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几次涕泪俱下

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几次涕泪俱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勇说历史 访问量:3943 更新时间:2024/1/15 15:00:47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伟大的人物往往都有着超凡的毅力,坚韧的品格,但这绝不是说他们只是铁一般的面目,冷若冰霜,不食人间烟火。相反,他们对于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有深刻的体察,他们能够打动人的,也有不轻弹的眼泪。唐代中后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郭子仪就是这样。

他以热泪释解同事恩怨。安思顺任朔方节度使时,郭子仪和李光弼icon都担任牙门都将。这两个人都非寻常之辈。郭子仪年轻时候,武艺超群,参加武举icon,以“异等”成绩而被提拔为军官,可谓少年得志。而李光弼的父亲是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可谓出身名门,年纪轻轻就文武兼备,英气逼人,被时人所看好。

两个很厉害的人放在一起,就像两个老虎放在一个笼子里一样。他们不能和睦相处,虽然同桌吃饭,却互相瞪眼,不肯交谈,更谈不上交心。后来郭子仪代替安思顺节度使的职位,李光弼心中忐忑,就有意离去。很快,唐玄宗icon下诏命郭子仪率兵东伐赵、魏叛军,李光弼到官衙见郭子仪说:“我情愿一死,只求你赦免我的妻儿子女。”闻听此言,郭子仪即刻起身走下堂来,紧紧搂着李光弼一起走上堂,流着泪道:“当今国家遭逢乱事,连皇上避难去了。没有你的协助,我怎么能够出兵打仗呢?现在哪里是心怀私怨的时候呀!”一番话,两人热泪盈眶,互相扶持对拜,前嫌尽释,成为推心置腹的挚友,为唐室共谋破贼安邦大计。

此后郭子仪第一个向唐玄宗举荐的就是李光弼。唐玄宗接受建议,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知河东节度事兼云中太守,由此拉开了他九年的平定“安史之乱”功业。若论功劳,李光弼当为平乱的第一功臣。

他以热泪凝聚士气。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吐蕃icon军队攻入长安。唐代宗被迫逃亡陕州。一时唐军群龙无首,四处溃逃。有很多禁军将士聚集在商州,既无人节制,又没有供应保障,于是散兵游勇四处抢掠,官吏商户纷纷四处躲藏,社会秩序大乱。于是郭子仪派人去商州安抚人心。当时各位将领听说郭子仪要来都非常欣喜,表示甘愿听从他的指挥。郭子仪到达商州时,迅速收容残兵,整合部队,得到4000人的军队。这在危难之时是一支非常宝贵的力量。人聚起来了,但是心未必聚起来了。郭子仪把部队集合起来,哭着晓谕将士们,勉励他们要共雪国耻,早日攻取长安!将士们深受感染,为郭子仪对国家的忠诚,为他无私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都表示愿意在郭子仪统帅下,为国靖难。

指挥员如何能打动人?如何能把话说到人心里?首先在于以身作则,其次必须发诸真情,其三必须有高扬的旗帜。郭子仪站在那个时代的道义高点,安定了人心,更激发了大家的勇气和斗志。

他以热泪换来上下安定。唐代宗大历二年12月,很多散兵游勇为盗,郭子仪父亲的坟冢竟然也被挖掘了,官府搜捕也没有抓获。也有人说是权臣鱼朝恩icon支持人干的,因为鱼朝恩向来讨厌郭子仪。这件事儿唐代宗知道后,也非常震惊和担心,当时郭子仪带兵驻扎在奉天icon(乾县)。安禄山icon、史思明icon的造反,让唐王朝有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危机感,对拥有重兵的人心有余悸。郭子仪从奉天入朝拜见代宗,代宗提到了这件事,郭子仪痛哭流涕地说,我长久带兵,却不能禁止残暴的行为,因而许多士兵挖掘别人的坟墓,今天挖到我的头上,这是苍天在谴责我,不是别人给我找的事儿。

一番和着热泪的话,让人对郭子仪的境界肃然起敬。在封建时代自己家的祖坟被盗,无异于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事情。郭子仪没有把怒气撒向别人,而首先从自身的职责入手,做自我批评。也没有去抱怨人们所怀疑的鱼朝恩,更没有丝毫对朝廷的丝毫怨忿。于是君臣以至社会都安定下来。

这里在捎带一句郭子仪和鱼朝恩后来的故事。有一次,鱼朝恩邀请郭子仪一同狩猎,家人劝他不要去,郭子仪却不带一兵一卒,只身一人去见鱼朝恩,让鱼朝恩大为惊讶:“你怎么就这么来了?”郭子仪便将有关鱼朝恩要加害自己的流言如实相告,并说自己不会相信这些。鱼朝恩流着泪说:“您如此相信我,真不愧为德高望重的长者!”

他以热泪诠释“国之大者”。公元774年唐代宗大历9年。郭子仪入朝进言说,朔方是国家的北大门,地位重要,但那里的兵员消耗散失仅仅剩下1/10,力量严重不足。如今吐蕃吞并河西icon、陇右icon地区,裹挟着羌族icon、吐谷浑部众,势力比过去强大十倍,对于大唐朝虎视眈眈,欲伺机而动。因此,郭子仪建议唐王朝早做准备,由各道轮流分别派遣精壮士兵,组成四五万人的军队,那么一定能够克敌制胜。当时唐代宗并没有表态。等到了当年夏季,郭子仪要回到自己的属地邠州,向唐代宗辞行之际,又向代宗谈到边疆大事,以至涕泪俱下!

