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朝代的强大和衰败不是由臣子决定的,皇帝的决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古代人多数人都讲究愚忠,不管皇帝的决策是否正确,他们都必须执行,有的皇帝用自己的铁血手腕开创了盛世王朝,有的皇帝用自己的昏庸无能致使一个朝代灭亡。
唐朝作为一个比较开放的朝代,有很多的历史事件被记录在册。历史见证了这个朝代盛极而衰的转变,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的安史之乱,这个朝代经历了太多。
每一代君主的建树都事关王朝的兴盛衰败,依靠吃红利是不可取的,想要长治久安,皇帝就必须有魄力。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当时的唐玄宗已经被之前的荣誉及美色迷了眼,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安史之乱发生以后,唐玄宗逃离长安,还有关于马嵬坡赐死杨贵妃的传说,唐玄宗已经失去了判断能力,在战乱四起的时候,唐玄宗竟然斩杀了高仙芝,定西军瞬间失去了战斗能力,变得群龙无首。
作为征讨叛军元帅的李嗣业还在等待救援,却不想等到的是高仙芝被斩杀的消息。幸好郭子仪接盘及时,郭子仪率领军队和李嗣业联手收复了洛阳。在此次战役中郭子仪是功不可没的,但是朝廷并没有他应有的封赏,甚至有宦官诬陷郭子仪,这让郭子仪无法得到唐军首领的位置,也无法彻底结束安史之乱,为日后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公元736年,身为皇帝的唐代宗感觉自己的皇位受到了威胁,连夜逃出长安。已经年近古稀的郭子仪临危受命,成为了保住大唐江山最后的救命稻草,为了显示出皇恩浩荡,唐代宗赏给了郭子仪6个绝世美女,还有数不清的古玩字画,但是郭子仪的心中却只有家国情怀。
郭子仪号召将士们收复家园,作为热血男儿应该精忠报国,他对唐代宗的赏赐无感,收复长安才是他最终的目标。在郭子仪的整治下,唐军迅速恢复了气势,还一度击退了频频来犯的吐蕃,这个年近七旬的老者依旧为国家东奔西走,但是朝廷并不领情。
依旧有大臣为了一己私利而诬陷郭子仪,郭子仪对朝廷深感失望,他开始明白了权力和地位的重要性,自命清高只会自讨苦吃。后来郭子仪开始沉迷于酒色,不问朝政,一次卢杞来访的时候,郭子仪屏退了家中所有人,家人还不理解郭子仪的用意。
直到后期拥有实权的卢杞对他曾经怀恨在心的敌人进行了疯狂的报复,郭子仪的家人才明白郭子仪为什么不让他们见卢杞,这样睚眦必报的小人就不应该与之有瓜葛。
郭子仪对家国之事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四年以后吐蕃再次侵犯大唐边境,但是这个时候再也没有一个“郭子仪”能够站出来抵抗侵略。年近80的郭子仪无法出战,大唐的未来他也左右不了,在85岁那一年这个精忠报国的老臣永远闭上了眼睛,他为国家鞠躬尽瘁一生,最后连一个体面都换不来,有时候朝代的灭亡并不是一个人能左右得了的,他能做的只是暂缓这个结果的到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