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玄宗为何要逼哥舒翰出战,致使潼关沦陷?将相暗斗,皇帝被戏耍

唐玄宗为何要逼哥舒翰出战,致使潼关沦陷?将相暗斗,皇帝被戏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寻根拜祖 访问量:3524 更新时间:2024/1/31 17:30:02

杀了高仙芝封常清,唐玄宗一点都不觉得心疼,我大唐有的是猛将,没有什么人是不可替代的,比如哥舒翰,他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以哥舒翰的出身和履历来说,他何止是“合适”?简直就是上天赐给唐玄宗的礼物嘛。

首先,哥舒翰是胡人边将。按照当年李林甫的说法,胡人不像汉人,在朝中的关系比较单纯,除了皇帝他们别无依靠,更可信。

其次,哥舒翰与安禄势不两立。想当初,唐玄宗为了让他们和解,特地让高力士摆了一桌为他们撮合,却不料二人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差点当场打起来。

原本唐玄宗为这件事还有点遗憾,现在想来,分明是老天在暗中帮自己嘛,安禄山啊,算你倒霉。

其三,哥舒翰的武力值绝不逊色于高仙芝、封常清,更不在安禄山之下。

哥舒翰出身于安西的一个粟特富商之家,年轻时候的他好喝酒、好交友,性情豪放、仗义疏财、风流倜傥,就是不干正事,一直混到四十多岁依然一事无成。

混迹长安期间,哥舒翰被长安县尉狠狠羞辱了一顿,这才意识到,有钱人在大唐就是个屁,唯有功名才是男人的脸面。于是哥舒翰弃商从戎,跑到河西吃兵饷去了。

起步虽然晚了,但哥舒翰四十多年的人生沉淀发挥了作用。他书读得好、人缘好、又擅长经营管理,这些特长和好的品行让他迅速成了节度使王忠嗣的大红人,职务一升再升。

所以,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起步晚也不一定是坏事,厚积薄发有时候比苦熬更来得轻松。

哥舒翰身上的胡人血统,还给了他一个雄健的体魄和彪悍的作风。

有一次吐蕃三队人马突然来袭,哥舒翰持了一杆半截枪,率领双腿打颤的部下仓促迎战。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哥舒翰以个人的勇猛激活了战友们的血性,居然以少胜多,扭转了战局。

这种场景对哥舒翰来说是家常便饭,人们看见最多的是这么一个标志性的画面:

蕃将在前面逃,哥舒翰在身后追,两马接近,哥舒翰的长枪搭在敌人的肩膀上,发出一声虎啸。对方下意识地一回头露出了脖子。哥舒翰顺势一枪扎进对方的喉管,然后一用力将敌人挑向空中。

敌将在空中画了一道优美的曲线,重重摔落在地。身后,哥舒翰那个膀大腰圆的16岁少年左车,拔出腰刀冲上去,割下蕃将的人头系在腰间。

主仆配合,动作默契又娴熟。

哥舒翰打过两场奠定名将地位的战争,其中一场叫“吐蕃麦庄”之战。

那时候积石军种了一大片麦子,可是每到麦熟季节,吐蕃人就来打秋风。积石军人少,打不过人家,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辛勤劳作的成果被人收割。

天宝六年,哥舒翰悄悄布了个口袋阵,将吐蕃五千人马包了饺子,一个都没留,收拾得干干净净,从此吐蕃人再也不敢来偷鸡摸狗了。

另一场战争就是著名的“石堡城之战”,这个热点事件都被后人炒烂了,原因就是这地方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年唐玄宗的干儿子王忠嗣,就是因为拒绝攻打石堡城而得罪了唐玄宗。

哥舒翰动用了十万大军,只用了十天时间就拿下了这座要塞。实在难以想象,那片方寸之地,怎么能如何容得下这么大规模的军队?

哥舒翰在河西先后十年时间,因功授封西平郡王,这份尊荣连王忠嗣都没能得到,能与他平起平坐的也只有安禄山一人。

当时的诗人,包括李白在内,都忍不住纷纷为哥舒翰歌功颂德。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首无名氏的《哥舒歌》,让无数的后人对哥舒翰顶礼膜拜。

因此,有哥舒翰这位大神在,唐玄宗哪里还会在乎高仙芝、封常清?

唯一遗憾的是,此时的哥舒翰已经半身不遂了,多年的“酒精沙场”和“粉红战场”,让他患上了风症。

不过也没关系,唐玄宗早就替他想好了:不需要你亲自上战场,躺着指挥就行了。

其实选择哥舒翰也算是一招好棋,遗憾的是,半年后唐玄宗不顾哥舒翰的哀求,非要逼他弃关出战,结果在灵宝之战中败给了崔乾佑(也作崔千祐)。

潼关是守卫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哥舒翰让安庆绪吃尽了苦头,连安禄山都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心思。

可唐玄宗像是着了魔,非要逼哥舒翰主动出击,收复陕州。结果这一战唐军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潼关丢失,长安门户大开,唐玄宗也被迫当起了驴友。

