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文正的故事 · 第一位文正 · 魏征 · 之二

文正的故事 · 第一位文正 · 魏征 · 之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撸猫的娜娜 访问量:2819 更新时间:2024/4/7 3:21:10

隋末,年过而立的魏征终于踏上仕途,被起兵响应李密造反的武阳郡丞元宝藏(这哥们名字真好)招入麾下,成为了一名典书记。这个书记和现在的书记可不是一回事,这个典书记,其实就是个文书,负责帮领导写写材料记记数字,啥权力没有。

虽然魏征小时候学习并不好,可怎么也是出自书香世家,再怎么说写作功夫也要比一般人强很多。于是很快,李密就发现,这个元宝藏的回函写得相当可以(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一打听,知道是这些函件都是出自魏征手笔,就连忙把魏征招揽过来(既闻徵所为,遽使召之)。

要知道李密可是优等生,小时候就非常用功,把《汉书》挂牛犄角上,骑着牛读,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连越国公杨素看了都被惊到,还痛心疾首地拿李密当榜样教育他的儿子们说,看看人家,再看看你们(谓其子玄感等曰:“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

就连李密这种“别人家的孩子”都觉得魏征文章写得好,魏征写作的水平可想而知。

李密

被领导的领导征召,虽说是“更换门庭”,名声不大好听,但魏征应该是十分积极的。李密的才华和野心他都清楚,更何况李密还“召魏徵为元帅府文学参军,掌记室”,表露出了足够的喜爱。在此时的魏征眼里,李密就是曹操,他很渴望能早日成为李密身边的荀彧贾诩

到了李密手下后,魏征提出了十条建议,可李密却打起了官腔说,小魏呀,你这些建议嘛,我看相当不错,可咱们单位目前不大能用上,这样吧,你说的我都了解啦,等到该用的时候,我会酌情考虑的(徵进十策以干密,虽奇之而不能用)。

我猜,魏征在听到这番说辞的时候,心里一定是拔凉拔凉的,对这个自己冒着“背主”之名投靠过来的新主公也开始失去了信心。

觉得好,却不用?这TM合逻辑吗?

不久,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征跟着李密投降了唐王李渊,效力了他的第三位主公。可他在李渊手下依旧籍籍无名,严重缺乏脱颖而出,收获认可的机会(至京师,久不见知)。

没机会?想想革命老前辈!魏征想起了战国时的纵横学家、老前辈毛遂自荐的故事,也学毛遂那样,向领导推荐自己,要求去安抚山东,劝降徐世勣(自请安辑山东)。

这是个相当难办的差使。

当时的山东(河南一带),本是李密的根据地。李密降唐后,他的旧部下或投降了王世充,或跟着他降了唐,徐世勣没有投降任何人,而是在这时候接掌山东,驻扎在黎阳(今河南鹤壁浚县)一带,牢牢占据着黎阳仓。

“黎阳收,固九州”,这座黎阳仓可是隋朝最大的官办粮仓之一,储备丰富,足以供应军需,占住了这座仓,就再不需要为人吃马嚼发愁了。后勤问题一解决,徐世勣就相当自如,进可出关争雄天下,退则足以凭借黎阳仓的补给自保,怎么做都合理。

更何况他是徐世勣。

徐世勣,字懋功。是李密的大将,奇谋神策,在《说唐演义》中更是被神话为总是能料敌机先的军师徐茂公,足见他打仗多么牛逼。

李渊的卧榻之侧当然不容他人酣睡,尤其是像徐世勣这么牛逼的人。李渊也很清楚,说服像徐世勣这么个牛逼的人投降,几乎不可能,尤其是在他有兵有粮,还有一大片丰饶地盘的时候。

所以李渊一上来就准备动武。

武德元年十月,李渊派出一支部队去解决这个问题,领兵的是淮安王李神通。《资治通鉴》上记载“庚辰,诏右翊卫大将军淮安王神通为山东道安抚大使,山东诸军并受节度,以黄门侍郎崔民干为副”。

可李渊怎么也没想到,手下居然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叫做魏征的家伙主动站出来,声称自己可以劝降老同事徐世勣,可把他高兴坏了。这事要真被魏征办成了,那得少花多少钱?省多少事?于是唐王大手一挥——马上给你副厅级待遇(乃授秘书丞),好好干吧!