在那个时代,位高权重的人,往往更需要明哲保身。此时的郭子仪已经77岁。对于关乎国之大者,时时挂在心上,以睡不着、等不得的心态,一遍又一遍地争取着,努力着。

郭子仪的几次热泪,原因不一,人们理解也各有不同。但这其中,有真情,有境界,有智慧,有政治。

标签: 郭子仪

更多文章

  • 古今名将众多,为何郭子仪被称为千古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黑马娱乐标签:郭子仪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名将如云,但这么多名将,郭子仪却被称为“千古第一”,那么郭子仪到底有什么本事,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郭子仪临危受命,五十八岁出山,平定安史之乱,扭转李唐根基,单骑退回回纥三十万大军,挽回了大唐荣耀,保全了李唐江山,被誉为“千古第一将”。但实际上,郭子仪打仗防守不及李光弼

  • 历经七朝又功高震主,郭子仪为什么能够安然无恙?

    历史人物编辑:猫史天下标签:郭子仪

    前言:皇帝对那种功高震主的功臣,往往有有着很深的猜忌之心,这也是人之常情。尤其是这些功臣中的武将,原因也很简单,武将手中有兵权,军中威望又高,只要生出二心很容易就威胁到皇帝的统治,因此历代皇帝对于这些武将功臣是又爱又怕,所以他们中多数都免不了兔死狗烹这个结局。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唐朝的郭子仪就是功高震

  • 同样是功高震主的重臣,为什么郭子仪得以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逸凌人物集标签:郭子仪

    中国古代政治很多都是权谋之下的人治政治,这形成了一个可怕的规律,就是很多帝王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与为自己出力的能臣名将往往能和睦相处,可一旦成就皇帝的霸业就会干出翻脸不认人的恶事,搞出无数的冤假错案。最有名的当属刘邦和朱元璋两位布衣出身的皇帝,其中又尤以朱元璋最甚,他几乎杀光了所有与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

  • 郭子仪经历七朝,为何能屹立不倒?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郭子仪

    从古至今许多人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姓名,这其中最多的要属为封建王朝效力的大臣们,他们大多忠心为国,帮助统治者管理国家,虽然历史上也有很多的奸臣和贪官,但更多的还是衷心为国的忠臣,更有许多大臣是一生经历了数个王朝且不管在哪一朝都在为了国家而努力工作的。这样的几朝老臣大多都是有着明确的理想和信念的,他们为官

  • 郭子仪胜仗归来,为何赏赐只要美女?

    历史人物编辑:王家伦标签:郭子仪

    公元773年,年过70岁的郭子仪战胜了吐蕃,此战之后郭子仪名满天下,得胜归来皇帝问他想要什么赏赐,郭子仪大声的说:臣什么都不想要,只想要美女。在场的群臣纷纷大笑,要知道当时的郭子仪已经是汾阳王,作为一个异姓王想要美人简直是唾手可得,但是为什么他找皇帝要美女呢?多年后,大家才知道郭子仪是一个真正有智慧

  • 郭子仪儿子醉打公主,“我爹只是不愿当皇帝”,而皇帝的回答亮了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郭子仪

    在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的文臣武将因为功高震主,而遭到帝王的猜忌,最后往往不得善终。说起历史上功高震主的大将,唐朝的郭子仪绝对是名列前茅的。但他不仅没有被皇帝猜忌,而且即使自己的儿子说出了大逆不道的话,也什么事也没有,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郭子仪唐朝大将,一生堪称传奇。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收复河北诸

  • 皇帝要重赏郭子仪,郭子仪:我只要6个美女,多年后知道他的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徐晓林标签:郭子仪

    在中国历史上,武将功高震主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在爆发战争的时候,他们在外面叱咤沙场,冲锋陷阵,为皇帝开疆扩土和守卫家园;然而真的到了和平时候,武将这个时候又非常尴尬,由于在战场上立下的功劳,导致军中的士兵只知道将军而不知道皇帝,而他们所立下的那些功劳也成为了皇帝最大的威胁,比如宋代岳飞。因为对

  • 岳飞含冤而死时,监斩的竟然是被宋高宗比作郭子仪的杨家将后人

    历史人物编辑:邓海春标签:郭子仪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2),被金人视为心腹大患的民族英雄岳飞在狱中不幸遇害,军民闻之无不痛哭落泪,而以秦桧为首的奸臣们则纷纷弹冠相庆。对于岳飞之死的细节,许多史料都有所记载,如《因话录》就记载岳飞死前曾在供状上题“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表示自己的愤慨,这一说法可谓流传甚广。至于岳飞的死因,《朝

  • 郑州侯寨与郭子仪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张钒标签:郭子仪

    郑州西郊,侯寨乡侯寨村与唐郭子仪有关。郭子仪是山西人,怎么与河南的郑州候寨,“候”与寨有关?有牵连?从何说起?郭子仪,唐肃宗时大将,山西汾阳人。时“安史之乱”,郭子仪被任命兵部尚书、兵马副元帅,与李光弼等率兵先后平定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等的叛乱,收复长安洛阳,恢复唐朝以后中兴。王肃宗李亨加封郭子仪

  • 奇丑小官造访,郭子仪以礼待他,日后小官得势后,放了郭子仪一家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郭子仪

    郭子仪,威震河东,对唐朝有再造之功,受到几朝皇帝的尊宠,一生获得的良田多到数不清楚,权倾一时,功高盖主却从未遭到弹劾和质疑。很多人都知道,诸如韩信、蓝玉、年羹尧等大臣,都曾因为功高盖主而被当权者处死,下场凄凉。 那么,为何郭子仪功勋卓著,却从未被皇帝质疑,也很少被大臣弹劾呢?其实,郭子仪之所以能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