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什么猛男能一人收复十一州?开疆4000里,唐宣宗:大唐好男儿

什么猛男能一人收复十一州?开疆4000里,唐宣宗:大唐好男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骆春琴 访问量:4868 更新时间:2024/1/30 2:08:32

本文的配图并非对应具体故事中的对象,只是示意图

文|乱史佳人

编辑| 乱史佳人

公元850年正月,唐宣宗大中四年,一个法号悟真的僧人风尘仆仆地进入了长安。

僧人带来了一则消息,迅速让唐朝上下举国如狂:沦陷67年的沙洲光复了。

而与这个惊人的消息同时到达的,是一个人的名字,一个将永载史册的名字——张议潮

图片来自网络

他被封为归义军第一代节度使,半生征程、孤忠大唐。

时人作诗赞曰:“河西沦落百年余,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大唐盛世

现在的人提起唐朝,总是想起唐朝昌盛的文化、繁荣的经济、世界性的包容等等。

影视图片

但是这一切繁荣所存在的基础,是唐朝无与伦比的武德。

在大唐极盛时期,从长安出发,要经历整整12000里才能走出唐帝国的势力范围。

从太宗到玄宗,唐军在各个方向连番大战,战绩空前绝后。

对于盛唐的人来说,他们的脚步已经达到了地理上的极限,70万匹骏马让盛唐的疆域没有边界。

图片来自网络

唐朝的脚下是一长串被粉碎的国家的名字。

而那些被灭掉的国家里,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成为其他朝代的心腹之患。

比如隋朝动员百万大军都无法灭掉,但最终被唐朝一举消灭的高句丽。

比如位于北方空前强大的草原强权契丹,亘古未有的东突厥,跟东罗马帝国结盟的西突厥等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人的能战敢战,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民族性格。

唐朝人所拥有的是一种极致的豪迈,是一种“八方来朝,四海宾服”的自信。

而在帝国的光辉之下,只有一支势力,为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蒙上了一层阴影,他的名字叫吐蕃。

图片来自网络

吐蕃崛起

公元633年,在自古苦寒的青藏高原上,有一个名叫吐蕃的雪域帝国逐渐崛起。

唐贞观12年,唐朝与吐蕃进行第一次战役——松州之战。

在战争开始之前,吐蕃的开国首领松赞干布要求唐朝派公主和亲,并威胁唐朝说:

“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大唐帝国怎会受这种威胁?于是双方交战,以唐军胜利,吐蕃谢罪告终。

影视图片

吐蕃境内充满冷瘴、冰雪还有污泥,物质力量不及唐朝万分之一。

因此吐蕃这小小弹丸之地,唐太宗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

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雪域上的小国,将会在未来与唐朝相爱相杀近200年。

事实上,吐蕃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强大军队的奴隶制农耕帝国。

历史记载,吐蕃产牦牛,可以制作皮革铠甲,马种优良,有大批骑兵。

影视图片

更重要的是,吐蕃分别吸取了唐朝和回鹘的优点,有一套完整的军事统治体制。

其军事动员能够做到不分老幼,全民皆兵,建立了完善的军情传递和指挥系统。

因此,在吐蕃逐渐站稳脚跟后,就立刻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在唐太宗时期,唐朝与吐蕃始终处于友好交流之中。

图片来自网络

而在唐太宗与松赞干布去世后,两国之间逐渐开始摩擦不断。

在吐蕃的强盛期,吐蕃王朝自称为大蕃,成为了青藏高原上空前绝后的雪域强权。

不过大唐国力强盛,吐蕃永远不能匹敌,只能望“唐”兴叹。

公元749年,哥舒翰收复石堡城。

唐朝彻底压制了吐蕃势力,吐蕃再也无法再威胁唐朝关陇河西之地。

这场风波看似到了尽头,直到那个宿命般的时刻到来。

图片来自网络

西域失守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在中华古代文明灿烂的最高点,一场变乱为繁荣的大唐画上了沉重的休止符。

755年11月,安禄山背叛唐朝发动战争,12月12日,东都沦陷。

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在东都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圣武。

影视图片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由于中原安定,战士们久疏战阵,堂堂大唐帝国一时竟没有能拿得出手的队伍来平定叛乱。

