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征去世,唐太宗伤心到废朝五日,为何后来又怒砸其墓碑

魏征去世,唐太宗伤心到废朝五日,为何后来又怒砸其墓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陈艳爱历史 访问量:1571 更新时间:2024/1/19 22:50:00

唐太宗虽然是夺位当的皇帝,但他的功绩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千古明君。正是因为唐太宗创立了“贞观之治”,才让“大唐”一步步变成“盛唐”。

当然唐太宗能够建立盛世,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但是他能够慧眼识英、举贤纳谏,就说明他是个有主见的君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每个人都与唐太宗有着深厚情谊,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四的魏征。

唐太宗能够重用魏征,就说明他是个心胸宽广,不拘小节,能成大事的皇帝,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从魏征的性格和经历,就可以看出来。

一、收编过程

众所周知,魏征一开始在瓦岗寨,是效力于李密的,后来二人共同降唐。但是没多久,窦建德来攻打唐,魏征等人被窦建德俘虏,窦建德也是个爱惜人才的人,他看到魏征有些本事,于是对他礼待有加。

唐武德四年,李世民率军攻打窦建德,魏征等人这才被解救出来,可是他并未马上追随李世民,而是投入李建成的麾下,成为李建成的得力助手。

魏征见秦王功绩高过太子,于是屡屡劝说李建成,要多多立功。李建成听了魏征的话,成为李渊心中继承人的不二人选。只可惜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皆被射杀,他们的儿子也全部被处死。

这时候李世民找来魏征,责问他为何要离间他们兄弟的感情,魏征不但没有掩饰,还直言不讳地说,如果太子当初听了他的话,如今就不会是这个下场了。李世民见魏征刚正不阿,危难之际也丝毫不惧,于是将他收入麾下,开始重用他。

魏征先后效力过李密和李建成,但是李世民并不在乎,也相信他的为人,所以将他收入麾下,并开始重用他。由此可见,李世民是个做大事的人,他不会因为私人恩怨,将怒气发在魏征身上,让自己身边少个有才之人。也不会在乎魏征之前替谁出谋划策,如此宽广的胸襟,必定会成大器。

二、犯言直谏

魏征投入李世民麾下之后,一直忠心辅佐他,唐太宗想做一位明君,但当时国家根基不稳,很多事还在尝试当中,这时候,唐太宗就需要一些敢直言进谏的人,以便时时提醒自己,鞭策自己。

而魏征就是最佳人选。

据记载,魏征前后向唐太宗进谏200多件事,唐太宗也全部采纳了。他没有因为魏征的直言不讳,觉得让自己下不来台,也没有因此觉得不耐烦,反而将魏征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时时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圣明的皇帝。

史书记载“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

魏征去世,对唐太宗的打击很大,他伤心到废朝五日,一边追封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一边想着为他举办一个盛大的葬礼。然而魏征的妻子认为,丈夫不是讲究排场的人,所以请求一切从简。唐太宗答应了她的请求,于是就用一辆推车,将魏征送出城简单安葬。

唐太宗想来想去,觉得这样草草安葬,还是不能体现魏征在他心中的分量,于是他在出殡那一天,带着文武百官前去相送。后来,唐太宗甚至还亲手,为魏征刻书碑文。想想能让皇帝亲手为你刻碑文,那是何等的荣耀!

虽然魏征已经去世,但唐太宗常常想起他,每逢此时,都会对身边的人说“用铜镜可以看到自己的衣冠是否端正,如果把古史当作镜子,就可以知晓兴衰罔替,如果把人当作镜子,就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来防止自己犯错误,可如今魏征去世,我就少了一面镜子!”

史书记载“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随后,唐太宗命人画二十四功臣像,然后放入凌烟阁内,魏征名列其中。

可见魏征对李世民的影响是很大的,即使在他去世以后,李世民也常常想念他。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唐太宗原本亲手为其刻碑文,可没过多久,他又将魏征的墓碑砸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唐太宗要怒砸魏征墓碑呢?

