致了整个战局的失控。因为潼关一失手长安就无险可守了,本来在河北已经取得胜利的郭子仪、李光弼就要回兵保卫皇帝。而身处困境的安禄山也借机乘势能攻入关中,打击唐王朝气势。
二、唐玄宗自己的决策失误。在哥舒翰出兵之前,唐朝打击叛军已经取得了成绩,河北不仅有郭子仪、李光弼,还有颜真卿、颜杲卿两兄弟在抗击叛军吗,这在河北成为抗击叛军的旗帜。本来只要哥舒翰坚守住潼关不动,安禄山应该支撑不了多久了。唐玄宗看到其他地方局面开始转好,再加上杨国忠一个劲在他耳边叨叨,脑子一热就要求哥舒翰出兵。
三、哥舒翰自身因素。其实哥舒翰当时年纪已经很大了,想想从军的时候就已经四十岁了,再加上在西北征战多年,年纪很大。安禄山起兵的时候还得了中风,身体也是不行,对于带兵,很多时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好多时候都是让身边的将领代为代理军中一些事务。这些都造成军心不稳,守守还可以,真的要打,只要一失败军队就很容易崩盘。
总之,将潼关失守归咎于哥舒翰确实有很多不公平。哥舒翰也是被逼无奈才出兵而导致的失败,最后还成为叛军中的一员。在这里也替哥舒翰报以同情和可怜,作为唐朝一代名将,最后还是被安庆绪给杀死,死的很窝囊,没有应有气节,委屈求生,还是免不了一死。但是他的唐朝所作出的功绩还是不可磨灭的,唐朝廷也没有忘记他开疆拓土的功劳,在他被杀后追赠他为太尉,谥号"武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