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爱美人更爱江山?既然爱,唐宣宗为何还要赐美人一杯鸩酒

爱美人更爱江山?既然爱,唐宣宗为何还要赐美人一杯鸩酒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青书上 访问量:4900 更新时间:2023/12/21 11:16:00

当大唐国运日渐衰落之时,唐朝第十六位帝——唐宣宗执政时期力挽狂澜,励精图治,延缓了些许帝国衰落的速度,由此也创下了“大中之治”的盛世景象。

然而正是这位历史上的明君,却在对待其私人感情之时,显得比较奇葩,用虚伪、阴狠这些词语来形容他也毫不为过,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让我们一起来细看唐宣宗的那段奇葩恋情,瞧瞧其为何会做出,爱你就得要你命的决定?

朕不能留你,但又舍不得你

在唐宣宗执政时期,有一天,地方官员朝廷进献了一支女姬乐队。

既然是献给皇上过目的,那自然是经过了地方上的千挑万选,姿色、才艺稍微差点儿的都不敢选入,因此送来的这些女孩儿们,各个都是色艺俱佳,其中一个女孩儿长得特别美,拥有倾城之貌。

当这群女孩儿们兴奋而又胆怯地走进大明宫时,那个最美的女孩儿没有想到,这将是一场改变自己命运的演出,因为歌宴之上,醉眼醺醺的唐宣宗看到她了,倾城倾国之貌,又有着如此绝佳的才艺,使得唐宣宗的目光再也不愿离不开这个女孩儿,在歌宴结束之后,唐宣宗就立即下令,让人将这位美女宣入了宫苑内殿。

歌酒红罗帐,常销英雄骨。耽于美色的唐宣宗自此便沉湎于美人的温柔乡内,缠绵缱绻,不可自拔,而皇帝的数日不上早朝,也让朝臣们也有点儿摸不着头脑,是不是圣上龙体有恙呀?

大家一打听皇宫内的八卦新闻,皇帝不上早朝原来是因为跟一个新来的美女打得火热,一时耽误朝政了,哦,被女色所惑,那怎么行,皇帝可是天子,明君,怎么能被女色所误呢。

咱们可得劝劝,这天唐宣宗一上朝,大臣们可就对着他劝诫围攻了,什么明君圣主,舜禹汤,红颜祸水,一股脑都搬出来了,有的人还拿杨贵妃的自此君王不早朝来劝诫。

陛下,您可千万不能因为女人走上玄宗皇帝的老路,那可是会下岗的呀!

唐宣宗听后一琢磨,确实是这个理儿,再加上这几日的新鲜劲已经过去了,唐宣宗又不是头小子,加上后宫三千,对爱情这个事情本来就很敷衍,这个时候唐宣宗就开始理智起来了。

“列位臣工,朕怎么会为一女人耽误江山社稷呢,这女人不留也罢。”唐宣宗说这话就有点儿渣了,一点儿责任也不想不负,一夜夫妻还百日恩,他这个直接就甩手了。

大臣们也挺不是东西,还纷纷附和,皇上圣明,也就一女人,咱把她放出宫外就得了,您就当逢场作戏吧。

可唐宣宗却说了句,不行啊,放出去我又舍不得呀,我还是会经常想她的,注意力集中不了,还是会影响朝务的。

这下大臣们就傻眼了,老大,你啥意思吧?到底是放还是不放人家出宫呀?

唐宣宗淡然地说,这样吧,我赐她一杯鸩酒,这事不就结了吗?

够狠呀,相信很多在场臣子背上的汗都出来了,这皇帝可真是心狠手辣呀。

宣宗时,越守进女乐,有绝色。上初悦之,数日,锡予盈积。忽晨兴不乐,曰:“明皇只一杨妃,天下至今未平,我岂敢忘?”召诣前曰:“应留汝不得。”左右奏,可以放还。上曰:“放还我必思之,可赐酖一杯。”——《续贞陵遗事》

就这样,这位妙龄美女在寂寞的宫内没有迎来热情如火的君王,却被逼着灌下了一杯毒酒,香消玉殒了,她甚至没有留下一个名字,只是被历史轻描淡写地记下了几笔,算是对她人生来过的一个记录,那么唐宣宗为什么不放过这个可怜的女子呢?

渣男的思维

既然大臣们引用了杨贵妃的红颜祸水论,那么唐宣宗自然会反思,恩,漂亮女人就是祸水,祸水就得处理,历代君王大臣对前代君王的过错,大多采取推脱方法,从不反思自身,正如世人将唐玄宗的过错全都怪到杨贵妃身上,认为正是杨贵妃的美才使得唐玄宗不理朝政,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唐宣宗也觉得,将这个祸水干掉,这样天下就不会乱了。

得不到就毁了你

安史之乱以后,大唐早期的开放、豪迈的气象向着衰微的态势转变,执政者为了维护统治,积极提倡妇女贞操观念。

夫妇,教化之端,其公主、县主有子而寡,不得复嫁。

这种情况下的男权主义者们,对女子的礼教束缚达到了变态地步,我不要你可以,但你不能离开我。唐宣宗的小算盘打得好,万一把这个美女放出去,以其姿色,自然不难嫁人,但自己的头上总是感觉绿绿的,这种变态的占有欲,让唐宣宗最终选择,得不到你也要毁了你,最终将其鸩杀。

明君背后,沽名钓誉

唐宣宗杀了美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塑造自己明君形象,被朝臣当众抓住了自己荒淫的小辫子,自然不爽,这是自己的污点,不除掉这个美女,让她活着就是自己沉溺于色的证据,这可让唐宣宗难以忍受。

杀掉美女可以证明自己的决心,自己可是个有为君王,不会被女色所迷,这么美的女人我都舍得杀,其他女人我还会看在眼里吗?