就这样,魏征凭借自荐,终于获得了他出仕以来的最高官阶——从五品。在武德元年(618年)的冬天,踌躇满志地魏征东出潼关,踏上了他的劝降之旅。途中,他看到关外熟悉又陌生的风景,写下了《出关》一诗,把自己的满腔抱负和积年委屈通通诉诸笔端。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然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这首诗写的很好很强大。诗中,魏征引用典故,以古拟今。

他写“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是以南越王赵佗归汉和郦食其说服齐王,使齐国成为汉朝东藩的典故,来比拟此次劝降徐世勣任务,又用“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给自己立了个FLAG,用千金一诺的季布和守诺自刭的侯嬴比拟自己,发誓无论前路如何艰险也要努力完成任务,报效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李渊。

立FLAG也好,努力报效也罢,可任务不是写写诗抒发一下情感就能搞定的。要知道,劝降不简单的,更何况是去劝一个无比聪明,处境并不困难的人归降。该怎么办呢?

魏征之所以敢立FLAG,是因为他有足够的把握。或许对于读圣贤书的人来说,劝降是件难事,但对魏征来说,劝降并不算难。

因为他的专业是纵横学!对于这门致力于研究忽悠之术的学科来说,劝降这种忽悠人的事,再对口不过了!

于是魏征乘着驿车,颠颠哒哒到了黎阳,大笔一挥,给徐世勣写了封信。内容如下:

隋末大家都忙着争天下(自隋末乱离,群雄竞逐,跨州连郡,不可胜数)。咱原来的老大,魏公李密真是个狠人呐,说话贼拉好使,“嗷”地一嗓子,大家就都跟着他砍人,把半拉中国都收拾得服服帖帖地,威望贼拉高(魏公起自叛徒,奋臂大呼,四方响应,万里风驰,云合雾聚,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将半天下)。

李老大在洛口砍翻了王世充,在黎山砍翻了宇文化及。正要一路向西,砍到咸阳去,解放全中国,可没想到“嘎巴”一下,在小阴沟里栽了,被逃跑的敌人干翻了(破世充于洛口,摧化及于黎山。方欲西蹈咸阳,北凌玄阙,扬旌瀚海,饮马渭川,翻以百胜之威, 败于奔亡之虏)。

这个开头算不上惊艳,魏征只是回顾了老领导李密光辉灿烂的革命历程和败亡经过。紧接着,魏征开始向徐世勣科普玄学:

由此可见,天下该归谁,那是有定数的,瞎折腾屁用没有。李老大是个聪明人呐,他崴泥之后就寻思明白了,知道自己的失败是天意,所以才不折腾了,进了函谷关,投降唐王。(固知神器之重,自有所归,不可以力争。是以魏公思皇天之乃睠,入函谷而不疑)。

普及过玄学后,魏征又捧出了一堆彩虹屁:

徐老大你是个讲究人,到现在还念着带你出道的李老大的好。你看,他都离开了,你还知道把溃散的弟兄们重新召集起来,把老家守好。因为有你在,所以王世充就算打败了李老大,也只能在东边他自己个的地界上得瑟得瑟,不敢轻举妄动;窦建德已经被打服了,更是不敢放马过来。现在徐老大你才是这旮瘩最威武的老大(公生于扰攘之时,感知己之遇。根本已拔,确乎不动,鸠合遗散,据守一隅。世充以乘胜余勇,息其东略;建德因侮亡之势,不敢南谋,公之英声,足以振于今古)。

这番话明里是夸徐世勣的成绩,实际上话里话外已经把他腹背受敌的态势给指出来了。接着,魏征说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段话:

可是,你现在混的不错,但未来如何,你并不知道。所以把握好去留进退的时机,是安危的关键啊(然谁无善始,终之虑难。去就之机,安危大节)。

这句话说得看似没头没尾莫名其妙,其实大有玄机。因为在前文回顾李密往事的那部分里,李密的造反生涯不也是开始很猛,一路高歌猛进,后来忽然在小阴沟里翻了船吗?这时候说这么句话,以徐世勣的聪明,他肯定看得懂,知道魏征话里有话,是拿他和李密做类比。而以他目前的实力,又怎么能和李密相提并论?

