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公孙策:包拯的首席智囊,为何却被推上虎头铡问斩,原因让人唏嘘

公孙策:包拯的首席智囊,为何却被推上虎头铡问斩,原因让人唏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澜风说 访问量:528 更新时间:2024/1/22 6:29:05

说起宋朝的历史人物,估计不约而同的都会想到包拯。说起包拯,就不得不提及他的铁三角兄弟之一——公孙策了。虽然,公孙策在包拯的人生当中属于虚构人物,但是公孙策的学形象体现了在宋朝的大环境下,朝廷对官员的惩治力度,包青天的为人原则,以及作者赋予公孙策的思想力量。

包拯与公孙策是同乡,一起参加科举考试。在包拯下陈州时,公孙策的才华与人品进一步得到包拯的赏识,工作上是包拯的得力干将,生活中是好兄弟,是亲人。可是如此亲密的战友,最终又为被推上虎头铡呢?其中原委,且听如下:

律法的严苛惩治铸就环境

法律,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工具。众所周知,在宋朝,为了进行有效管理,宋朝初期时便开始增加、修订法律。首先,律法条文多。宋朝初期,《宋刑统》是当时整个法律制度的主要法律文献,在实际实行过程中,未能发挥有效作用,不能解决相应社会问题,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顺应发展,于是开始制定新的法律制度。

其次,当时民事立法、诉讼法丰富。以前,商品经济的发展缓慢,所以当时社会的立法大都是实体法,程序法是较少的。但是到了宋朝就开始发布有关民法跟诉讼法。最后,还体现在独一无二的三把铡刀上。来源是当时闹蝗虫灾害,农民颗粒无收。朝廷体恤老百姓,给他们发放银两。结果被官员层层拨盘,老百姓到手的所剩无几,导致很多人饿死。

这件事情彻底惹怒了皇帝,命令包拯彻查被贪污的银两。很明显,能这么明目张胆地贪污的,肯定是位高权重的。虽然,犯案之人的身份与地位从不是包拯的顾忌,可这种境况给他查案带来阻碍。为了让包拯办案方便,B皇帝给他御札三道的权利。于是,通晓古今的公孙策截取上古时期“三大邪刀”龙牙、虎翼、犬神”以正治邪的寓意,铸成“降龙”、“伏虎”、“斩犬”三口铡刀,分别用于惩治皇族、官员、百姓,获得皇帝的赞赏,并将三口铡刀御赐给包拯。

这不是普通的铡刀,它是最高权力的象征,有着先斩后奏的效力。铁面无私的包拯,加上这法力无边的三口铡刀,使得宋朝的法律清明。在这样的有法可依,依法办案的大环境下,人们懂得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违反法律的行为有相应的惩治。那么,倘若公孙策犯了罪,被推上虎头铡也就不足为怪了。

上司的正直不阿形成氛围

对于包拯,在大家的眼里,用普通的“清官”都无法形容他,大家更习惯把他比喻为“古之直臣”。他不畏惧谗言,也不惧怕封建统治者的惩罚,有任何问题都会直接明了地说出来。他的刚正不阿主要体现在以下:首先,不为金钱势力所动。作为宋朝的权力中心,理所当然地面临着金钱与利益的诱惑。但是,他动摇了吗?并没有。金钱在他的眼里与垃圾没两样。负心的驸马想要用权利跟金钱诱惑他,他不为所动。贪官受贿的官员想要用金钱讨好他,他熟视无睹。在他的一生中,没有留下任何一个污点,也没有因为一件事被后人所责骂。他的一生,是清廉的一生。

其次,对百姓充满体谅慈悲。最出名的就是逵诈取老百姓的钱财,引起老百姓的愤怒而纷纷反抗,而与王逵派出的兵交锋失去生命。为了给无辜死去的老百姓讨回公道,他七次上书,请求处罚王逵,直到宋仁宗把王逵罢免。

