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兵力强悍,还有薛仁贵带兵,为何还是在大非川之战中大败

唐朝兵力强悍,还有薛仁贵带兵,为何还是在大非川之战中大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墨文历史 访问量:393 更新时间:2024/1/16 12:16:38

前言:公元670年,唐朝为了与吐蕃争夺土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非川之战。在此战之前,唐朝凭借着精锐的部队,四处征战,无一失败,先是一统汉地,后又平定边患,四海之内无人不服,然而,这样的光辉战绩却被一个小小吐蕃终结了。此时的唐朝正值强盛时期,兵力充沛,而且此战还有名将薛仁贵压阵,怎么看都没有失败的可能性,为什么结果却如此出人意料呢?

大非川之战的过程

大非川之战并不是唐朝先挑起来的,而是吐蕃大军对西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入侵,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皆被攻占,导致唐朝直接失去了对于西域的管辖权。大唐原本顾念成公主进藏和亲之举,不愿对吐蕃使用武力,但现在也不得不出兵了。

于是,刚刚降服了高句丽的大将薛仁贵再度被皇帝委以重任,担任军队的大总管一职,与副总管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一同率大唐数万士兵,立志打击吐蕃气焰,夺回西域土地。

此次出征,唐军可谓是势在必得,他们将吐蕃首都“逻娑”作为出师之名,似乎是在告诉敌人,我们不但要光复失地,更要降服你们整个国度。如此强大的气势,振奋了每一个士兵,整个队伍都踌躇满志,准备打一场为国增光的胜仗。

而吐蕃大军那一方面,虽然不如唐军这么气焰嚣张,但也同样为战争做了充足的准备,吐蕃首领任命本国第一名将噶尔·钦陵赞卓驻守河源地区,一方面对边界加强防守,一方面也在想方设法的东部继续扩张。

由此可见,这场战役实际上并不像唐军所想象的那么简单,两方或许称不上是势均力敌,但也绝对没有到实力悬殊的地步,而事实也证明,赢得这场战役绝非易事。在河口一带,双方展开了第一次交锋,薛仁贵率兵直入,吐蕃大军没做好准备,慌忙逃窜,伤亡甚重,唐军旗开得胜,大大鼓舞了士气。

但从此之后,由于副总管郭待封的失误,五千后援军队全军覆没,辎重粮草损失惨重,薛仁贵被迫退军驻守大非川。没有了地形的保护,又没有后援军的支持,更无粮草供应,薛仁贵的军队很快在大非川被吐蕃一举攻破,惨败收场。

唐军失败的三点原因

1、高原反应严重

古代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而在大非川战役中,唐军却并不占据这一优势。唐军的出发地在河湟谷地,海拔2300米左右,而战斗地点则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也就是说,薛仁贵的部队经历了一个海拔急速上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唐军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了眩晕、头痛、心慌等高原反应,严重的还可能有急性肺水肿、心脏病等风险。而吐蕃那一方的将士,早就已经习惯了这种环境,双方战斗力明显不能够相提并论,所以从一开始,唐军就已经输了大半了。

2、战术问题

其实唐军的进攻战略并没有问题,他们判断吐蕃把大部分的兵力都用在了外部,所以国内必然空虚,只要薛仁贵带兵攻下西域的关键区域吐谷浑,就能把吐蕃和西域四镇之间完全切断,到时候便可顺利收复失地,直接攻入吐蕃首都逻娑也是轻而易举。

而且,在唐军出发的同时,唐廷还安排了西突厥的首领与薛仁贵遥相呼应,牵制住吐蕃在西域的部分兵力,减轻薛仁贵军队的作战压力,这招战略部署相当聪明。

但令唐军没有想到的是,率领吐蕃军队的将领论钦陵也是历史上的杰出将领,其军事才华丝毫不逊于薛仁贵。

事实上,薛仁贵的初期战术确实打了吐蕃一个措手不及,唐军敢直接出兵吐谷浑,占领乌海,是论钦陵没有想到的,但他临危不乱,而是静的调兵遣将,他判断,薛仁贵能够轻率大批人马来奇袭乌海,一定是准备速战速决,其粮草储备必然不足,所以只需要切断军队后备补给,便能逼薛仁贵退出乌海。

这场战役,双方都选择了对方最薄弱的环节来进行攻击,战术都堪称高明。但是薛仁贵只考虑的军队的作战方略,而忽略了后方的粮草补给,但这些补给恰恰是唐军的命脉所在,因此吐蕃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3、唐军内部出现了“叛徒”

唐军与吐蕃的初次交锋,薛仁贵就取得了大胜,按照原定计划,薛仁贵要继续进军乌海城,在此地等待副部郭待封的后援。可令薛仁贵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郭待封看到薛仁贵率兵在前线取得大功,而自己只躲在后方看守辎重,心生愤恨,于是擅自出兵,不与薛仁贵带领的主军汇合,想与他抢功劳。

不管郭待封的能力如,他带的兵力毕竟是少数,面对浩浩荡荡的吐蕃大军,完全没有胜利的可能。而论钦陵也确实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派大军轻易的击破了唐军的后勤部队。只能说,薛仁贵虽然懂兵,但还是难懂人心啊。