李密都出人意料地栽了,现在我东有王世充北有窦建德,一直对我虎视眈眈,我这形势还不如当初的李密,可咋整?

相信徐世勣在看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已经是慌得一逼了。

然后,魏征继续劝道:

侍奉明主得到封地,全家都受益,如果跟错了老大,自身都难保。前车之鉴太多了,地球人都知道。但即便像孟贲那样勇猛,只要他迟疑不决,小屁孩都能快过他。看到事态有变就赶紧动起来吧。现在你的地盘王世充窦建德都眼热,你得抓紧想个办法,要是磨磨唧唧的,还惦记着再看看、再寻思寻思,估计坏人们就该下死手了,那你可就完犊子了(若策名得地,则九族廕其余辉;委质非人,则一身不能自保。殷鉴不远,公所闻见。孟贲犹豫,童子先之,知几其神,不俟终日。今公处必争之地,乘宜速之机,更事迟疑,坐观成败,恐凶狡之辈,先人生心,则公之事去矣)。

这封信的高明之处在于,魏征只是客观地帮徐世勣做做分析,并没有劝他投降。而且在快结尾时故弄玄虚地卖了个大大的关子,引用了一段《系辞·说下》里的孔子解读《易经》的话,并使用了省略句。

这段话只有八个字,是“知几其神,不俟终日”,原文是【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整段的大意就是说,君子能见微知著,迅速行动,决不等到明天。

再加上上文说的“殷鉴不远,公所闻见”,最后这一段话,里里外外都是在劝徐世勣不要走李密的老路,提醒他别在阴沟里翻船,要把握机会“见几而作”,“该出手时就出手”。

读完这封信,徐世勣虽然没有泪流满面地牵着魏征的手说“我懂”,但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懂。因为在收到信后,他马上就派出使者入唐,还开始供应淮安王李神通所部的给养(世勣得书,遂定计遣使归国,开仓运粮,以馈淮安王神通之军)。

李渊很高兴,后果很严重。他立马下了一摞诏书,给识时务的老徐安上了一堆TITAL(诏授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不久又再次加官进爵,还赐了姓(寻加右武候大将军,改封曹国公,赐姓李氏)。

李世勣像

徐世勣很高兴,他终于投靠了明主,还被赐了“李”姓,成了领导的本家。李渊更高兴,他不光招徕了大将,还得到了黎阳仓。魏征最高兴,安抚山东任务顺利完成,这下老板一定会重视我啦!

虽说魏征顺利完成了任务,也完成了自己立下的FLAG,但是,现实却狠狠打了他的脸,啪啪响。

还记得魏征在给徐世勣的信中说“窦建德不敢放马过来”吗?可窦建德却用实际行动告诉魏征,胡扯!

本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

本篇中斜体字出处书目及参考文献:

《旧唐书》

《隋书》

《北史》

《资治通鉴》

标签: 魏征

更多文章

  • 魏征之后只有他敢对唐太宗直言进谏

    历史人物编辑:美好de生活标签:魏征

    文/林岩唐朝大臣郝处俊,安州安陆(今属湖北孝感安陆市)人,生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滁州刺史郝相贵之子,生母许氏,侍中许圉师的外甥。郝处俊刚刚十岁的时候,父亲郝相贵就去世了,父亲属下的官吏送来绢帛,做为治丧的财物,郝处俊坚辞不受,表现出异于同龄人的老成持重,对几个舅舅恭敬有加,和兄弟们和睦相处

  • 李世民为什么推到了魏征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小三说史标签:魏征

    魏征是凌烟阁功臣,是李世民最为欣赏的 人之一。被李世民看做以德为政的一面镜子。李世民胸怀开阔,善于纳谏。魏征敢触怒龙颜,冒死进谏。千百年来,二人被看做是君明相贤的光辉典范。魏征病重时,李世民亲自探视,为了安抚魏征将自己最爱的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 魏征死后唐太宗辍朝五日,命文武百官前去吊唁。然而就在