朝廷将边地的精锐部队悉数调回,支援平叛。

此时的唐朝乱作一团,吐蕃乘虚而入。

吐蕃武士

在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吐蕃就拿下青海湖畔。由于唐朝无暇顾及,吐蕃再次深入。

公元756年,鄯、武、叠、宕,四州沦陷,在之后岷州沦陷。

公元762年,渭、秦、成州沦陷,广德元年,临、兰、河州沦陷。

至此,河西走廊被吐蕃切断,唐朝庞大的西域领土与中央朝廷终止了联络。

在公元763年10月,20万吐蕃军队更是占领了长安城。

影视图片

此时吐蕃虽然兵势滔天,但对唐朝依然心怀畏惧,十几天后又弃城而去。

但此时,唐军已经无力阻拦,吐蕃军队势如破竹。

764年,凉州沦陷,在之后甘州、肃州、瓜州全部沦陷。

公元781年,困守11年的孤城沙洲终于无法支撑,开城投降。

最后的一块领土沦陷,整个河西走廊尽数被吐蕃吞并。

图片来自网络

西北有忠孤

然而公元768年,在与安西失联五年之后,有使者从回鹘到达长安,为唐代宗带来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奏报。

在河西走廊被切断五年后,西域唐军仍在坚守。

当知道西域的唐军还在坚守时,长安君臣无不落泪。为了表彰西域唐军,唐代宗下了著名诏书《御安西北庭诸将制》。

影视图片

孤悬海外,在吐蕃的围攻之下坚守五年,西域唐军的坚韧让人钦佩。但他们不知道这群唐朝的军人,他们的坚毅远不止于此。

在与唐代宗取得联系后,吐蕃对西域唐军的进攻愈发猛烈。

西域唐军既无财源,又无兵源,只能靠着自己的力量,对抗十倍、数十倍于他们的吐蕃军队。

图片来自网络

他们一次次地派人去长安,但几乎每一名使者都死在路上。

直到13年后,公元781年,安西北庭的使者终于再一次的成功到达了长安城。

此时的长安已经换了皇帝,而西域唐军已经与长安隔绝18年。

得知唐军还在坚守后,长安君臣再度落泪。

影视图片

唐德宗下令,安西四镇所有将士原地擢升七级。

加封北庭大都护李元忠为宁赛郡王,安西大都护郭昕为武威郡王。

可是此时的朝廷无法拿出一兵一卒,一文一钱来支援这些孤悬海外的老兵们。

由于与内地隔绝,安西北庭的唐军没有兵员补充,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健壮小伙已成老头。

影视图片

“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

唐德宗下诏的八年后,北庭都护陷落,最后一任北庭都护使杨袭古殉国。

北庭沦陷的18年后,唐宪宗元和三年,安西最后的堡垒龟兹陷落。

最后一任安西大都护郭昕(郭子仪的侄子),与满城老卒一起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

至此,唐朝在西域的最后一片领土消失,史上从此再无安西和北庭。

影视图片

历史的眼泪

在吐蕃的统治之下,曾经繁荣的河西走廊迅速凋敝了下去。

凋敝的原因是,虽然吐蕃在军事实力上可以与唐朝相抗衡,但在社会文明程度上仍然是十分落后的。

吐蕃在当年仍然处于奴隶制社会,根本不懂得如何统治河西这样发达的农业地区。

占领河西后,吐蕃贵族奴隶主用管理奴隶的方法对待当地的老百姓,将强壮者虏掠为奴隶。

影视图片

“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

曾经富裕自由的大唐子民,就这样成为了吐蕃的奴隶。

在吐蕃残暴的统治下,河西陇右的唐朝百姓早就已经忍无可忍。

建中元年,唐朝使者经过河西,当地百姓提起吐蕃无不捶胸顿足,泪水涟涟。

甚至还有早年随王师出征,败亡后流亡在此的老卒拉住唐使。

影视图片

“问天子安否?今子孙未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

说完已是泪如泉涌,哽咽难言。

这些遭受奴役的河西百姓无日无夜都在盼望着唐朝收复故地。

可是河西沦陷后,唐朝长期苦于藩镇与宦官之祸。

别说收复故地,连平息内乱都很难,所以收复河西自然也无从谈起。

影视图片

直到时间进入九世纪后,已经沦陷了几十年的河西才终于迎来了局势的变化。

9世纪中叶,吐蕃国内开始了大规模奴隶起义和军阀混战,曾经不可一世的吐蕃帝国摇摇欲坠。

可是吐蕃的瓦解,对于当时的河陇人民却不是什么好事。

在战争中,吐蕃军阀对河陇百姓进行了丧心病狂的摧残。

影视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河拢人民对吐蕃的不满达到了顶峰。

实际上,自从河陇沦陷后,当地百姓从未终止过起义。

吐蕃文献记载,吐蕃赞普在此地屡发兵戈,一直忙于镇压群众起义。只是由于吐蕃军力的强大,所以一直未能成功。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让这种情况有了改观。

