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果唐太宗是昏君,魏征还敢犯颜直谏吗?

如果唐太宗是昏君,魏征还敢犯颜直谏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侯卫朝 访问量:2770 更新时间:2024/1/25 18:13:22

唐太宗即位之初,决心治理官场贪贿流弊,于是让身边亲信故意行贿,以便发现受贿者;有一令史受绢一匹,太宗决定诛杀他。

尚书裴矩谏劝:“为吏受贿,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太宗认为他说得有理,召集文武五品以上官员训诫曰:“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此事:“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影)也,表动则景(影)随矣。”

这段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君子与小人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转化的条件就是看君王是昏君还是明君。

遇到明君,小人可以转化为君子;遇到昏君,君子就可能转化为小人。裴矩在隋朝是佞臣小人,因为隋炀帝是昏君;但他到了唐朝变成了忠臣君子,因为唐太宗是明君。

无独有偶。南宋理宗皇帝赵昀好读书,礼部侍郎兼侍读程珌(bì)进读《三朝宝训》(记录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言语之书)时,理宗问:“《三朝宝训》云‘治世少而乱世多,君子少而小人多’,何也?”

程珌答:“治世所以少,乱世所以多者,正缘君子少而小人多也。盖君子初未尝少,圣君出而君子多;小人初未尝多,庸君出而小人多。”

宋理宗连连赞叹。程珌的认识与司马光的评价是完全一致的。

清明之世明君执政,必然重用君子治理国家,小人只有改弦更张才能得到重用,否则就将被淘汰甚至被杀头,所以君子就多了小人就少了。如汉文帝、汉景帝时“文景之治”,唐太宗时“贞观之治”,都没出多少小人,因为明君在上,小人不敢作恶,而君子则得到重用扬眉吐气。

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七月某日,唐太宗赐宴群臣曰:“魏征每谏,我不从,他就不应话,何也?”

谏议大夫魏征对曰:“臣以为事不可,故谏;若陛下不从而臣应之,则事遂施行,故不敢应。”

太宗曰:“你可先应我,然后再谏奏,何必不应!”

魏征曰:“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

太宗大笑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

魏征拜谢曰:“陛下开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

这段君臣对话表明,是唐太宗的贤明,成就了魏征的美名,

如果太宗是昏君,魏征恐怕就不敢犯颜直谏了

有昏君就有乱世,而乱世则小人出。

这种现象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君王一昏到底的。如隋炀帝,即位之日就是昏君,做了十多年皇帝,身边只有小人,正人君子都遭毒害,他最后也是死于小人之手。

二是君王亦昏亦明的。如武则天,集贤明与昏聩于一身,为巩固自己的地位重用了很多小人,但她又深明治国之道,重用狄仁杰、娄师德张柬之等贤相良将,所以国家总体上是平稳发展的。

三是君王先明后昏的。如唐玄宗,前半生是明君,重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为相,造就了“开元盛世”;后半生迷恋杨贵妃就成了昏君,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小人蜂拥而出,导致“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走向衰败。

昏君出而小人随是一个规律,因为昏君需要小人谄媚,小人更需要昏君庇护,这就如同苍蝇逐臭,生性使然。

唐中宗昏聩,武则天之侄武三思就作威作福起来,兵部尚书宗楚客、将作大匠宗晋卿、太府卿纪处讷、鸿胪卿甘元柬这四个朝廷大员,就见风使舵,成为武三思羽翼;御史中丞周利用、侍御史冉祖雍、太仆丞李俊、光禄丞宋之逊、监察御史姚绍之这五个小人,更是为虎作伥,时人谓之“五狗”。

宋真宗昏聩,丁谓、王钦若、刘承珪、陈彭年、林特这五个很有才能的高官,就变成了小人,时人谓之“五鬼”。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昏君大都迷恋声色犬马,讨厌读书理政,正人君子受大环境的影响,道行不深者难以独善其身,就谄媚邀宠蜕变成了小人。

标签: 魏征

更多文章

  • “税法如嫁女,结局难料”-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宋歌爱动漫标签:魏征

    在唐朝,魏征被誉为“唐朝第一名相”,他曾为唐太宗李世民策划了许多重大决策,功绩卓著。然而,他的晚年却因病患重而病危。李世民为了表示对魏征的感激之情,将自己9岁的女儿嫁给了他的40岁的儿子。这样一来,魏征的儿子就有了个美丽聪明的新娘,同时,魏征也能够安心地度过余生。然而,这样的结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想

  • 如何评价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君臣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张世界标签:魏征