然而一个有着二十三个子女的人,却标榜自己不爱女色,很难让人将其和那个台前明君形象联系到一起。

真为那个美女可惜,她最终用年轻的生命为这个虚伪的男人,换取了一件“皇帝的外衣”。

标签: 唐宣宗

更多文章

  • 唐宣宗有小太宗之说,为何他能中兴大唐,实际上不过是虚有其表

    历史人物编辑:子园谈古今标签: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母亲是孝明郑皇后,在35岁时,李忱在宦官马元贽等拥立下登基为帝。在位十三年,享年五十岁。由于宣宗在位时,年号为大中,故史家以“大中之治”称之,并且将将唐宣宗比作唐太宗一样的明君。应该说,宣宗这个皇帝相当的不错,欧阳修在编写《新唐书》

  • 江西这座寺庙,是“禅林清规”的发祥地,唐宣宗曾在此当过和尚

    历史人物编辑:爆笑曹大华标签:唐宣宗

    江西虽然低调,但是这里的景点众多,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武功山等,都是非常不错的旅游景点,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些名山或多或少都跟道教有关,似乎江西的佛教景点不多,其实江西还是有很多佛教景点的,而且历史非常久远,地位也非常高,比如今天要说的百丈寺,它位于江西省宜春市百丈山上,是国内佛教十大古寺庙之

  • 唐宣宗的母亲郑氏本是一介奴婢,她是如何成为太后的?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唐宣宗

    “小太宗”唐宣宗的母亲郑氏,即孝明皇后的一生堪称传奇,她在被唐宪宗临幸之前,不单单只做过郭贵妃的侍女,更曾是镇海节度使李琦的侍妾,也就是说郑氏算是二婚,甚至不能称之为婚,毕竟在李琦那里她只是侍妾,在唐宪宗这里,她在他生前也没有封号,地位很低。直到唐宪宗去世后,她才成为太妃,又在儿子登基后成为太后,进

  • 唐最后的“明君”唐宣宗:出身低微装傻半生,执政时期毁誉参半

    历史人物编辑:刘明毅标签:唐宣宗

    ◆文:刚子聊历史◆原创作品,洗稿、抄袭必究卷首导语说到唐朝的帝王,有三位不得不说。第一位是开启大唐盛世的“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第二位是实现“中兴之治”的唐玄宗李隆基,第三位则是被后世称为“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这三位帝王刚好代表了唐朝的三个历史阶段,太宗李世民开启了早期强盛的唐王朝,睿宗李隆基扭转

  • 唐宣宗:从“无心计”的弱智亲王到“攻心计”的一代明君

    历史人物编辑:周强标签:唐宣宗

    文:雨夜读史唐朝中后期,宦官取得了禁军的领导权,因此很多时候皇帝的继任者往往不是皇帝说了算,而是由手握兵权的宦官决定,宦官们一般会拥立上一任皇帝的儿子或者兄弟作为新一任皇帝。但是,有一位幸运者比较特殊,他是以“皇太叔”的身份继任皇帝的。这位幸运者,就是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李忱。如果古代有奥斯卡影

  • 唐宣宗李忱,一生装“傻子”,继位之后却成为了一位贤臣

    历史人物编辑:吴秀红标签:唐宣宗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朝代,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历史时期。盛唐与中晚唐的分水岭在于安史之乱,我们所知道的大唐盛世是在唐代初期和盛唐,在安史之乱之后,大唐依然屹立不倒,但遗憾的是,这150年里,大唐已经没有了盛唐的辉煌。唐朝末年,全国动荡不安,藩镇纷争,大唐的国运动荡。这是中国有史以来

  • 唐宣宗,继位前装傻充愣三十六年,唐朝后期小太宗,可惜难挽颓势

    历史人物编辑:小志爱风景标签:唐宣宗

    唐宣宗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生,长庆元年封光王。至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即皇帝位,时年三十六。元和十五年,宪宗被杀,他才十岁。穆宗是他的哥哥,敬宗、文宗、武宗,都是他的侄儿。“幼时,宫中以为不慧,····历太和、会昌朝,愈自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

  • 他是花间派创始人!一首《菩萨蛮》打动唐宣宗,最终却被埋没!

    历史人物编辑:贤谈文史标签:唐宣宗

    提起温庭筠,作者心中又是百感交集。他是大唐第一才子,却因时代格局而没有功名;他是花间诗派创始人,他的“填词”名动天下,为皇上青睐,却又不得见;他出身没落贵族,没有享受到“官二代”的风光,终究是饱受打压,郁郁不得志;他因长得丑,在那个“郎才女貌”的大唐盛世,终究没埋没…他像唐伯虎、金圣叹等很多文人一样

  • 唐宣宗,史称小太宗,却为大唐王朝埋下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王德友标签:唐宣宗

    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所有封建王朝中相当兴盛的一个大一统王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占很重要的一部分,唐朝共经历了二十一任皇帝,存在了二百八十九年的时间。唐朝是隋朝之后的王朝,隋朝末年帝王昏庸无能,各地战乱四起,当时的唐国公李渊也借着这个势头顺势起兵。在各地势力云集的隋末,最终脱颖而出的还是李渊带领的李唐势

  • 吃货皇帝唐宣宗都闹出过什么笑话?

    历史人物编辑:加科技范标签:唐宣宗

    有许多的国家都有这生物入侵的现象而生物入侵在中国却没有泛滥,那是因为只要你将这个未知生物做的美味就会有许多的吃货来吃,最后这也未知生物只能走上人工养殖的道路,使中国美食千变万化,而今天我要说的是唐宣宗,他不仅自己爱吃还会赏赐大臣很多的食物来吃,可是唐宣宗自己爱吃但是大臣们可能不爱吃,当时唐宣宗还因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