参考文献《唐朝贤将传序》《旧唐书》

标签: 薛仁贵

更多文章

  • 为什么隋朝和唐朝两朝攻打高丽那么惨,最后还是薛仁贵灭了高丽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薛仁贵

    隋文帝时期曾出动三十万人东征高丽失败了,隋炀帝更是动用举国之力,百万大军三征高丽,不但没有打下高丽,反而耗尽了隋朝国力,导致隋朝灭亡。唐朝李世民攻打高丽,多次攻打高丽,直到薛仁贵彻底灭亡了高丽,我们看看是如何打的仗。隋朝第一次是隋文帝攻打高丽,当时因为没有选好时间,在雨季出征。结果道路泥泞,粮草供应

  • 大唐名将薛仁贵:68岁高龄挂帅出征,刚报出名号,敌军:我输了

    历史人物编辑:宋赞标签:薛仁贵

    现在的人提起唐朝,总是念起唐朝昌盛的文化、繁荣的经济、提起长安的先进、世界性的包容等等。但是这一切的繁荣所存在的基础,是唐朝无与伦比的武德。唐军之强大,即使千年过去,依然跃然纸上。在长安城西北,有一座城门叫做安远门,安远门外,曾经立着大书法家虞世南手写的碑文,上面提及“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这句话的

  • 唐朝大将军薛仁贵:经大非川之败,从战神沦为常败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旧城闲谈标签:薛仁贵

    历史上打了胜仗而加官进爵的将军不计其数,人人都说将军是个鲁莽、神经大条的职位,殊不知他们熟读兵法,在战场上排兵布阵,通过一些细微之处才能打赢战争。他们保家卫国,不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心里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的小心思,只会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一个好的朝代要想繁荣昌盛,就要有一个好的将军镇守一方,

  • 盘点历史上用戟猛将,薛仁贵屈居第三,第一横扫千军,吊打项羽

    历史人物编辑:郑玉佼标签:薛仁贵

    戟是古代兵器兵器之一,实际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体,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其杀伤能力胜过戈和矛。戟是刺击劈砍组合兵器,相对较为沉重,所以古代能用戟者多为猛将。可以说戟是古代战场上令人闻风丧胆的霸气兵器,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史上用戟的猛将都有哪些?五、

  • 曾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5万大军出征吐蕃,却遭受前所未有的惨败

    历史人物编辑:猫史天下标签:薛仁贵

    薛仁贵,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乃是将门之后,其曾祖父薛荣、祖父薛衍、父亲薛轨,相继在北魏、北周、隋朝任官;但是后来家道中落,及至薛仁贵的时,已是家境贫寒、地位卑微,以种田为业。后来薛仁贵应征入伍加入唐朝军队,先是在出征高句丽的时候,于大军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单枪匹马直取高句丽一将领人头,因此大军得以解围

  • 要看薛仁贵,还是保剑锋版的过瘾,新版《隋唐演义》还是差点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岸花游戏标签:薛仁贵

    近期,小编看了一下新版的《隋唐演义》,觉得里面的薛仁贵还是差了点意思,还是保剑锋版的看起来更过瘾点。薛仁贵,出生于公元614年,为唐朝初期大将,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人。电视剧为了艺术效果,往往都会将人物神化,塑造得完美无缺。但在保剑锋版的薛仁贵中,还是比较客观地向人们讲述了薛仁贵荡气回肠的一生,领略

  • 神将薛仁贵的一个猪队友,害他打了一生中唯一的败仗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薛仁贵

    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军事家、政治家薛仁贵的大名,说是地球人都知道,一点也不夸张。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神,身经百战,战功赫赫,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脱帽退万敌”等诸多军事奇迹。薛仁贵随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时,为救援被敌军团团围困的唐朝将领刘君邛,他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

  • 唐朝薛仁贵是个忠臣,为什么他的孙子却要反唐?原因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嘟嘟说电影标签:薛仁贵

    在历史上,薛仁贵确实是个真人。他一生当兵,征战沙场,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事迹广受赞誉。薛仁贵有个孙子叫薛刚,后来薛刚反唐,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有小伙伴会说薛仁贵是英雄,但谁能保证他的子孙后代都是伟大的呢?就像封建社会一样,历代开疆辟疆的君王如龙似凤,后代却没有继承他的优良基因,一代不如一代,导致改朝换

  • “白虎星君”薛仁贵,在巨蟒指引下得到方天画戟,从此无人能敌

    历史人物编辑:白茹雪标签:薛仁贵

    传说薛仁贵是“白虎星君”下凡,在变成大boss之前,一直也经受着一些悲惨遭遇,正如人们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心志,饿其体肤”,确实就是这样,薛仁贵原本富裕的家庭突然出现意外,导致自己穷困潦倒。直到后来薛仁贵打怪升级,不断配齐自己的装备,才终于成为人们后来熟悉的盖世英雄,可是在他最开始投奔

  • 历史上最强的三大神射手,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只能排最末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无涯标签:薛仁贵

    弓箭,是冷兵器时代的最强武器,古人常说“十八般武艺,弓矢第一”,可见弓箭在古代的地位。而在战场上,要想建功立业,必须要有一身过硬的箭术,因此,历数古代名将,大部分都是有名的射手。那么,在这些人中,谁的箭术最高明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盘点一下历史上最强的三大神射手。第三名,薛仁贵,唐朝名将,于唐太宗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