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徐达故意放元顺帝逃走,常遇春勃然大怒,朱元璋却暗暗点头

徐达故意放元顺帝逃走,常遇春勃然大怒,朱元璋却暗暗点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十一史话 访问量:3370 更新时间:2023/12/8 17:43:40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虽然这是一句描写自然环境的诗句,但是很多人也都将这个道理放在人际交往上面。

据史书记载,隐公六年时候,郑国被卫国和陈国攻打,郑庄公私下联系陈桓公讲和,不过陈桓公没有答应,然而两年后郑国就强大起来了,于是派兵将陈国打败了,此时陈国的邻居卫国却没有伸出援手。

于是很多人便私下议论,说这是陈国平常做事没有留后手,对待之前的郑国没有一鼓作气消灭它,才导致了如今的境地。因此很多人也认为对待恶事应该斩草除根,才能消除后患。

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有时候没有斩草除根,或许还能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好处。就如当年明朝灭元朝的时候,徐达故意放走了元顺帝,当时他的副将常遇春大发雷霆,还将这件事上报了朱元璋,谁知朱元璋知道后却暗暗点头,默认了徐达的做法。

徐达其人

每一个国家建立之初都有一批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元勋,而徐达就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而且他的贡献还是开国元勋之首。

徐达出生于农家,自小也是过惯了清贫的生活,或许是受够了太多穷人的不公正待遇,他从小就性格刚毅,不随便屈于人下。

不过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与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朱元璋,两人因为有相同的境遇和出身,因此在朱元璋回乡招兵的时候,徐达会主动站出来帮助昔日好友建功立业,没想到这一帮就是几十年。

不过可别小瞧徐达,虽然他受到的教育不多,见的世面也没有很大,但是骁勇有谋,话少但思虑谋深。往往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敌军闻风丧胆接连后退。

因此他的战功也是极其显赫的,他不仅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为朱元璋的全国统一扫除了一大劲敌,还在两年后又率兵攻克了平江,灭张士诚,让朱元璋统一全国再无后顾之忧。

紧接着他又与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并且在1368年攻入大都,让元朝的统治从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并且徐达还在此后多年多次出兵绞杀打击元朝残余势力,为明朝的巩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就连朱元璋也感叹徐达的功勋之多,堪比“万里长城”。

为了朱元璋才做的决定

不过在徐达攻克大都灭元朝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令人值得深思的事情,那就是将当时元朝最后一任君王元顺帝给放跑了。

元朝和其他朝代不一样,有三个首都,分别为大都、中都、上都,当年元顺帝被徐达他们一路追踪,从大都仓皇逃到上都,也就是当时的开平城。这个首都可不是我们现在想的那种城郭满地的闹市,而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原来这个上都位于现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区域,是当年忽必烈为了纪念丰功伟绩在草原上特地开辟的一座都城。

草原上的都城一马平川,四周可以说是毫无天险阻隔,可想而知如果没有骁勇善战的骑兵,这座城市的夺取对于徐达来说也是时间的问题。

而且当时也有很多人认为,元顺帝逃进了开平城,也就意味着他最终要么是被徐达等人杀死,要么就要被活捉了,所以很多将领战士们心情都十分激动,要知道马上就要见到一位曾经的帝王,谁又能保证心情的平和呢?

不过奇怪的是,徐达此时却下了一个让人十分意外的决定,那就是他命人将开平城三面都围住了,唯独在北面留下了一个口子。负责执行命令的副将常遇春非常疑惑了,他向徐达进谏:如果单独留下一个出口,难保元顺帝会趁机溜走。没想到徐达回复他一句:“我要的就是元顺帝逃走,不被我们抓住。”

常遇春十分疑惑,同时又感到气愤不已,于是直接在徐达面前大发雷霆,甚至还骂徐达不懂军事,这样做可是放虎归山。但是军令如山,常遇春最终还是不得不遵从徐达的命令部署安防了,果不其然最终元顺帝还是从那个出口逃出生天了。

朱元璋默认做法

徐达的做法可把常遇春气的火冒三丈,对这个将领也不如之前那么尊敬了,甚至后来回到南京,在朱元璋面前他也憋不住了,直接参了老上司徐达一本,说徐达要么是居心叵测,与元朝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往来,要么就是徒有虚名,不配当一军主帅。

本以为朱元璋听后会狠狠地惩罚徐达,没想到朱元璋听到常遇春话后,略微思索一番竟然暗暗点头,也就是说朱元璋是默认了徐达的做法,认为徐达是正确的,常遇春或许一辈子都不能懂得这其中的奥秘。

原来徐达将元顺帝放走,背后是十分具有深意的。要知道一个亡国之君如果放在一个新的朝代里,新的君王应该如何安置他呢?是将他直接处死?这样一来可能会落得一个残暴的名号。亦或是给他封一个闲散郡王称号,好好养着他?但是这样一来又会让人十分不甘,并且这样的做法还有一种定时炸弹的感觉。

因为朱元璋不能肯定哪天这个元顺帝就连接旧部起兵造反了,而只有放这个元顺帝离开,今后无论元顺帝是什么下场都与朱元璋无关了。

果然一年后元顺帝就染病身亡了,朱元璋的政权也再一次巩固起来,而这其中徐达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小结:

如果当时元顺帝被活捉到朱元璋面前,不管是将他杀掉还是封为郡王,对朱元璋来说都将是一个定时炸弹也是一个负担。但是他作为掌权者如果直接下令让手下放元顺帝一条生路,更是不妥,好在他有一个头脑聪明的徐达,为他将这件事圆满解决,最终也落得了一个英明神武的头衔。

可见一味地“斩草除根”并不一定能永绝后患,老话常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只要我们做事一切都留有余地,无论何事我们都能获得一个相对完美的结局。