唐玄宗为何脑抽筋,干出这么糊涂的事呢?唉,说来话长,都是杨国忠撺掇的。

☞安思顺之死,让杨国忠心惊胆寒

当年安思顺跟哥舒翰一起,是王忠嗣的左膀右臂,不过二人关系很糟糕。后来哥舒翰接替了王忠嗣的陇右节度使,而安思顺则成了朔方节度使,二人这才各奔前途,结束了多年的争斗。

哥舒翰接手潼关防务后,仗着唐玄宗对自己的信赖,产生了除掉安思顺的想法。

从什么地方着手呢?就从安思顺与安禄山的关系做文章,因为安思顺是安禄山异父异母的堂兄弟。

当年安禄山他妈改嫁给了一个叫安延偃的人,安禄山就冒姓了安,而安思顺则是安延偃的亲侄子。

不过,安思顺曾经在唐玄宗面前告安禄山有谋反意图,因此他并没有因安禄山举兵而遭到牵连。

但哥舒翰却截获了一封安思顺与安禄山的书信,证明他们之间存在勾结。当然,这封信是伪造的。

唐玄宗虽然心知肚明,但还是为了满足哥舒翰的愿望,将安思顺兄弟处死了。

这件事让杨国忠心存恐惧:哥舒翰竟敢公然要挟皇帝,皇帝也竟然屈服了,万一他要是想除掉自己,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清君侧事件,打碎杨国忠的幻想

杨国忠的担心一点都不多余,事实上哥舒翰已经盯上了杨国忠。

原来,潼关将士向哥舒翰建议:安禄山之所以叛乱,打出的旗号不是“清君侧”干掉奸臣杨国忠吗?这种情形跟西汉“七国之乱”一模一样,那咱就何不干掉杨国忠?如此一来安禄山造反的理由不就没了吗?

哥舒翰觉得很有道理,他还跟王思礼等人商量过细节,方案是:留3万人守潼关,剩余17万人杀个回马枪围了长安,不怕皇帝不答应。

不过以武力威逼皇帝,动作太大,需要仔细斟酌,因此被拖延了下来。杨国忠却通过内线,得知了哥舒翰的举动,顿时吓得魂飞魄散。

这种事没有确凿证据不能跟皇帝说,只能自救。于是杨国忠给唐玄宗提了个建议:长安的军队都去了潼关,城内安保有点虚,万一有点事可不好办,臣建议选牧监三千小儿练成一军,以拱卫皇城。

唐玄宗觉得有道理,就答应了。于是杨国忠趁机组建了两支队伍,除了三千护卫皇宫的队伍外,还有一支万人的队伍,由心腹杜干云率领屯驻于霸上,虎视眈眈地盯着潼关的哥舒翰。

哥舒翰不傻,这是要在我背后捅刀啊。他随即给唐玄宗上书:霸上那支队伍交给我统一指挥。

唐玄宗并不清楚杨国忠的小算盘,也不敢违逆哥舒翰的意思,便只好答应了。

☞保命符被毁,逼杨国忠图穷匕见

哥舒翰拿到霸上这支军队后,第一件事就是杀掉了杜干云。

最后一道保命符被毁了,杨国忠的幻想也彻底粉碎了,他下定决心必除掉哥舒翰而后快。

就这此时,唐玄宗接到一份军报:叛军军心动摇,安禄山有撤军计划,屯驻于陕州的崔乾佑兵力薄弱。

唐玄宗大喜,这不是反攻倒算的大好时机吗?

杨国忠眼珠一转计上心头,他太了解了唐玄宗了,此刻皇帝恨不能立马拍死安禄山,重塑帝王的光辉形象。既然如此,何不顺着皇帝的意图,逼哥舒翰出关作战呢?

杨国忠太阴险了,哥舒翰出关只有两种结果,胜了,是他杨国忠英明决断;败了,哥舒翰必死无疑,无论如何他都是摘果子的那个人。

杨国忠的小算盘打得很精,想的都是个人私利,却始终没有考虑一件大事:万一失败了大唐帝国怎么办?

果然,唐玄宗被吃定了,他不顾哥舒翰的反对,在杨国忠的挑唆下,将哥舒翰推出了潼关。

结果灵宝之战唐军惨败,二十万大军仅逃回来8000人,而哥舒翰则被部下绑架,献给了安禄山。

潼关丢了,唐玄宗终于为自己的昏庸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被迫逃往蜀地避难,大唐帝国奄奄一息。

这个结局,固然有哥舒翰的责任,但唐玄宗可谓昏聩到了极顶,自以为很聪明的他,被杨国忠牵着鼻子带进了沟里,却始终浑然不知。

标签: 哥舒翰

更多文章

  • 哥舒翰名垂西北,为何兵败潼关

    历史人物编辑:朱明桂标签:哥舒翰

    哥舒翰大器晚成建功西北哥舒翰也是唐一代名将,他出身突厥贵族家庭,父亲是突厥部落首领,母亲是胡人公主。他们家这一支在突厥内部争斗中失势就内迁到唐。或者由于家庭生活优厚哥舒翰年轻就像一个富家公子哥,整天吃喝玩乐到处胡混。一直到四十岁的时候,由于在长安遭到被人的轻视,感觉受到侮辱的哥舒翰就决心投军,要建功

