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封建时期的一个以强盛闻名的朝代。在其全盛时期,唐都成为当时世界范围内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唐都长安也成为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碰撞的一个中心。大唐凭借无与伦比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武备实力,称雄于一时,千里万里之外的使者、客商,如同过江之鲫,川流不息络绎于途,奔走在通往唐朝的大道上。
封建社会有一句套话,“万国来朝,四夷宾服”,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种夸张的溢美之辞,唯独唐朝能做到实至名归。然而,繁华富庶盛极一时的大唐,却因为一场浩劫,而骤然由盛转衰,从此江河日下,再不复往日荣光。这场浩劫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爆发,不仅打断了唐朝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动摇了唐朝的统治基础,唐朝从此跌出上升通道,并一落千丈,直至衰亡。
作为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是这场劫难的元凶巨恶。抛开安禄山的善恶是非不论,单单从个人奋斗经历而言,他还不失为一个“励志典型”。《新唐书》记载,安禄山出身寒微卑贱,是当时社会的底层人物。安禄山寒微到哪种地步?他到底是哪族人,没人知道,他父亲是谁,也没人知道,史书只记载,他出生于营州柳城一带的众多杂居胡人中。
安禄山的母亲是当地的女巫,以装神弄鬼混饭吃,大约为生计所迫,有时也未免行为不检,结果生下了安禄山。他母亲没什么文化,不会起名字。附近有一座游牧部族供奉的所谓“神山”,名叫轧荦山,于是她母亲就指山为名,起了个不伦不类的名字。后来,游牧部族有个小酋长安波至的哥哥,看中了安禄山的母亲,把她娶回家,母子两人这才有了稳定的衣食来源。
由于继父家子女众多,安禄山并不得宠,相反因母亲出身卑贱,安禄山还时常遭到歧视冷遇。到了十几岁时,安禄山曾经逃离继父家中,但不久又被捉回。安禄山并未死心,找了个机会再度出逃,这一次总算成功了。不过他从此也没有了稳定的衣食来源,浪迹边疆,饥一顿饱一顿地瞎凑合。《新唐书》记载,为了谋生,他跟从继父之姓,从此才正式改名安禄山,“为互市牙郎”,当起了买卖牲口的经纪。
安禄山缺乏经营生意之才,这份职业并未能让他衣食无忧。为了糊口,安禄山铤而走险,当起了盗贼,偷盗幽州边境居民的牛羊。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是唐朝名将,不仅负责用兵打仗,境内的治安民政也归他管理。张守珪做梦也没料到,自己会成了安禄山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有一次,安禄山被官军抓获,按照当时的刑律,安禄山的犯罪情节应该被“棒杀”,也就是乱棍打死。
《旧唐书》记载,安禄山听到判决之后,不甘心就这样窝窝囊囊死去,对着堂上的张守珪大喊:“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意思是他可以为张守珪军前效力,协助他剿灭番邦。张守珪顿时对这个口出狂言的偷羊贼有了兴趣,于是命人释放了安禄山,救了他一条性命。他让安禄山当上唐军的“捉生将”,负责到敌方境内潜伏侦察抓俘虏。安禄山每次都能出色完成任务,张守珪对他十分欣赏,把他收为义子。结果安禄山有了这个大后台,从此步步高升,最终成为一方大帅。因此张守珪堪称安禄山的贵人,但也是唐朝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