标签: 元顺帝

更多文章

  • 元顺帝的出逃,为气数已尽的北元争取了200余年?其逃跑方式亮了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元顺帝

    秦时,秦二世胡亥亲小人,远贤臣。他听信谗言,将朝堂中的治世能臣丞相李斯,将军蒙恬等人全部处死,从而导致朝堂混乱,天下民不聊生,百姓纷纷揭竿起义。后项羽火烧阿房宫,将秦朝十余载荣光付诸一场大火。这天下终是沦落到帝王死于赵高之手,秦朝二世而亡的下场,最终留得一句流传千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警世

  • 深谙权术阴谋的元顺帝是怎样把自己玩死的?背后有哪些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张祥说历史标签:元顺帝

    不管野史怎么说,妥欢贴睦尔在他十三岁这年,以“明宗长子”的身份登上了元王朝皇帝的宝座。而终其一生,他和他的家族都以元室正嫡自居,从来也没有把宋室当一回事。元顺帝的生父之谜,就像后来的野史非要说乾隆是陈阁老之子那样,既然元顺帝只认元明宗这一个爹,只维护元王朝的利益、乾隆只认雍正一个爹,只维护清王朝的利

  • 坐山观虎斗的元统初政,元顺帝驱虎吞狼挑动两大权臣火拼记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历史苑标签:元顺帝

    【猴格蒙古元朝系列文之第5话/元顺帝之第2话】元顺帝妥欢帖木儿继位之后,内受婶母文宗卜答失里皇后的压制,外有两大权臣势力操控,处境艰难,但少年天子愣是在两大势力之间,坐山观虎斗,暗中支持伯颜铲除燕帖木儿家族。两虎对立的元统初政大元至顺四年(1333)五月,元朝第一权臣太平王燕帖木儿去世,二月份就来到

  • 流传千年的传国玉玺到底去了哪里?它真的被元顺帝带入沙漠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头盔哥标签:元顺帝

    自秦始皇以来,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因材质为玉,称为“玉玺”,其有六方,分别为“帝之玺”、“帝行玺”、“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有一方玉玺不在这六方之内,这就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为秦始皇所制“传国玉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之命所

  • ?徐达为何2次放走元顺帝,不怕朱元璋怪罪?徐达:不放我可能会

    历史人物编辑:澄丹彤标签:元顺帝

    徐达为何2次放走元顺帝,不怕朱元璋怪罪?徐达:不放我可能会死朝代的更迭早就成为了历史的常态,只不过在对前朝统治者的处理上,却让人感到为难。旧的统治者哪怕昏庸腐败,他在百姓的眼里仍然是天子,仍然具有权威。而新的政权揭竿而起,新与旧的碰撞,其结果总是让人很纠结。徐达是明太祖朱元璋身边的得力干将,也是明朝

  • 元顺帝的逃跑,替气数已尽的北元争取了200余年?其逃跑方式亮眼

    历史人物编辑:韦祖创标签:元顺帝

    曾经有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在看完《孙子兵法》之后问他的部下:“你看过这本书吗?”部下回答:“看过”。这位军事家说:“那你用八个字简要概括一下这本书的核心”,部下一时语塞。军事家告诉他,这八个字就是:“打得过打,打不过跑”。这八个字把《孙子兵法》高度的博弈智慧浓缩得如此简明,的确非常了不起。在局面有利于我

  • 元顺帝被朱元璋赶跑后,北元持续了267年?为何没能力恢复祖业?

    历史人物编辑:石庆松标签:元顺帝

    因为不团结,所以自从1368年,朱元璋将元顺帝赶出大都以后,即使元朝没有灭亡,也无法恢复昔日霸业了!这种不团结,早在元顺帝还在大都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如果大蒙古国上下能够像成吉思汗时期那么团结的话,元朝压根就不可能被推翻。大厦从来都是从内部垮塌的。一、元顺帝在位期间内乱不断。第一,误杀脱脱。元

  • 徐达两次有意放走元顺帝,常遇春怒参,朱元璋却视而不见?

    历史人物编辑:胡润平标签:元顺帝

    公元1368年,徐达率军渡江,直达河北通州。在徐达率军距离元朝王都,仅一天路程时,却出现了令人费解的一幕:徐达下令大军就地驻扎通州,暂缓攻打元朝王都,这一驻扎就驻扎了七天之久。面对大兵压境,却又围而不打的徐达,元顺帝当即被吓得六神无主。在陈兵待战的七天时间里,元顺帝抵抗的决心一点点被磨灭。第七天夜里

  • 朱棣到底是谁的儿子?《蒙古黄金史纲》记载:他亲生父亲是元顺帝

    历史人物编辑:梅枚说历史标签:元顺帝

    在历史中,明成祖朱棣的身世一直便扑朔迷离。明正史《明太祖实录》及《黄明玉碟》中说起朱棣身份时,这样说道:皇四子朱棣,乃太祖皇帝与皇后马氏所生。而在《明史》中,也曾提到:“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通过这些史料,似乎已经敲定了朱棣的身份,他正是马皇后和朱元璋的亲生骨肉。不过,众所周知,

  • 元朝曾3次更换纸币?元顺帝:军费开支太大,缺少准备金是硬伤!

    历史人物编辑:黎承龙标签:元顺帝

    纸币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了,历史书上说过,北宋初年四川流通着一种叫“交子”的纸币,这或许就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但是稍微了解一点金融常识的朋友,都会明白,发行纸币,那是要有准备金作为担保的。比如现代会以黄金作为准备金,有多少黄金,就只能印发相应比例的纸币。而宋朝的交子,其实压根就没有准备金做担保。此外交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