图片来自网络

奇迹出现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张议潮。

在吐蕃残暴统治下长大的张议潮,以唐朝名将封常清为偶像。

虽然自出生以来他从未去过唐朝,但张议潮一直在积蓄力量,希望能够找准时机解放当地百姓,重归唐朝。

所以张议潮在年少时就开始结交本地的豪强壮士,英雄豪杰。

经过多年积累,张议潮身边已经聚集了一大群与他同心协力的沙洲义士。

他还自己出资,秘密打造铠甲兵器,为举事做准备。

唐宣宗大中二年,吐蕃内乱,生灵涂炭,等待多年的这一天终于到来。

在张议潮的带领下,忍无可忍的沙洲人民联合起来,成功赶走了吐蕃人,在沙洲吹响了解放河陇的号角。

图片来自网络

沙洲解放后,张议潮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向长安报捷。

但是此时的河西已经与长安断绝来往六七十年。

兵连祸结,路途遥远艰难,因此张议潮派出了十队使者向长安报捷。

最终只有高僧悟真,在两年后的大成四年成功到达了长安,其余九路全部牺牲在了路上。

影视图片

唐宣宗听说沦陷近70年的沙洲,居然主动归唐了,高兴得欣喜若狂,下令封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

虽然得到了朝廷的肯定,但张议潮清楚地知道,吐蕃反扑的势力依靠不了朝廷,只能靠他自己。

他废除了沙洲的苛捐杂税,将吐蕃贵族奴隶主霸占的田地全部分给了百姓。

在张议潮的领导下,沙洲居民且耕且战,迅速开始收复河西的失地。

图片来自网络

在沙州起义的两年后,张议潮已经先后收复了瓜、伊、西、甘、肃、兰、等十州的土地,完全推翻了吐蕃的统治。

归义军

在收复的过程中,周围有些势力想要欺凌这个新生的弱小政权。

从未踏入大唐土地的张议潮继承了盛唐时代的精神,从不被动挨打,而是主动出击。

影视图片

吐浑王想劫掠沙洲,张议潮主动出击,追击敌军一千余里,伏擒三名丞相斩于阵前,然后奏响了唐军的《大阵乐》,凯旋而归。

回鹘和吐蕃联军骚扰河西,张议潮再次主动出击,杀得敌军五十里间尸横遍野,俘虏牲畜上万头,大捷而还。

靠着强悍的战力,张议潮成功让河西的起义军存活了下来。

图片来自网络

他在河西完全废除了吐蕃的残暴统治和落后的生产制度,恢复了唐朝的地方建制,允许各民族恢复自己的文化习俗。

他还带领河西人民兴修水利,让被破坏殆尽的经济生产重新恢复。

图片来自网络

大中五年八月,张议潮派出自己的哥哥张议潭率领使团前往长安,向朝廷汇报河西收复的消息。

使团到达长安,百姓们欢欣鼓舞,皇帝更是欣喜若狂,唐宣宗敕令张议潮成为节度使。

为了表彰河陇人民的义举,唐宣宗宣布,张议潮所在的藩镇义军,名为归义军。

影视图片

咸通五年,张议潮收复了吐蕃在河西走廊占领的最后据点——凉州。

至此,切断的丝绸之路经过整整100年的时间,被张议潮重新打通了。

结语

在归义军设立之时,吐蕃帝国早就已经在内战之中灰飞烟灭。

这个雪域强国如昙花一现般迅速崛起,又迅速覆灭。

咸通八年,张议潮留在长安的兄长去世,69岁的张议潮决定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故乡,亲自前往未曾踏足的长安。

图片来自网络

张议潮入朝时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他被加封为右神武统军,遥领河西节度使。

在他效忠一辈子的长安,张议潮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

四年以后,咸通十三年八月,74岁的张议潮在长安病逝。

生于沙洲,死于长安。张议潮最终用他自己的足迹实现他的梦想——归唐。

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 唐宣宗

更多文章

  • 小太宗唐宣宗:装傻36年,熬死4代皇帝上位,堪称隐忍界的鼻祖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论标签:唐宣宗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唐宣宗是宪宗的第十三子,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六月二十二日生于大明宫。唐穆宗长庆元年(821)三月,封光王。其母郑氏,润州人,本姓朱氏。李锜任浙西观察使时,有相面者告诉李锜说:“此女有奇相,当生天子

  • 唐宣宗装傻36年,曾被丢进粪坑,熬死4代皇帝,登基后一雪前耻

    历史人物编辑:清宫史说标签:唐宣宗

    唐朝是一个传奇朝代,它的国土面积比不上元、清,它的经济实力赶不上宋朝,它的文学成就远不及春秋,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朝代它的思想开化程度却是我国历史所有朝代追赶不上的。例如唐朝出现了我国第一个女帝武则天,再比如唐朝有二十多名外国人得以进入唐朝担任官职,并且所担任的官职职位还不小。甚至唐朝会雇请国外的军队