包拯对于百姓的体恤还体现在他的奏折之中。他的奏折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在为民请命,希望朝廷给予他们抚恤与安抚,他就曾因为灾情而写了很有名的奏折,包括《请免江淮两浙折变》,《请救济江淮饥民》,《请支义仓米J给百姓》。

最后,对自家人相当严格。他自己一生简朴,衣着从不讲究,对家人后代亦是如此。他把自己对后辈们训诫写在《家训》中,告诫他们但凡他的子孙后代为官的人中,若有犯贪污罪而撤职的人,不允许回家,不允许入祖坟。多么严格!由此可见,有这样正直、体恤百姓的亦师亦友为伴,更何况还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因此,有朝一日,公孙策因犯罪被推上虎头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自身的有情有义推动结局

公孙策,虽说只是一介书生,看起来文弱,却绝不懦弱,博学多才,通晓古今博闻强记。勤勤恳恳,忠于职守,勤勉地做自己该做的事。他才貌双全,又精通琴棋书画,称得上国之栋梁。对于包拯来说,与公孙策的相遇,似乎就是命中注定,注定他们将携手共进,搭救苦难,济天下苍生。他们不是亲人却胜过亲人。不仅是包拯最为倚重与信赖的文胆智囊,也是良师益友。还是包拯的得力助手与战友。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他都能头脑冷静,思维清醒,替包拯献奇谋、出妙计,出事时为包拯承担一切。

在外人的眼里,他不仅是低调谦逊、兢兢业业的公孙师爷,还是精通岐黄医术,有着妙手回春的精湛医术的神医,也称得上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绝世奇才。正如八贤王所说,他是外表不可一世但内心理直气壮的真君子,是胸怀抱负的好男儿,更是能为一个“义”字洒热血的义士。

正因为从孙策是一个有情有义、重情重义的人,所以当他面对一边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已经沦为水贼的女儿,一边是有着知遇之恩、非常信赖的上司。当察觉女儿犯罪时,不仅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更有对女儿的亏欠,让他第一次做了错误的决定,就是帮女儿隐藏犯罪证据。

可当他做完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做的本能之后,内心与包拯的情义,对死去的百姓的正义开始觉醒。亲情、友情、正义,他,备受煎熬。可他是谁?是连八贤王都赞赏有加的真君子。最终,他舍小情,念正义,知道包拯做官之前的承诺,不想让他为难,主动包拯承认他的罪状。在整件事情中,倘若没有公孙策的重情重义,有情有义,或许故事就不会发展到他被虎头铡问斩的一幕。不是吗?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公孙策最后被包拯推上虎头铡问斩,正是因为当时严明的社会法律环境作为背景,有着这样一位执法严明,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坐镇,而公孙策自己的高尚情操将事件的结尾推向了高潮,让人们看到了这样一位值得敬佩的铮铮男儿。

标签: 公孙策

更多文章

  • TVB要翻拍《包青天》了 选角只有公孙策还过得去?

    历史人物编辑:豆豆体育标签:公孙策

    《包青天》这名字网友再熟悉不过了,少年版的,老年版各种都有,然而少年版的要属周杰主演的最为经典,而老年版的则是金超群版最为经典。这两个版本也是网友最为熟悉的版本。近日传出消息,TVB将翻拍《包青天》,剧中铁三角的演员分别是谭俊彦饰演包青天,张振朗饰演展昭,陈国邦饰演公孙策。定妆照出来之后,不少网友都

  • 包拯为何含泪斩公孙策?公孙策不是他的至交好友吗?与此女子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余泳宏标签:公孙策

    包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著名的清官,与他有关的故事也是很早以前便开始在民间流传,如《三侠五义》、《五鼠闹东京》等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便都与包拯有关,后来也围绕着包拯拍摄出了一系列的现代影视剧,让人们对于包拯也更加熟悉,同时也知道了他身边那一些经常出现的人物。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包

  • 《少年包青天》被翻拍,包拯细皮嫩肉,公孙策一言难尽

    历史人物编辑:书释生活标签:公孙策

    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是很多人从小听到大的故事。早在多年前,这个角色的事迹就被影视化成了电视剧,并且成为了一部难以超越的作品。可是经典影视剧在如今的影视圈中也算是香饽饽,一次又一次被拿出来炒冷饭翻拍,《少年包青天》也不例外。《少年包青天》有多少观众记得?《少年包青天》跟《白蛇传》以及《天龙八部》《神雕侠

  • 包拯一生忠义,为何狠心含泪斩杀公孙策?

