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年过而立的魏征终于踏上仕途,被起兵响应李密造反的武阳郡丞元宝藏(这哥们名字真好)招入麾下,成为了一名典书记。这个书记和现在的书记可不是一回事,这个典书记,其实就是个文书,负责帮领导写写材料记记数字,啥权力没有。
虽然魏征小时候学习并不好,可怎么也是出自书香世家,再怎么说写作功夫也要比一般人强很多。于是很快,李密就发现,这个元宝藏的回函写得相当可以(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一打听,知道是这些函件都是出自魏征手笔,就连忙把魏征招揽过来(既闻徵所为,遽使召之)。
要知道李密可是优等生,小时候就非常用功,把《汉书》挂牛犄角上,骑着牛读,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连越国公杨素看了都被惊到,还痛心疾首地拿李密当榜样教育他的儿子们说,看看人家,再看看你们(谓其子玄感等曰:“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
就连李密这种“别人家的孩子”都觉得魏征文章写得好,魏征写作的水平可想而知。
李密
被领导的领导征召,虽说是“更换门庭”,名声不大好听,但魏征应该是十分积极的。李密的才华和野心他都清楚,更何况李密还“召魏徵为元帅府文学参军,掌记室”,表露出了足够的喜爱。在此时的魏征眼里,李密就是曹操,他很渴望能早日成为李密身边的荀彧和贾诩。
到了李密手下后,魏征提出了十条建议,可李密却打起了官腔说,小魏呀,你这些建议嘛,我看相当不错,可咱们单位目前不大能用上,这样吧,你说的我都了解啦,等到该用的时候,我会酌情考虑的(徵进十策以干密,虽奇之而不能用)。
我猜,魏征在听到这番说辞的时候,心里一定是拔凉拔凉的,对这个自己冒着“背主”之名投靠过来的新主公也开始失去了信心。
觉得好,却不用?这TM合逻辑吗?
不久,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征跟着李密投降了唐王李渊,效力了他的第三位主公。可他在李渊手下依旧籍籍无名,严重缺乏脱颖而出,收获认可的机会(至京师,久不见知)。
没机会?想想革命老前辈!魏征想起了战国时的纵横学家、老前辈毛遂自荐的故事,也学毛遂那样,向领导推荐自己,要求去安抚山东,劝降徐世勣(自请安辑山东)。
这是个相当难办的差使。
当时的山东(河南一带),本是李密的根据地。李密降唐后,他的旧部下或投降了王世充,或跟着他降了唐,徐世勣没有投降任何人,而是在这时候接掌山东,驻扎在黎阳(今河南鹤壁浚县)一带,牢牢占据着黎阳仓。
“黎阳收,固九州”,这座黎阳仓可是隋朝最大的官办粮仓之一,储备丰富,足以供应军需,占住了这座仓,就再不需要为人吃马嚼发愁了。后勤问题一解决,徐世勣就相当自如,进可出关争雄天下,退则足以凭借黎阳仓的补给自保,怎么做都合理。
更何况他是徐世勣。
徐世勣,字懋功。是李密的大将,奇谋神策,在《说唐演义》中更是被神话为总是能料敌机先的军师徐茂公,足见他打仗多么牛逼。
李渊的卧榻之侧当然不容他人酣睡,尤其是像徐世勣这么牛逼的人。李渊也很清楚,说服像徐世勣这么个牛逼的人投降,几乎不可能,尤其是在他有兵有粮,还有一大片丰饶地盘的时候。
所以李渊一上来就准备动武。
武德元年十月,李渊派出一支部队去解决这个问题,领兵的是淮安王李神通。《资治通鉴》上记载“庚辰,诏右翊卫大将军淮安王神通为山东道安抚大使,山东诸军并受节度,以黄门侍郎崔民干为副”。
可李渊怎么也没想到,手下居然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叫做魏征的家伙主动站出来,声称自己可以劝降老同事徐世勣,可把他高兴坏了。这事要真被魏征办成了,那得少花多少钱?省多少事?于是唐王大手一挥——马上给你副厅级待遇(乃授秘书丞),好好干吧!
就这样,魏征凭借自荐,终于获得了他出仕以来的最高官阶——从五品。在武德元年(618年)的冬天,踌躇满志地魏征东出潼关,踏上了他的劝降之旅。途中,他看到关外熟悉又陌生的风景,写下了《出关》一诗,把自己的满腔抱负和积年委屈通通诉诸笔端。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然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这首诗写的很好很强大。诗中,魏征引用典故,以古拟今。
他写“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是以南越王赵佗归汉和郦食其说服齐王,使齐国成为汉朝东藩的典故,来比拟此次劝降徐世勣任务,又用“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给自己立了个FLAG,用千金一诺的季布和守诺自刭的侯嬴比拟自己,发誓无论前路如何艰险也要努力完成任务,报效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李渊。
立FLAG也好,努力报效也罢,可任务不是写写诗抒发一下情感就能搞定的。要知道,劝降不简单的,更何况是去劝一个无比聪明,处境并不困难的人归降。该怎么办呢?
魏征之所以敢立FLAG,是因为他有足够的把握。或许对于读圣贤书的人来说,劝降是件难事,但对魏征来说,劝降并不算难。
因为他的专业是纵横学!对于这门致力于研究忽悠之术的学科来说,劝降这种忽悠人的事,再对口不过了!