一、侯君集杜正伦造反

就在魏征去世的同一年,太子李承乾不满唐太宗对其太冷漠,甚至连朝中大臣都嫌弃自己,于是头脑一热,便打算做出大逆不道之事。侯君集和杜正伦,在李承乾的鼓动下,跟随他一起逼宫造反。

可惜事情提前败露,这场逼宫以失败收场,太子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杜正伦被罢官,而侯君集直接被处死。

这时候唐太宗将怒气牵扯到已故的魏征身上,因为侯君集、杜正伦二人,正是魏征举荐给唐太宗的。当时魏征举荐他们,理由是他们具有宰相之才,可如今二人做出谋逆之事,令他对魏征的话感到很失望,甚至怀疑当初是否看错了魏征。

二、魏征将谏词给褚遂良

褚遂良是当时的史官,记录着唐太宗的一举一动,魏征却将平时的谏词,都交给褚遂良记录起来,这让唐太宗很不满。

唐太宗将魏征视作自己的铜镜,接受他的谏言,是为了正视自己,提醒自己要做个圣明的皇帝。但是他始终是个君王,魏征当面进谏让他下不来台,他可以忍受,因为这些都是为了国家好。可如今魏征把谏词给褚遂良,就等于让子孙后代看他笑话。

自古以来所有的皇帝,肯定都想后世看到自己圣明的一面,以自己为榜样,谁愿意自揭其短呢!所以魏征生前此举,也让唐太宗很是不满。加上侯君集一事,唐太宗不免怀疑,魏征揭他的短,是否就是想毁坏他的名声。

三、无风不起浪

唐太宗虽然前期对魏征十分客气,但是日子一久,魏征进谏愈发不知收敛,这让唐太宗也很无奈。当初唐太宗对长孙皇后说,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忍不住杀了魏征,但长孙皇后劝说,魏征也是为了国家好,这才让唐太宗消了气。

可谁知道,魏征不仅没有收敛,进谏的时候,语言还变得更加激烈,唐太宗好歹是皇帝,你用如此激烈的语言进谏,就好比当众打皇帝的脸。后来魏征去世,发生了侯君集等人造反的事,唐太宗便愈发觉得,无风不起浪,想到这里,他就怒火中烧。

正是因为这三点原因,令唐太宗越想越气,他觉得自己当初看错魏征,他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好。又想起自己曾亲手为其刻碑文,所以一气之下,他又亲手怒砸其墓碑。

除此之外,原本唐太宗将新城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经此一事后,唐太宗便取消了二人的婚事。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虽然大败高句丽,但并未将其剿灭,对此唐太宗还是有些失望。在凯旋途中,唐太宗想起魏征,不由得感叹道:“如果魏征还在,哪里还需要我亲自出马”。于是命人去祭祀魏征,又将其墓碑修复。

史书记载“军还,怅然曰:‘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即召其家到行在,赐劳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复立碑,恩礼加焉。”

其实唐太宗对魏征是很敬重的,毕竟有了魏征的犯言直谏,才让唐太宗变得更好。可皇帝也是人,他也有情绪,魏征只顾着进谏,却忘了顾及皇帝的情绪。唐太宗一直将这种情绪积压在心中,直到后来侯君集等人造反,他的这种情绪便突然爆发,于是就做出怒砸墓碑的事来。

如果当初魏征能够委婉一些,多照顾一下唐太宗的情绪,就不会发生这一插曲了。他们的事迹也告诉我们,平时与别人相处,要多顾及别人的感受,而别人如果有时候言语激烈了,多想想是不是为了我们好。人与人的相处,理解和包容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标签: 魏征

更多文章

  • 唐太宗李世民要杀魏征,女子拦下,最终挽救了一代贤相!

