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文学中,弃子和弑父是两个重要的文学主题,从《俄狄浦斯王》到《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都可看到它们的踪迹。在中国文学中,弃子主题常以经改装的形式存在,弑父主题则较为少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封神演义》中却同时存在这两大主题。《封神演义》中的哪吒两次被李靖抛弃,导致哪吒追杀李靖。
一、哪吒追杀李靖
哪吒第一次被李靖抛弃是在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中,当时李靖听到夫人生下了妖精,急忙手持宝剑来到屋内:只见房里一团红气,满屋异香。有一肉球,滴溜溜圆转如轮。李靖大惊,望肉球上一剑砍去,划然有声。第二次则是在第十四回《哪吒现莲花化身》中,哪吒托梦令母亲为自己造行宫、塑神像以凝真身,李靖则“提六陈鞭,一鞭把哪咤金身打的粉碎”,使得哪吒只能以莲花塑身。
哪吒认为自己既然“剖腹、刳肠,已将骨肉还他了”,此时便不再欠李靖恩情。而李靖打碎自己神像阻断自己的重生之路,则是与自己结仇。于是,哪吒便对李靖展开了追杀。面对木吒“天下无有不是的父母”之说,哪吒则称“我与他无干,还有什么父母之情”。也就是说,哪吒的弑父行为是在不把李靖当作父亲的情况下进行的。
不过,哪吒虽然消除了弑父的顾虑并对李靖展开了追杀,但他最终没有完成弑父行为。在燃灯道人玲珑宝塔的震慑之下,哪吒最终与李靖握手言和。
二、父子恩怨为何最终被化解?
《封神演义》中哪吒弑父完全是受仇恨意识驱使,这点在小说中写得很清楚。不过还有两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一是为何在《封神演义》中忽然出现了弑父故事,二是哪吒为何最终与李靖和解。
第一个问题较难回答,笔者仅提供两个猜测式的答案。一是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弑父篡位的真实事件,但文学作品却对此进行回避,受心学思想的影响,许仲琳试图打破这个禁忌。二是哪吒追杀李靖是在太乙的监督下进行的,许仲琳之所以这么写是为了引出“天下无有不是的父母”,而哪吒析骨剔肉之行并不能偿还父母恩情。
第二个问题则较好回答,使哪吒与李靖和解的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和合思想。和为和谐协调,合为融合包容,这正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宽恕、中庸、礼用、和贵等思想都由此而生。在《封神演义》中,太乙真人明知哪吒对李靖心有恨意却仍让哪吒下山,这是因为此时哪吒心中已有强烈恨意,堵不如疏,于是给了哪吒一个释放恨意的机会。
但太乙真人没想到哪吒追杀了李靖许久仍不能消除恨意,于是只好采取强硬措施以求和合。在《封神演义》第十四回中,哪吒其实并未消除恨意,他是在燃灯道人的逼迫之下才与李靖言和的。李靖手中的玲珑宝塔就好比唐僧的紧箍咒,它将永远控制着哪吒。因此,和合的背后其实是强权与逼迫,而这恰好符合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所建立的传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