    魏征被李世民称赞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并且在魏征死后,李世民曾经评价魏征:贞观以来,尽心于我,进献忠言,安国利民,犯颜直谏,纠正我之过失者,唯魏征而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给出魏征很高的评价,尤其是最后一句,自从自己改元贞观后,只有魏征敢触犯我的威严,敢当面纠正我的过错。从李世民说的话中我们可以

  • 袁天罡的叔叔袁守城算的真准,魏征梦中斩龙,死后成监察御史

    历史人物编辑:骆氏春秋标签:魏征

    冥冥之中有推手,冥冥之中有安排,许多事情不得不信,但也不能全信。《西游记》中有这样的片段,说袁守城每日在城中算卦,这时有一个渔夫每日都来卜卦,问的都是在哪撒网,在哪垂钓的事情,且每次都能捕获金丝鲤鱼,由于渔夫打鱼过多,因此触怒了泾河龙王,龙王于是就变成一个凡人,找袁守城算账,结果龙王不敢暴露身份,于

  • 文正的故事 · 第一位文正 · 魏征 · 之二

    历史人物编辑:撸猫的娜娜标签:魏征

    隋末,年过而立的魏征终于踏上仕途,被起兵响应李密造反的武阳郡丞元宝藏(这哥们名字真好)招入麾下,成为了一名典书记。这个书记和现在的书记可不是一回事,这个典书记,其实就是个文书,负责帮领导写写材料记记数字,啥权力没有。虽然魏征小时候学习并不好,可怎么也是出自书香世家,再怎么说写作功夫也要比一般人强很多

  • 魏征之后只有他敢对唐太宗直言进谏

    历史人物编辑:美好de生活标签:魏征

    文/林岩唐朝大臣郝处俊,安州安陆(今属湖北孝感安陆市)人,生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滁州刺史郝相贵之子,生母许氏,侍中许圉师的外甥。郝处俊刚刚十岁的时候,父亲郝相贵就去世了,父亲属下的官吏送来绢帛,做为治丧的财物,郝处俊坚辞不受,表现出异于同龄人的老成持重,对几个舅舅恭敬有加,和兄弟们和睦相处

  • 李世民为什么推到了魏征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小三说史标签:魏征

    魏征是凌烟阁功臣,是李世民最为欣赏的 人之一。被李世民看做以德为政的一面镜子。李世民胸怀开阔,善于纳谏。魏征敢触怒龙颜,冒死进谏。千百年来,二人被看做是君明相贤的光辉典范。魏征病重时,李世民亲自探视,为了安抚魏征将自己最爱的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 魏征死后唐太宗辍朝五日,命文武百官前去吊唁。然而就在

  • 关于魏征,你知道的还太少了!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魏征

    他被唐太宗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病死后,赐谥号“文贞”。是历史中难得的敢谏之臣。他敢于不断地犯颜直谏,所讲道理深刻,言语犀利。有时甚至会直白到让太宗受不了,恨恨欲杀之。他在贞观年间,上书二百余道。其中最著名的谏言就要数《谏太宗十思疏》。开头,他用求木长,要固其根本;想要泉水流的远,必须要疏通它

  • 魏征出殡时,李世民哭得稀里哗啦,没过多久却让人砸了他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的历史标签:魏征

    李世民和魏征这样的君臣关系可以说在两千年的历史之中是绝无仅有的,魏征死了之后,李世民“登苑西楼,望丧而哭”。一边看着魏征的送葬队伍渐行渐远,一边在楼上抹眼泪没脸没皮地哭。抹完了眼泪又说了句:“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说完了之后还身边的侍臣,你们得好好学学魏征呀,我总有犯错的时候,真到了那时候,你们可

  • 李世民责问魏征为何劝别人害自己,魏征说了一句话,李世民服了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魏征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大将李渊顺势起兵攻占了长安,他首先拥立杨广之子杨侑为帝,随后便名正言顺地接受了这位隋恭帝的“禅让”而自立为帝,至此强盛的大唐王朝开启了篇章。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功不可没,他不仅擅于出谋划策,还精于领兵作战,为父亲李渊立下汗马功劳。 李渊的儿子有很多,但论建

  • 西游记中的魏征真的很牛吗?对唐太宗而言,魏征其实就是个叛徒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前一线标签:魏征

    在《西游记》原著中,那大唐王朝的官员中,有个人很牛,怎么个牛呢?他虽然只是个区区凡人,可是竟能斩杀神仙。或许你已经猜到了,没错,他就是唐朝的丞相魏征,而被他斩杀的神仙正是那倒霉的泾河龙王。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分析,魏征区区一个凡人,凭什么能斩杀堂堂龙王呢?你可能会说,人家魏征乃为“人曹官”,泾河龙王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