  • 唐朝名将哥舒翰,李白写诗赞赏他,称白起卫青都不如哥舒翰

    历史人物编辑:缤纷历史清清讲标签:哥舒翰

    唐朝是历史上非常厉害的存在,时至今日世界上一些国家仍然有唐人街。这些国家的唐人街与唐朝就有很大的关系,在唐朝时期,外交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前往唐朝进行过交流。最为人熟悉的例子就是日本,当时的日本派出很多使者前往唐朝学习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唐朝时期最为人熟悉的就是唐诗和

  • 哥舒翰手握二十万大军,为何打不过安禄山?一战打光唐朝精锐?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哥舒翰

    哥舒翰败给了安禄山,其实并不是真的打不过安禄山,而是败给了当时复杂的时局,败给了君王的猜忌。准确来说,哥舒翰其实是败给了身后那群猪队友!这事,其实还得从头说起。唐朝初年,李渊从太原起兵,一路打到长安,建立了唐朝。李渊本就是隋朝的顶级大贵族,所以实际上,唐朝是在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很多制度也都是承袭前

  • 哥舒翰杀安思顺暗藏阴谋,狼子野心不逊于安禄山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哥舒翰

    安史之乱爆发时唐军毫无准备,叛军却在安禄山的指挥下长驱直入,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攻陷了东都洛阳,兵临潼关之下。李隆基一开始派出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阻挡叛军,但不仅没有守住洛阳,还丢失关东重镇陕郡,被迫退守潼关。由于李隆基对外族将领的猜忌,他冤杀了主动放弃陕郡的高仙芝和封常清,改任哥舒翰为元帅,命其出关

  • 魅力中国行|甘肃省临洮县博物馆· 哥舒翰纪功碑详解

    历史人物编辑:好旺传媒官方账号标签:哥舒翰

    哥舒翰(约704—756年),唐代武将,突厥族哥舒部人,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后兼任河西节度使,拜副丞相,被封为西平郡王。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哥舒翰以陇右节度使之职攻取吐蕃洪济城,大败吐蕃军于洮河流域,收复黄河九曲,“置洮阳郡,筑神策、宛秀二军”,立下郝郝战功,

  • 武则天从龙床上撞见了她亲姐姐,大怒:王皇后下场就是你的明天

    历史人物编辑:李艳芹标签:王皇后

    一天,武则天在李治的龙床上撞见了她的姐姐武顺,武顺的头发乱糟糟的,本来红扑扑的脸色,此时已经是一片煞白。武则天对急着离开的姐姐说:如果不是顾念姊妹之情,王皇后的下场就是你的明天。武则天的生父武士彟有两个老婆,一个是相里氏,一个是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杨氏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武顺,比姐姐武则天大一岁,但她的

  • 武则天出家当了尼姑,王皇后为争宠把她接回宫,却断了自己的后路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王皇后

    当年武则天进宫时,是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的,但是后宫中的美女才人太多了,得宠只是一时的事。武则天相貌美丽,举止温柔,但也有性情刚烈的一面。根据她自己回忆,当年刚进宫的时候,李世民有一匹马很难被人驯服,他问武则天该如何,武则天说:先用鞭打,后用棒击,还是不被驯服的话就用刀刺。李世民对她与众不同的性格很是

  • 《上阳赋》:王皇后也曾想跟一人到白头,可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历史人物编辑:羞答史标签:王皇后

    电视剧《上阳赋》谋略权术,大家看得津津有味,同样,剧中人物的情感故事也让观众感到惋惜。就比如,皇后的强势外表之下,也有不为人知的爱情纠葛。王皇后对温宗慎就算再有情,也逃不过是她是王家女的事实与要面对的命运。王家是地位仅次于皇家的士族大家,权势滔天,也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王家女必须嫁进皇家,并且是储

  • 王皇后让武则天进宫是错误吗?当初她认为武则天是最不具威胁力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王皇后

    王皇后让武则天进宫是错误吗?当初她认为武则天是最不具威胁力王皇后为了抗击萧淑妃的逼宫,想出了一招,就是让自己丈夫皇帝李治的旧情人武则天入宫,那时的武则天还在感业宫当尼姑,这是先皇无子妃嫔的归宿。武则天进了宫,不但让萧淑妃失了宠,还夺去了王皇后的皇后之位,并且残酷杀害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所以后世的人说王

  • 武昭仪的心机是多么深,把还在襁褓中的女儿杀死,嫁祸于王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王皇后

    唐永徽五年(654年),武昭仪(即武则天)抱着女儿的尸体对唐高宗李治哭诉道:“陛下,你要为臣妾做主啊!”李治愤恨的说道:“一定是那个贱人杀死了朕的女儿,朕要废了她。”那么武昭仪的女儿因何而死?李治口中的那个杀女贱人又是怎么回事?原来,这天王皇后来探望武昭仪的女儿,在王皇后离开后,武昭仪就用被子捂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