  • 关于魏征,你知道的还太少了!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魏征

    他被唐太宗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病死后,赐谥号“文贞”。是历史中难得的敢谏之臣。他敢于不断地犯颜直谏,所讲道理深刻,言语犀利。有时甚至会直白到让太宗受不了,恨恨欲杀之。他在贞观年间,上书二百余道。其中最著名的谏言就要数《谏太宗十思疏》。开头,他用求木长,要固其根本;想要泉水流的远,必须要疏通它

  • 魏征出殡时,李世民哭得稀里哗啦,没过多久却让人砸了他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的历史标签:魏征

    李世民和魏征这样的君臣关系可以说在两千年的历史之中是绝无仅有的,魏征死了之后,李世民“登苑西楼,望丧而哭”。一边看着魏征的送葬队伍渐行渐远,一边在楼上抹眼泪没脸没皮地哭。抹完了眼泪又说了句:“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说完了之后还身边的侍臣,你们得好好学学魏征呀,我总有犯错的时候,真到了那时候,你们可

  • 李世民责问魏征为何劝别人害自己,魏征说了一句话,李世民服了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魏征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大将李渊顺势起兵攻占了长安,他首先拥立杨广之子杨侑为帝,随后便名正言顺地接受了这位隋恭帝的“禅让”而自立为帝,至此强盛的大唐王朝开启了篇章。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功不可没,他不仅擅于出谋划策,还精于领兵作战,为父亲李渊立下汗马功劳。 李渊的儿子有很多,但论建

  • 西游记中的魏征真的很牛吗?对唐太宗而言,魏征其实就是个叛徒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前一线标签:魏征

    在《西游记》原著中,那大唐王朝的官员中,有个人很牛,怎么个牛呢?他虽然只是个区区凡人,可是竟能斩杀神仙。或许你已经猜到了,没错,他就是唐朝的丞相魏征,而被他斩杀的神仙正是那倒霉的泾河龙王。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分析,魏征区区一个凡人,凭什么能斩杀堂堂龙王呢?你可能会说,人家魏征乃为“人曹官”,泾河龙王犯

  • 李世民将公主嫁于魏征长子,为何在魏征死后悔婚,还推倒他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打工人清清标签:魏征

    公元643年,魏征奄奄一息,李世民带着太子李承乾和9岁的新城公主去探望,并将女儿赐婚给魏征的长子。可是,魏征刚死没多久,李世民不仅取消了婚约,还推倒了魏征的墓碑。魏征也算是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他是李世民可以正衣冠的“镜子”,是古代最有名气的谏臣。李世民玩鹞鹰,听闻魏征前来奏事,竟吓得把鹰藏在怀中,生

  • 取经成功后,小白龙杀魏征轻而易举,他为何不找魏征报仇雪恨?

    历史人物编辑:吃着瓜娱乐社标签:魏征

    取经成功后,小白龙杀魏征轻而易举,他为何不找魏征报仇雪恨?(精读西游记后传第12期)在西游记后传中,小白龙可谓是一个苦大仇深的人。简单总结他的经历,就是爹爹不疼,师兄弟不爱。他是西海龙王的三太子,只可惜龙的寿命都很长,所谓的太子不过是一个尊称,根本不可能登基。更何况,小白龙还是庶出,西海龙王看见他一

  • 唐朝有魏征,宋朝有包拯,明朝有海瑞,为何清朝缺少铁骨谏臣?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的意林标签:魏征

    在民间茶余饭后的话题中,有关封建社会朝堂上的故事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无论是唐朝、宋朝还是后来的明朝,都不乏有这种铁骨铮铮敢于当面和皇帝老儿据理力争的大臣。其中就比如唐朝的魏征、宋朝的包拯、明朝的海瑞等。这些大臣为了纠正皇帝的错误,也为了成全自己的美名,不惜拼着一身剐,也要直言觐见,生怕皇帝误入歧途

  • 唐朝名臣魏征死后,为何李世民要毁掉自己女儿与魏征之子的婚约?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魏征

    魏征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谏臣,他以直言不讳闻名于世,正因为他的直言敢谏得到李世民器重,但是李世民并不喜欢魏征,他对魏征一再忍让,只是为了向天下臣民证明自己是一位谦虚、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皇帝,中国古代拥有贤名的皇帝大多善于伪装自己,而魏征只不过是李世民用来树立良好形象的工具罢了。其实李世民并不是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