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8千人破2万象兵,孤军深入灭掉印度,唐朝最会打仗的外交官王玄策

8千人破2万象兵,孤军深入灭掉印度,唐朝最会打仗的外交官王玄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没有你世界 访问量:1650 更新时间:2023/12/10 21:49:40

8千人破2万象兵,孤军深入灭掉印度,唐朝最会打仗的外交官王玄策

说起大唐的风流人物,许多人会想起那些名传千古的诗人,或是传奇一生的历代君王王玄策这个名字,相对来说就太陌生了。虽然没有同时代的其他大人物那么有名,但王玄策作为唐朝一位大外交官,也是做出了轰轰烈烈的功绩。

出使印度

史书上记载人的生平,一向选取人物崭露头角的年月记述,对于年幼时的描写大多只是早慧的表现,所以许多历史人物的生卒年岁都是不详。

王玄策的生卒年岁,也是模糊不清的,只知道他是河南洛阳人,重要的事迹都在贞观年间。他第一次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是贞观十七年,他任融洲的黄水县令。

全此一生,王玄策能够确定下来的出使印度有三次,也有人说他曾经有第四次出使,但因为史料较少,一向有些争议。而他最精彩的功绩,是发生在他的第二次出使。

贞观年间,自从唐太宗出兵解决了困扰已久的突厥问题,被称为“天可汗”之后,唐朝就迎来了繁荣的贞观之治,无数英杰都有机会大放异彩。

贞观十七年,王玄策作为朝散大夫李义表的副使,出使天竺,也就是我们现在惯称的印度。他们护送婆罗门国使节回国,到达天竺的摩伽陀国。接见他们的是国王戒日王,是愿意与唐朝交好的,所以这次出使较为融洽。

过了四年,贞观二十一年,王玄策再次前往印度,这次唐太宗任命他为正使,带着副使蒋师仁,统领三十人的使团。

四天竺都派使者带着财物,准备与王玄策的使团友好交流的,再随其回到唐朝朝贡。只有愿与大唐友好的中天竺国王戒日王最近身死,政局混乱。

野心勃勃的大臣阿罗那顺篡位,并不打算与王玄策的使团和平交流,反而觊觎唐朝使团带来的丰富物资,竟然出兵劫掠,还趁机抢夺了其他国王的财物,俘获了使团的人,只有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在先国王留下的人的帮助下逃脱了出去。

这对使团乃至背后的唐朝来说,可谓是奇耻大辱。王玄策虽然保全了性命,但他知道,战争才刚刚开始。他们必须在回到长安之前,一雪前耻,消灭中天竺。这样才能维护唐王朝的尊严,又不破坏与其他的天竺国王的友好关系。

大破天竺军

此时政局混乱,阿罗那顺随时可能采取更偏激的手段,破坏唐王朝构建的建交路线。思虑几番,王玄策带着副使蒋师仁逃脱了阿罗那顺的伏击之后,就北上来到尼波罗国。

凭借自己出色的外交能力,向尼波罗借兵七千,吐蕃的松赞干布听闻消息,也送来了吐蕃精兵一千二百人,总共八千余兵力。

虽然借的是没有经过己手训练的外邦兵力,此前也几乎没有正面作战的经验,但王玄策作为一个外交官,展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指导能力,率领军队,几次作战胜利。

他的副手蒋师仁也是杀敌的先锋,两人配合良好。使团的人已被阿罗那顺所杀,他们深深知道这一场作战的意义,都抱着破釜沉舟,不胜不归的心态。所谓哀兵必胜,将领有哀,更是所向披靡。

首先,王玄策率领吐蕃、泥婆罗的军队,主攻中天竺的茶镈和罗城。王玄策此前虽然从未上过战场,但是兵书他可没少看。

在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单靠着火牛阵以少打多突围,并在短短几个月内收复70多座城池。

