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他希望自己能够造福百姓,为朝廷服务。现实是只留下被人传诵的诗篇,却没有留下为官一方的业绩。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达到李白这样的高度,这种不朽的诗篇足以留传几千年,这种不朽怎么可以与“为官”这种俗事相提并论呢?与他同时代的达官显贵能有几个达到李白的高度,又有几人能青史留名,万年传诵?用“为官”去套李白,简直辱没了李白。
站在后世看,持这样的观点完全正确。你当时将这样的话说给李白听,或许他会给你白眼。虽然后世从他的诗篇中读出浪漫,浪漫结束终要回归现实,当时的李白过的并不幸福,而且十分郁闷。为什么会这样呢?
李白想不想做官呢?当然想了。
他曾经写过《明堂赋》,提出管理国家应像黄帝前往崆峒山访求“至道”一样,使得百姓“澹然”无事、从而实现归心朝廷的之境。
这算得上李白的治国方针,更是证明李白想做官的证据。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你觉得好,未必别人就觉得好,因为一厢情愿的事情世界上太多了。此时的李白是他人生最郁闷的时刻,因为一心求官,结果都没有任何结果。
一直持续到42岁的时候,由于贺知章的推荐,李白的诗赋终于进入唐玄宗的法眼。李白以为时来运转,因为在与唐玄宗交流的时候得到肯定的评价,不管是诗赋还是治理天下之事。
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李白只混到一个供奉翰林。
不过这也不错,虽然不能治理天下,但经常会在皇帝身边,这也是难得的机会。
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
在喝的醉醉的时候,还可以下笔如神,很合皇帝的心意,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
唐玄宗的宠信让李白开始狂傲,事实上危际正在袭来。
前一阶段很火的《长安十二时辰》背景设定为天宝三载。如果看过这部剧的朋友都很清楚这里面林九郎与何执政及太子的你死我活的争斗。
林九郎的原型就是当时的大唐权相李林甫,何执政的原型就是著名的诗人贺知章。贺知章是太子这边的人,是李林甫重点打击的对象。
李白并没有弄清这些复杂的官场关系,他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虽然才高八斗,但在太子与右相争斗中却如同婴儿一般毫无反抗能力和防力能力。
权相李林甫受宠到唐玄宗想把所有的权力交给他。太子在李林甫的打击下毫无还手之力,还被迫离了二次婚。
官场是需要站队的,李白是站在贺知章这一边,还组成一个喝酒俱乐部,也就是俗称酒中八仙。
事实上不止一个贺知章,李白与当时的书法家李邕关系很好,李白一度视其为偶像。但是李邕与李林甫是对立关系,李邕最后在李林甫的打击下屈死。
如果李白能够明白这一层,那么他在受到唐玄宗宠信之时,应该如履薄冰,而不是得意忘形。
他没有弄清楚其中关节之时居然做了一件让后世传颂,但直接断送他前途的事情,让高力士脱鞋子。
高力士是什么角色,高力士是唐玄宗的亲信,为唐玄宗当年夺位立下汗马功劳,连唐玄宗都不称其名而呼其将军。公主,王子更是尊其为爷。
李白让高力士脱鞋子自然视高力士为奴才,奴才是最恨别人说自己是奴才。
所以李白在官场的第二个致命伤形成。高力士通过杨贵妃直接断送了李白做官的前途。将李白,高力士,杨贵妃三人放在唐玄宗面前称,唐玄宗当然会弃李白而选后二位。
但李白却毫无感觉。
他被冷落之后的第一反应是自暴自弃,这突显了李白在为官方面的幼稚,以及性格方面的耐挫性的缺陷。
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 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脩————《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七》
他将唐玄宗朝三个最有权势,连太子都不敢一口气得罪的李林甫,高力士,杨贵妃通通得罪个遍,他进入冷遇是最自然的事情。
李白的官路断了之后,沉寂多年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时的选择更突显李白在判断上的弱项,五十七的李白也没有总结自己为官失败的教训,他再一次选择错误。他跟随永王李璘,永王李璘心怀异志,这在封建皇朝来说是一个死罪。
李白又一次倒霉了,不过这一次运气比较好。李白曾经救过郭子仪,郭子仪死命搭救。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 以赎,有诏长流夜郎。——《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七》
所以最后流放夜郎。
一年之后,遇到朝廷大赦,他终于可以从夜郎回来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几年之后,李白去世,一代诗仙完结一生。
终观李白做官的一生,李白终究只是局外人,他一直将做官想的很简单,他认为有才就可以了,所以说他只是一个一个误入官场的诗人。或许正是这一份单纯,使得他没有被封建官场的染缸染黑,才有这么多佳作留世。
这是李白的失败,是我们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