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大将李渊顺势起兵攻占了长安,他首先拥立杨广之子杨侑为帝,随后便名正言顺地接受了这位隋恭帝的“禅让”而自立为帝,至此强盛的大唐王朝开启了篇章。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功不可没,他不仅擅于出谋划策,还精于领兵作战,为父亲李渊立下汗马功劳。
李渊的儿子有很多,但论建功立业方面,谁都无法与李世民匹敌,所以在还未称帝前,李渊最器重李世民,李世民的势力也在各王中最为壮大。而成为皇帝后的李渊却发现,李世民在诸子中一头独大,反而不是什么好现象!
李渊心存芥蒂,准备削弱秦王实力,但为时已晚。因为李渊享有的是政治大权,他是王朝的掌舵人,负责发号施令;李世民虽然只是亲王,但拥有绝对的军事权统御力,是军队的实际领导者,可以号令百军。
而另一边,太子李建成手中的筹码实在不堪一击,既没有权力,有没有实力,只是个空壳子,只能依附在李渊的庇护之下,还时常收到李世民的威胁和挑衅。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有能力的人也有实力,却得不到该有的位置,无能力的人也无实力,反而站得很高。更关键的是,李建成自知战功和威信不及李世民,所以联合李元吉一起联合排挤和陷害他。
李世民也不是软货,其名下的人才集团也很强大,于是以李建成为首的太子派和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派便开始了长期的明争暗斗。李渊自然是充当协调的角色,可是他却故意偏向太子派,因此彻底惹怒了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一次亲情与权力交织的流血政变,让李世民登上了巅峰,太子李建成被杀,他的所有资源也悉数归了李世民所有,其中就包括魏征。
魏征原属瓦岗寨,后被李建成重用,善观大局的他深知秦王之害,所以他曾向李建成建议要早做决断,防患于未然,甚至不惜除掉李世民都是有必要的,李建成虽有所领悟,但没有付诸实践,最终被其所杀。
李世民夺位成功后曾质问魏征,为何要离间他们兄弟,致自己于死地?魏征从容不迫,据理回答道:“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
是啊,在一朝为一君,当时的正统是李建成,而造反的李世民是被当做逆贼来看的,所以魏征的谏言是为了大唐,是正义之言。而且魏征此语并没有拐弯抹角和任何隐瞒,俱是直言实话,可见其过人的胆识和勇气。
李世民听到魏征的回答,也是赞叹其正义的为人和直爽的性格,很是服气,所以不仅没有杀他,而且还赐予詹事主簿的职位。后来魏征因直言进谏而深受李世民重用,从而成为太宗的左膀右臂,君臣的典故亦流芳后世。
参考书目:《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