于是魏征乘着驿车,颠颠哒哒到了黎阳,大笔一挥,给徐世勣写了封信。内容如下:
隋末大家都忙着争天下(自隋末乱离,群雄竞逐,跨州连郡,不可胜数)。咱原来的老大,魏公李密真是个狠人呐,说话贼拉好使,“嗷”地一嗓子,大家就都跟着他砍人,把半拉中国都收拾得服服帖帖地,威望贼拉高(魏公起自叛徒,奋臂大呼,四方响应,万里风驰,云合雾聚,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将半天下)。
李老大在洛口砍翻了王世充,在黎山砍翻了宇文化及。正要一路向西,砍到咸阳去,解放全中国,可没想到“嘎巴”一下,在小阴沟里栽了,被逃跑的敌人干翻了(破世充于洛口,摧化及于黎山。方欲西蹈咸阳,北凌玄阙,扬旌瀚海,饮马渭川,翻以百胜之威, 败于奔亡之虏)。
这个开头算不上惊艳,魏征只是回顾了老领导李密光辉灿烂的革命历程和败亡经过。紧接着,魏征开始向徐世勣科普玄学:
由此可见,天下该归谁,那是有定数的,瞎折腾屁用没有。李老大是个聪明人呐,他崴泥之后就寻思明白了,知道自己的失败是天意,所以才不折腾了,进了函谷关,投降唐王。(固知神器之重,自有所归,不可以力争。是以魏公思皇天之乃睠,入函谷而不疑)。
普及过玄学后,魏征又捧出了一堆彩虹屁:
徐老大你是个讲究人,到现在还念着带你出道的李老大的好。你看,他都离开了,你还知道把溃散的弟兄们重新召集起来,把老家守好。因为有你在,所以王世充就算打败了李老大,也只能在东边他自己个的地界上得瑟得瑟,不敢轻举妄动;窦建德已经被打服了,更是不敢放马过来。现在徐老大你才是这旮瘩最威武的老大(公生于扰攘之时,感知己之遇。根本已拔,确乎不动,鸠合遗散,据守一隅。世充以乘胜余勇,息其东略;建德因侮亡之势,不敢南谋,公之英声,足以振于今古)。
这番话明里是夸徐世勣的成绩,实际上话里话外已经把他腹背受敌的态势给指出来了。接着,魏征说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段话:
可是,你现在混的不错,但未来如何,你并不知道。所以把握好去留进退的时机,是安危的关键啊(然谁无善始,终之虑难。去就之机,安危大节)。
这句话说得看似没头没尾莫名其妙,其实大有玄机。因为在前文回顾李密往事的那部分里,李密的造反生涯不也是开始很猛,一路高歌猛进,后来忽然在小阴沟里翻了船吗?这时候说这么句话,以徐世勣的聪明,他肯定看得懂,知道魏征话里有话,是拿他和李密做类比。而以他目前的实力,又怎么能和李密相提并论?
李密都出人意料地栽了,现在我东有王世充北有窦建德,一直对我虎视眈眈,我这形势还不如当初的李密,可咋整?
相信徐世勣在看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已经是慌得一逼了。
然后,魏征继续劝道:
侍奉明主得到封地,全家都受益,如果跟错了老大,自身都难保。前车之鉴太多了,地球人都知道。但即便像孟贲那样勇猛,只要他迟疑不决,小屁孩都能快过他。看到事态有变就赶紧动起来吧。现在你的地盘王世充窦建德都眼热,你得抓紧想个办法,要是磨磨唧唧的,还惦记着再看看、再寻思寻思,估计坏人们就该下死手了,那你可就完犊子了(若策名得地,则九族廕其余辉;委质非人,则一身不能自保。殷鉴不远,公所闻见。孟贲犹豫,童子先之,知几其神,不俟终日。今公处必争之地,乘宜速之机,更事迟疑,坐观成败,恐凶狡之辈,先人生心,则公之事去矣)。
这封信的高明之处在于,魏征只是客观地帮徐世勣做做分析,并没有劝他投降。而且在快结尾时故弄玄虚地卖了个大大的关子,引用了一段《系辞·说下》里的孔子解读《易经》的话,并使用了省略句。
这段话只有八个字,是“知几其神,不俟终日”,原文是【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整段的大意就是说,君子能见微知著,迅速行动,决不等到明天。
再加上上文说的“殷鉴不远,公所闻见”,最后这一段话,里里外外都是在劝徐世勣不要走李密的老路,提醒他别在阴沟里翻船,要把握机会“见几而作”,“该出手时就出手”。
读完这封信,徐世勣虽然没有泪流满面地牵着魏征的手说“我懂”,但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懂。因为在收到信后,他马上就派出使者入唐,还开始供应淮安王李神通所部的给养(世勣得书,遂定计遣使归国,开仓运粮,以馈淮安王神通之军)。
李渊很高兴,后果很严重。他立马下了一摞诏书,给识时务的老徐安上了一堆TITAL(诏授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不久又再次加官进爵,还赐了姓(寻加右武候大将军,改封曹国公,赐姓李氏)。
李世勣像
徐世勣很高兴,他终于投靠了明主,还被赐了“李”姓,成了领导的本家。李渊更高兴,他不光招徕了大将,还得到了黎阳仓。魏征最高兴,安抚山东任务顺利完成,这下老板一定会重视我啦!
虽说魏征顺利完成了任务,也完成了自己立下的FLAG,但是,现实却狠狠打了他的脸,啪啪响。
还记得魏征在给徐世勣的信中说“窦建德不敢放马过来”吗?可窦建德却用实际行动告诉魏征,胡扯!
本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
本篇中斜体字出处书目及参考文献:
《旧唐书》
《隋书》
《北史》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