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让李世民下定决心,发起玄武门之变的不是房玄龄,而是另有其人?

让李世民下定决心,发起玄武门之变的不是房玄龄,而是另有其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钱六六 访问量:2791 更新时间:2023/12/28 22:55:27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唐朝的第二个皇帝,美名一直流传到现在。作为一代明君,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时主动消灭地方各种割据势力,唐朝的繁荣和安定也是他的努力得到的。

除了用盛世之君来形容李世民,还有一个词语也和他有一定的关系,那就是"玄武门之变"。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变,直到现在大部分历史学家们都对此事件持有理解、支持之态度。可是却不知"玄武门之变"中李渊是被冤枉的。帮助李世民下定决心的另有其人。玄武门之变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史称大唐。而后李渊的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而李世民则为秦王。本来李建成能够在几年之后得到皇位,可是李世民做的实事更多,朝里朝外美名远播,这使得李渊开始犹豫不决最终皇位的人选。

眼看到手的皇位即将不属于自己,又自知自己的能力还有威信都敌不过李世民。于是心生忌惮的李建成也开始了自己的行动。他立刻召集李元吉共同排挤和陷害李世民。

这边的太子和兄弟明争暗斗,这边李渊也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一直拿不定主意。朝堂之中各种想法和各方势力相互制衡,最终加剧了冲突矛盾的发生。李渊的犹豫不定也是之后诸子之间兵刃相见的加速剂之一。

最后朝堂之上动荡不堪,皇帝李渊这边尝试试用裴寂,导致军队打败。这边只得再去求李世民领兵打仗,为皇朝扳回一城。可长期的斗争之下,和李渊显而易见的偏袒之下,使得功臣立功不得奖赏,反而无罪被贬官。李渊这边的猜忌怀疑更甚,李世民为首的功臣们眼看局势不妙,为求自保只得先发制人。

于是发生了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在玄武门上发动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而和李建成为伍的李元吉同样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太子去世后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且李渊在两个月之后禅让了皇位,坐上了太上皇的位置。而成为新一任皇上的李世民自此开始了22年的"贞观之治"。

被冤枉的李渊玄武门之变"这一举动可谓是为李世民之后登上皇位,奠定了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李世民作出的相对重要的一个决定。不少史料记载对李世民的描述可谓是完美无缺,在这件事中对李世民的描述上也带着一丝"同情"的意味。

的确,若不是李世民率先动了手,占据了主动权,很有可能最后死的就是李世民而非李建成。李建成的死亡不值得同情,最后落得的下场也是他罪有应得。但是不少人却忘记了一个人,那个最后成为了太上皇高枕无忧的李渊,在这场政变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很多人对李渊是持否定态度的,作为两位皇子的父亲,他不但没有起到调和的作用,反而因为他的优柔寡断伤害了不少臣子。甚至还有太子在这次争斗中付出了生命。而对于李渊,很多人认为他没有限制李世民的权利。为了整个王朝的兴旺,自己皇位的稳定,他自然需要大臣和太子的支持。所以他看重自小南征北战,为唐朝立下不少功勋的李世民。

但李渊在这件事上确实是被冤枉的,因为这场政变是李世民和他手下的谋士们私下制定和布局措施的。在制定了相对完整的措施之后,他们就直接实行了这一系列的谋划。整个事件就是要求一个快,迅速,这样才能够赢在太子前面,自然在中间没有停留。那么李渊当然没办法得到消息,毕竟涉及到江山社稷的根本,李世民为了万无一失又怎么会让李渊得到消息?

虽然我们没有具体证据指明,为什么贵为皇帝的李渊没能在第一时间受到消息。但是我们可以推断的是,很有可能在制定这个政策之前,玄武门上下的负责人,包括守卫城门的士兵都被收为李世民的部下了。自然没有人能够及时通知李渊,所以在事情发生时李渊毫不知情。但是等他知道后一切都晚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个儿子都已经被杀死了,只剩下李世民可以继承他王位的儿子。

所以李渊在整个"玄武门之变"的事件中扮演着毫不知情的角色,那么他没有采取行动也是情有可原。甚至可以说很多在这个事件中他是被冤枉的。

登基背后助力者

可以说正是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出"玄武门政变",动手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才奠定了他将来成为皇帝的道路。而"玄武门之变"也因此被不少人肯定,称赞。那么除了肯定李世民果决以外,我们还要了解到一点,究竟是谁在背后帮助李世民制定计划,给他出谋划策。又或者是谁在背后帮助他下定决心呢?

实际上帮助李世民下定决心的不是房玄龄,而是另有其人,根据《资政通鉴》记录,房玄龄告诉长孙无忌,自己很早就劝李世民动手。因为当下的局势对李世民十分不利,若是太子早他一步动兵杀害他,那么李世民的境地就会变得被动并且危险。

不但房玄龄有此想法,长孙无忌还有杜如晦等人都在劝说李世民先一步诛杀太子和李元吉。并且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都是李世民十分信赖得到左膀右臂,也是李世民登基后最大的获益者。虽然周围的谋士都在劝李世民动手,可是这时候的李世民却没有动静。这点让房玄龄十分着急。哪怕是他们已经被派到外地被剥夺要害权利后,李世民依旧是按兵不动。

直到太子的施压越来越重,李世民周围的良臣和亲信都被砍下后,李世民才开始下定决心。而这时候长孙无忌依旧没有放弃的在旁劝说,终于起到了效果。所以真正让李世民下定决心的不是房玄龄,而是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长孙无忌。