  • 傻皇帝唐宣宗:差点被粪坑呛死,登基后一雪前耻?原来是装傻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唐宣宗

    要说谁是中国历史上最能“装”的皇帝,那第一非唐宣宗李忱莫属了。装疯卖傻36年,熬死了四任皇帝,还差点被人扔进茅坑淹死,最终被一群宦官推举上位。可当这位“傻子”坐上皇位之后,立马就变成了一个正常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傻皇子李忱大家好,我是小智!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13个儿子,因为出生较晚,李忱甚至比自

  • 唐宣宗生母郑太后,从预言开始,以高寿而终,宫女出身的两朝国母

    历史人物编辑:生生有你标签:唐宣宗

    韦贵妃、韦昭容二嫁李世民,王娡苦心经营谋后位,玉环仙姿过人获专宠。在要求女人“三从四德”的古代,二嫁之女似乎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她们或是成为别人眼中钦佩的对象,亦或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笑谈。这些再嫁女子中,也不乏有成为宠妃或登顶后位之人,不管是处于政治原因,还是因其自身美貌,她们都代表着一段传奇。"小太

  • 河南这座寺庙,唐宣宗在此出家7年,与少林寺齐名,知道的人不多

    历史人物编辑:敦敦画动漫标签:唐宣宗

    对于我国的传统古村落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寺庙来说,很大程度上都保留了传统风格,并蕴含了极为淳朴的民风民俗,因此流传至今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在我国的河南省,大约有4万多个村落,这些古村落中分别都留下了不同风格的历史遗迹。追溯我国的历史,在河南省中最为著名的一些城市有洛阳、开封,那么除此之外在河南南阳淅

  • 爱美人更爱江山?既然爱,唐宣宗为何还要赐美人一杯鸩酒

    历史人物编辑:青书上标签:唐宣宗

    当大唐国运日渐衰落之时,唐朝第十六位帝王——唐宣宗执政时期力挽狂澜,励精图治,延缓了些许帝国衰落的速度,由此也创下了“大中之治”的盛世景象。然而正是这位历史上的明君,却在对待其私人感情之时,显得比较奇葩,用虚伪、阴狠这些词语来形容他也毫不为过,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让我们一起来细看唐宣宗的那段奇葩

  • 唐宣宗有小太宗之说,为何他能中兴大唐,实际上不过是虚有其表

    历史人物编辑:子园谈古今标签: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母亲是孝明郑皇后,在35岁时,李忱在宦官马元贽等拥立下登基为帝。在位十三年,享年五十岁。由于宣宗在位时,年号为大中,故史家以“大中之治”称之,并且将将唐宣宗比作唐太宗一样的明君。应该说,宣宗这个皇帝相当的不错,欧阳修在编写《新唐书》

  • 江西这座寺庙,是“禅林清规”的发祥地,唐宣宗曾在此当过和尚

    历史人物编辑:爆笑曹大华标签:唐宣宗

    江西虽然低调,但是这里的景点众多,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武功山等,都是非常不错的旅游景点,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些名山或多或少都跟道教有关,似乎江西的佛教景点不多,其实江西还是有很多佛教景点的,而且历史非常久远,地位也非常高,比如今天要说的百丈寺,它位于江西省宜春市百丈山上,是国内佛教十大古寺庙之

  • 唐宣宗的母亲郑氏本是一介奴婢,她是如何成为太后的?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唐宣宗

    “小太宗”唐宣宗的母亲郑氏,即孝明皇后的一生堪称传奇,她在被唐宪宗临幸之前,不单单只做过郭贵妃的侍女,更曾是镇海节度使李琦的侍妾,也就是说郑氏算是二婚,甚至不能称之为婚,毕竟在李琦那里她只是侍妾,在唐宪宗这里,她在他生前也没有封号,地位很低。直到唐宪宗去世后,她才成为太妃,又在儿子登基后成为太后,进

  • 唐最后的“明君”唐宣宗:出身低微装傻半生,执政时期毁誉参半

    历史人物编辑:刘明毅标签:唐宣宗

    ◆文:刚子聊历史◆原创作品,洗稿、抄袭必究卷首导语说到唐朝的帝王,有三位不得不说。第一位是开启大唐盛世的“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第二位是实现“中兴之治”的唐玄宗李隆基,第三位则是被后世称为“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这三位帝王刚好代表了唐朝的三个历史阶段,太宗李世民开启了早期强盛的唐王朝,睿宗李隆基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