    历史人物编辑:程洁旅游攻略标签:公孙策

    包拯,北宋名臣,以断案如神、铁面无私、刚正不阿而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青天大老爷,备受老百姓喜爱。公孙策,则是包拯的得力助手,开封府的主簿师爷。但在真实历史中,并无公孙策这一号人物。而公孙策的形象,则来源于古典名著《三侠五义》。而包拯含泪斩杀公孙策的事情,则是电视剧中的剧情。一次,包拯在南巡的时候

  • 包拯一生忠义廉明,为什么会含泪斩杀公孙策?

    历史人物编辑:钱宇豪标签:公孙策

    小时候的我们看少年包青天,无疑会被吓坏。电视剧中的各种道具时至今日仍然铭记在心,这其中包括各种死尸、尸首检查等等,这些道具的逼真程度是无可匹敌的。现如今的80、90后对这部电视剧仍然铭记在心。不过电视剧中的包公是忠义廉明的,其次他断案无数,帮助很多人破解了冤情。宋朝时期能够出现了包公这样的清官可是非

  •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庞飞燕为什么无法在一起?他是最大的障碍!

    历史人物编辑:追梦的记忆留痕标签:公孙策

    《少年包青天》周杰版被誉为最经典,也是最好看的一部,包拯、凌楚楚、公孙策、庞飞燕、展昭这一众角色更是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童年回忆。这部包青天是包拯年轻时候遇到的一些案件,和凌楚楚朦朦胧胧的爱情,相比于他们两个,公孙策和庞飞燕从刚开始的斗嘴到后面两个人的相互喜欢,也被誉为全剧最甜蜜的一对。公孙策和庞飞燕

  • 包拯为何狠心斩了公孙策?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公孙策

    包拯可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以清廉公正而名垂千古。因为皮肤黑,也被称作“包青天”,“包黑子”,“包黑碳”,形象这一点,影视剧中我们早已领略。说起包拯,我们马上就能联想到他的两个得力助手――展昭和公孙策。展昭也好,公孙策也罢,其实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是否有其人。所以,二者其实都是文学人物,出自古典名著《

  • 包拯一生忠义,为何狠心含泪要斩杀公孙策?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公孙策

    文|观景说史序言:提起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包大人,那可是妇孺皆知的事,他不但在民间留下了众多的传奇故事,也给影视剧丰富了题材,电视剧《包青天》让包拯彻底红遍了大江南北。作为北宋时期的名臣,他出生在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向来以铁面无私、执法严明而著称。在电视剧《包青天》中,有包拯含泪要斩公孙策的剧情

  • 包拯为何斩首公孙策?

    历史人物编辑:读史鉴己标签:公孙策

    说起包拯,应该很少有人不知道他的,他是宋朝一个有名的清官,一直都以清廉著称。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

  • 包拯和公孙策情同手足,为何后来包拯却狠心要斩杀公孙策?

    历史人物编辑:巷子美食标签:公孙策

    提起包拯和公孙策这对断案CP,应该没有人不知道的了,尤其是周杰和任泉那一部《少年包青天》,睿智的包拯和傲娇的公孙策,这对奇妙的组合,也是很多人追剧的一大看点呢。甚至还有知乎网友开玩笑的说,那么多红颜知己,包拯和公孙策却硬是从第一部单到了第三部,两人该不会都是在等对方开口吧。剧照虽然是开玩笑,不过也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