王玄策此时虽然是攻城的,但是自己这8000人,面对的是阿罗那顺的2万象兵,实力明显存在巨大差距。兵法讲究一个“巧变”,只要能克敌制胜,守城方的计策攻城方也能用。

想好破敌之策的王玄策,命令将士们寻得上千头牛,在牛角上捆上利刃后,将牛群领到战场上。

阿罗那顺仗着自己有2万象兵,并没有把王玄策的部队放在眼中,当他看到对面出现一大群牛时,还笑称王玄策是在投降纳贡。

可当他看到王玄策让将士们点燃牛尾后,突然意识到不对劲,马上命令将士们往回撤,却为时已晚。

当这2万头大象看到对面发狂的牛群和烈焰后,吓得慌不择路。牛群还未杀到,阿罗那顺的士兵有不少已经被大象踩死了。

王玄策凭借一手“火牛阵”,将阿罗那顺杀得魂飞魄散。吓破了胆的阿罗那顺,此后再也不敢踏出城外,龟缩在城中负隅顽抗。

王玄策见状,带兵控制了附近的河堤,利用地形环境,打开河堤来了一手“水漫金山”,当场淹死了1万多名敌军。

阿罗那顺见局势危险,连忙逃走,但却贼心不死,收罗了余下的部队再次与王玄策率领的军队交战,还向其他天竺国王要来援兵。但结局自然是被打败,阿罗那顺被蒋师仁生擒。

王玄策率军消灭敌军数千人后,阿罗那顺的妻儿们仍不肯降,率领余众在乾陀卫江抵抗,又是大败,阿罗那顺的妃子、王子都被俘获,还有男女一万两千,各种牲畜三万,沿途共有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

面对数万兵力,仍能攻破数座城池,擒得敌首,大败敌军。一人灭一国的传奇人物王玄策,名字在天竺流传开来。

曾经抱有隔岸观火心态,甚至出手援助过阿罗那顺的其他天竺国王震慑于其威,后悔不已,纷纷表示友好,东天竺王尸鸠摩送来了牛马三万,以飨王玄策与其大军,还送来了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上珍贵的宝物,送上地图,请求得到唐朝所信奉的老子像。

尽管向阿罗那顺毫不留情,但王玄策也并不是为了报曾被羞辱的一己私仇,他的目的只是宣扬唐朝的国威,震慑番邦。

至于其他蠢蠢欲动的天竺势力,王玄策也深知松弛有度,原谅了他们之前的立场不够坚定,接受了他们的示好。毕竟,他此举一出,唐朝的威名立下,是足以压制这些人的。

满载归长安

这次大获全胜,得益匪浅,功劳赫赫的王玄策将俘获的阿罗那顺王妃、王子,连同俘虏的男女、牲畜送回长安,浩浩荡荡地向唐太宗进献,场面十分壮观。唐太宗听说他一路以来的事迹,看到他进献上来的财宝牛羊,大为满意他的功德,封王玄策为朝散大夫。

但究其根本,天竺遥远,唐朝当时的重点征伐对象多是东西突厥、高句丽等,这次若不是中天竺的阿罗那顺反叛,统治者几乎从来不把天竺看作是唐王朝的威胁。

对于王玄策的褒扬,也更多是在他维护了唐朝军队的尊严,还俘获了丰厚的物资,完满完成了他的外交任务,所以也并未将王玄策视为别具一格的人才。

此外,王玄策还带回了天竺的方士那迩娑婆寐。这个方士自称有长生之术,可保人长生不老,他已有两百年的寿命,就是因为吃了自制的丹药。

王玄策听说之后,很感兴趣,也有立功之意,就将其献给了唐太宗。耗时数月之后,那迩娑婆寐终于造出号称可以延年益寿的丹药。恰逢唐太宗病重,什么灵丹妙药吃了也没有用,于是也尝试吃了那迩娑婆寐造的药。

那迩娑婆寐本就是一介方士,做出的药无益无害,唐太宗吃了,病情毫无起色,没过多久就去世了。那迩娑婆寐也被视为无用之人,放还回国。

有这一层关系在,王玄策的事迹虽然显赫,但在唐玄宗大病去世的局势之下,自然也很快被人淡忘了。终唐太宗一生,王玄策的官位也没有得到什么提升。

时隔数年,唐高宗李治即位的第二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这次,他是为和平而去,为唐朝带回了印度的十位制糖者,他们的“竹甑法”,可以制出更精细的糖砂,颜色也是更为浅亮。

王玄策的功绩,与同时代其他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相比,并不足够光彩夺目。唐朝军力强盛,对外开拓征伐的功臣名将不计其数,他作为一个外交官,消灭中天竺反叛的事迹也并未被过多宣扬,更不会为他立传,所以在史书上渐渐暗淡了。

从今人角度来说,王玄策既不是个能书写自己沙场作战功绩的诗人,也不像李广意难平那样被诗人历代追忆,他的故事也就因为没有太多艺术成分,而不被后人所感兴趣了。但他临危不乱,奋勇杀敌的身姿,也值得成为历史中一幅特别的剪影。

8千人破2万象兵,孤军深入灭掉印度,唐朝最会打仗的外交官王玄策

标签: 王玄策

更多文章

  • 唐朝王玄策一个人征服印度是真是假?西藏深山里一件文物给出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穷达斋读史标签:王玄策