而作为李世民的大舅子的长孙无忌和李世民处于同一利益线,自然也希望扳倒太子阵营,所以最终长孙无忌的不放弃式劝说使得他成为整个事件的关键人物。

权力是一种目标,是一种理想,不论地位和身份,拥有权力就拥有目标和追求。对于皇权更是如此,它是封建统治的武器和保护盾。多少人为了获得皇权勾心斗角,付出生命依旧不放弃对它的追逐。最后不过是一片幻影。

往期文章精选:

四川农民因酷似马云而走红后,竟耍起了大牌,嫌弃开电动车来接他

爱新觉罗后人因抢不到火车票,在火车站怒斥众人:全都是奴才

冰山惊现少女尸体,尸检专家:她死于700年前,死因丧尽天良

标签: 房玄龄

更多文章

  • 《隋书》全六册,唐代房玄龄等撰,多有曲笔敷衍,甚至有蓄意作伪之嫌

    历史人物编辑:小诚锅美食标签:房玄龄

    《隋书》全六册,唐代房玄龄等撰,多有曲笔敷衍,甚至有蓄意作伪之嫌我们应该学习匡衡克服困难,刻苦读书,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胸怀大志,勤奋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本领的人。历史解读《隋书》全六册,唐代房玄龄等撰,多有曲笔敷衍,甚至有蓄意作伪之嫌《隋书》全六册,唐代房玄龄等撰,点校本二十

  • 宰相房玄龄最怕的一个人,不是李世民,而且李世民都治不了

    历史人物编辑:任世麒标签:房玄龄

    对于唐朝的初期,尤其是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老伙计可以说个个都是国之栋梁。在那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有一个人独领风骚,在宰相的位子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的房玄龄,房玄龄这个人可以说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啦,他可不是因为一开始就跟着李世民打天下混好了关系才当上的宰相,而是完全靠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和优秀的人品。能够在封建

  • 房玄龄推荐一书生,助唐朝灭3大枭雄,李世民:若他活着必为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近灵说历史标签:房玄龄

    唐朝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三个月后,唐高祖李渊宣布退位,李世民正式登基,是为唐太宗。新帝登基,许多领导班子都要换,李世民在和房玄龄商定中书令(宰相)人选时,李世民感慨地说了一句话:“若是薛收还活着,我一定让他来当宰相!”对此,《旧唐书·卷七十三》云:及登极,顾谓房玄龄曰:“薛收若在,朕当

  • 房玄龄怕老婆,李世民:朕就不信摆不平,结果产生一女人爱用俗语

    历史人物编辑:船长趣谈标签:房玄龄

    俗话说得好:清官难断家务事。是啊,毕竟是家务事,虽然家里人犯了错误,可是并没有犯法。而清官虽然有权管理治下的百姓,可却无权约束那些没有犯法的百姓。因此,当清官在面对百姓的家务事时,他们也无权干涉,也没有办法解决。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并不是说所有的当官的人都不能断家务事。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很喜欢插手臣

  • 唐僧的弟子,只因爱上了不该爱的人,惨被唐太宗腰斩,害惨房玄龄

    历史人物编辑:长安内史标签:房玄龄

    腰斩,是古代最残忍的刑罚之一,能够有幸享受此刑的,还是寥寥无几的,一般不是昏庸至极的皇帝不会随意判下此刑,一般不是罪大恶极,也不会被判此刑,都要死了,也没必要这么残忍。但是这人,却在被千古传诵的伟大帝王李世民的手上,被腰斩了,而这人,其实说来,也不是犯了什么祸国殃民之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何唐太

  • 隋朝灭亡的根不在杨广,在杨坚,这一点被房玄龄一眼看穿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房玄龄

    西晋末年后近300年的时间里中国再次陷入了分据割裂的状态,直至隋朝的建立。才终于又一次实现了大一统,它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道亮眼的分水岭。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开创了科举制广纳贤才、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均田制减轻农民生产压力的大隋王朝。享国仅三十七年。隋朝历经了四位皇帝,

  • 唐朝名相房玄龄的老婆有多厉害,连李世民都说怕了

    历史人物编辑:子曰读历史标签:房玄龄

    房乔,字玄龄,在历史上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名列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位尊宰相二十二年。要说他和唐太宗的关系,一个字叫铁,两个字叫瓷实,三个字叫没话说。贞观元年,李世民在举行封赏的时候就曾感叹:“房玄龄运筹帷幄,把握全局,功劳最大,当位列第一。”在他老年病重之时,李世民还亲自把他接到宫中来照顾。这样

  • 一代贤相房玄龄,治家那么用心严厉,为何会被儿子搞得家破人亡

    历史人物编辑:楠者电影解说标签:房玄龄

    房玄龄,出身山东高门清河房氏,受封梁国公,总领百司,执掌政务长达20年之久,与杜如晦被视为唐太宗建国治国的左膀右臂,人称“房谋杜断”。同时,史学家在评价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说他:“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甚至,李世民评价他:“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可以说,房玄龄绝对是一把治国的好手

  • 一代贤相房玄龄,善于治国却不会管理家庭,死了还要被儿孙拖累

    历史人物编辑:曹颖标签:房玄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往今来所有中国知识分子的终极理想。“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然而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哪有十全十美的人生呢?就像我们知道的一样,优秀的老师往往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在大唐名相房玄龄身上,我们看到了史不绝书“房谋杜断”的赫赫

  • 李建成见李世民人才济济,就将其部下调离,房玄龄:此人绝不能走

    历史人物编辑:庖丁读史标签:房玄龄

    其实早在唐朝建立前,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关系就已经势同水火了,不过李建成毕竟是太子,有着天然的优势,他看到李世民手下人才济济,心里非常恐慌,手下人就给他支招,把他们都调离秦王府,调到山高皇帝远的地方,那么李世民就没有威胁了,于是乎,李建成就通过各种方式说服李渊,秦王府的幕僚就一个个的调走了,这时候担任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