    历史人物编辑:怪兽看电影标签:魏征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的进谏受谏之举,也为后世历代树立了榜样,真是如此吗!他们君臣之间真的没有猜忌吗!真的很亲密吗?在我看来,情况可能并非如此。这个君臣之间的故事,不过是他们之间默契配合的游戏罢了!为了留名于史册,何必如此说!有两个原因!1、大家想一想,李世民是怎么得到皇位的,是

  • 李世民想娶弟媳做皇后,魏征讲了1个故事,唐太宗乖乖放弃

    历史人物编辑:尚元凡标签:魏征

    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在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埋伏着,他在等待一个人的到来,此人就是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李世民决定杀了自己的哥哥,这样太子之位就是他的了。等到李建成途径玄武门的时候,李世民突然之间冲了出来,他拉弓射箭把李建成射死了。弟弟李元吉慌

  • 在魏征去世后,为什么李世民下令将他的墓碑给推倒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爱历史标签:魏征

    在历史上魏征和唐太宗李世民,一个是敢于直谏的忠臣,另一个是善于纳谏的帝王,两人之间的关系传为千古佳话,为历代君臣之典范。在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更是伤心欲绝,为他废5天。然而,不久之后,唐太宗李世民的态度又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命人直接把魏征的墓碑都给推倒了。那么,唐太宗李世民到底为什么会有如

  • 唐朝知名宰相魏征是如何以身作则影响李世民以俭治国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西北小生活标签:魏征

    魏征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一生刚正磊落,守法不移。他身为朝廷的国公、宰相,由于敢于直言相谏,因此深受皇帝李世民的高度信任和重用。李世民把他喻为历史的一面“镜子”。魏征身上具备许多优秀品质,其中节俭朴素可堪称世人的楷模。他提倡节俭治国,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由于李世民采纳了魏征提出的“偃武修文”的主

  • 从死囚走到位极人臣的千古名臣,历史上的魏征有多伟大?

    历史人物编辑:潘东铧标签:魏征

    魏征,一个能从死囚走到位极人臣的千古名臣,一个力压“房杜”的伟大人物,他的下场有多惨,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公元643年,太子太师魏征病逝,时年63岁。唐太宗李世民非常伤心,为了魏征废朝五日,就是大家都不上班了,悼念魏征。追赠魏征司空,位列三公。相州都督,谥号“文贞”。这种谥号已经是绝无仅有了。这还不够

  • 魏征的人生经历有多坎坷负责?他的一生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强哥去旅行标签: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代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被尊称为“魏文忠公”。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风波和坎坷,但最终以卓越的才华和智慧在唐代的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魏征出生于隋末乱世,魏征最早当过道士,也当过隋朝底层官员,后来在瓦岗军中担任谋士,而后又归降李唐,再之后又被窦建德抓了俘

  •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的朝堂里还有能谏之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圈瓜王标签:魏征

    魏征本来是太子李建成的侍从,但是因为太子犹豫不决,没有接受魏征的意见,最终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李世民乘机而入,魏征也被俘。李世民的俘虏。因为李世民非常欣赏魏征,特赦免了他,而魏征依然保持着个人作风,敢说敢做,成为了一代谪友。可以说,魏征是李世民朝廷中胆子最大的人。他们都敢于直言,互相劝告,但因为李世

  • 魏征生前忠心耿耿,死后没多久墓碑就被推倒,李世民:我非常后悔

    历史人物编辑:捌斗藏书阁标签:魏征

    魏征生前忠心耿耿,死后没多久墓碑就被推倒,李世民:我非常后悔文/小先生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少有的贤明君主,他有一句名言更是流传千古: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贞观时期政治开明,唐太宗又是一个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皇帝,因此经常接受臣子的劝谏,而其中最有名的自然就是太

  • 魏征是否有因私营党?为什么最后唐太宗会砸掉他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博主标签:魏征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稍微学过历史的都知道,魏征经常指出皇帝的不足,跟皇帝争锋相对。李世民虽火冒三丈,但也不会痛下杀手。最经典的故事莫过于下面这个,几乎家喻户晓。有一次,唐

  • 魏征曾是隐太子李建成的人,为何李世民还要重用他?

    历史人物编辑:醉轻弦V标签:魏征

    魏征在被李世民重用之前,确实曾是原东宫的旧臣。就是说魏征和李世民原本是敌人般的存在,但是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之后,还是重用了魏征,这是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李世民的决定是对的,魏征为开创贞观之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两人之间和谐的君臣关系也一直为人称道。魏征在跟随李建成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