    武德九年,新生的唐王朝正处于蓬勃兴起的阶段,一个雄踞世界东方的超级大国正在形成中。唐朝发达的经济,昌明的文化,使得周边各国与唐朝之间掀起了第一次国际经济文化交流高峰。当年九月,印度高僧波颇来到长安讲经说法,年轻的唐朝僧人玄奘,静静谛听着波颇口中的佛国印度的种种事迹,不由心向往之,决心在有生之年要亲身

  • 唐朝文人王玄策究竟有多牛?一人率领八千多人灭了大半个印度

    历史人物编辑:平华泛教育标签:王玄策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派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率领三十多人出使天竺各国。而这已经是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犹忆起,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天竺时,还只是个副使,并且担任广西黄水县的县令,广西地处岭南,被朝中幕僚视为蛮夷聚集之地,民风彪悍,听者远之。但古往今来,成大能者,势必会有一些不同寻常的经历,正如天将降

  • 1990年西藏发现石碑,专家译解文字后: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真的

    历史人物编辑:子豪爱历史标签:王玄策

    在初唐时期,唐太宗麾下藏龙卧虎,李靖、尉迟敬德、李勣、殷开山、程知节等,一时之间名臣汇聚,将星璀璨。与这些世所共知、大名鼎鼎的大唐俊杰相比,王玄策的名字无疑默默无闻,少有人知。在史籍记载中也只有只言片语存世,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大概还是通过《功夫瑜伽》这部电影,才第一次知道历史上还有王玄策这么一号人

  • 90年,西藏发现唐朝石碑,专家看后: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真的

    历史人物编辑:近灵说历史标签:王玄策

    提起大唐王玄策,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确实,对于正史来说,王玄策只不过是个五品散官。虽然说,他有一个在现代看来,比较牛的工作——外交官。但在最为开放的唐朝来说,这个职位是很重要,但由于从事这个工作的人太多,因此,王玄策就显得格外的不重要。但在传闻中,王玄策可并不只是一个小小的五品外交官这么简单。据

  • 唐朝使节一人灭了印度?王玄策做了什么?为何他在唐朝不受重视?

    历史人物编辑:韦贵祥标签:王玄策

    桃花石杂谈相信,阅读本文的朋友里恐怕有许多人都在最近这几年看到过唐朝时出使印度的使节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说法,有许多讲述此事的网络文章都说王玄策一个人灭亡了印度甚至是征服了印度。那么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样的呢?王玄策这个人究竟又是什么人?他在“灭亡”印度之前和之后又都做过什么呢?王玄策和他去的

  • 90年西藏发现石碑,专家译解文字后: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真的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讲官标签:王玄策

    关于历史,胡适有这么一句话在民间广为流传:“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此话虽然偏颇,但也不难看出历史这东西往往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出现许多模糊不清之处,从而引起诸多猜测与争论。在唐朝就有这么一个引发诸多猜测与争议的人物。他曾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里多次出使天竺,并在一次天竺之旅中,没靠唐朝一兵一卒便做出

  • 从国外借兵1万人,仅凭一人灭掉天竺国,为何有人质疑王玄策真假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王玄策

    唐贞观二十一年,一支泥婆罗与吐蕃的联军,兵临中天竺国城下。刚刚通过政变当上国王的阿罗那顺感慨自己立足未稳,这两个“好邻居”就找上了门来,看来这是场不折不扣的硬仗了。然而,当阿罗那顺看到这支军队的主帅时,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第一,这个统帅既不是吐蕃人,也不是泥婆罗人,而是个不折不扣的汉人!第二,这个

  • 王玄策从印度带回一个人,唐太宗热情接见了他,不久之后就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王玄策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唐朝使臣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与唐太宗李世民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王玄策曾从天竺国(印度)带回来一个人,这个人直接决定了唐太宗的命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出使西域,来到中天竺国时,却不知

  •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唐太宗为何不当回事,原来唐朝一直看不起这里

    历史人物编辑:奇趣谈史标签:王玄策

    公元647年,唐朝又派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天竺。之后,四天竺国王多派使者带着财物来,准备与王玄策一起到唐朝朝贡。印度额当时并没有统一,而是有众多的独立国家。也就是在回去的时候,遭遇了变故。谁都没想到,在后来的事情发展中,王玄策凭借一己之力灭了印度一个国家。在王玄策回去的时候,中天

  •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彰显大唐尚武精神的他,为何史书不给立传?

    历史人物编辑:汪结龙标签:王玄策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英名沉汗青有些总喜欢将古代人物三六九地分个等级,排个名次,提出一些难以回答或根本不会有结论的问题,比如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武将是谁?我看了一下回答,白起、霍去病、关羽、陈庆之、岳飞及项羽的一堆,当然,也有说是吕布或赵云的,这肯定是小说看多了。在这一堆的名将中出现的一个名字让我很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