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包拯真的含泪斩了自己的助手公孙策吗?

包拯真的含泪斩了自己的助手公孙策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李晋霞 访问量:1057 更新时间:2024/1/11 3:16:38

咱们先来了解下包拯这个人,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含泪斩公孙策了。提起包拯的名字妇孺皆知,他是北宋的名臣,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向来以铁面无私、执法严明而著称。

包拯在当官前就立下从政不徇私情的志向。23岁那年,包拯在庐州合肥求学时,受到出知庐州的刘筠嘉许,他的名声大火。老家有一土豪两次邀请他吃饭顺便谈谈人生,包拯都拒绝了,拒绝的很干脆,而他的一位李姓同学觉得盛情难却决定要去,包拯一语惊人:

“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

可见包拯为官前就已经明确自己要走的路:踏实做人,认真做事,为官绝不念私情。果然这个土豪犯事了,包拯审理案子时果断执法,保证了公正严明。

在官场上一些人为了升迁或自保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藐视法规干出一些黑暗勾当。而包拯对这些是极其恨恶的,他崇尚廉洁,以法为大,不畏权贵。

包拯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他弹劾以权谋私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和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等;弹劾王逵剥夺老百姓的钱财,还对老百姓滥用私刑激起民愤。王逵的密友都是朝廷要员,如宰相陈执中贾昌朝,他又是宋仁宗的大红人。包拯才不管这些,他连续7次向宋仁宗弹劾,不法办王逵绝不罢休。包拯最后一次弹劾还直接指责皇帝说:

“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意思是,“现在您竟体恤老百姓,坚持己见,任用酷吏王奎,这样做对于王奎一人来说是一件幸事,但是那些千千万万百姓的不幸又该怎么办!”

包拯的这些话无不透露出一股强烈的正气,他性格刚直,言语恳切,令朝野震动,一些有良知的官员被他的魅力所折服,纷纷站在包拯这一边,面对舆论的压力朝廷终于罢免了王逵,还了黎民百姓一个公道。

包拯还弹劾过宰相宋庠、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佐等人。凡事为官人员不论是谁只要不干正事不务正业包拯都会勇往直前去弹劾。也由此得了个外号叫“包弹”。

包拯的刚正不阿不徇私情在自己身边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自己老家庐州任职时,他的一些亲朋好友暗自高兴,以为有了保护伞,从此可以为所欲为逍遥无边了。因此明里暗里干了不少狗仗人势的事,有些亲近还明目张胆到去扰乱官府。包拯得知义愤填膺决心大义灭亲,这时正好有一倒霉蛋,包拯的从舅犯了法。包拯不顾亲人的求情,根据宋法规定,让他这个舅舅吃了一顿板子,自此以后,沾亲带故的没有一人胆敢违法。

包拯在东京(今开封)为官时,面对向来难治的众多皇亲国戚、高官人士,包拯首先亮明他拒绝一切私人关系,不论背后的权势有多大违法者一律法办。所以没有人敢向他送礼走后门自讨没趣,对铁面无私的包拯多少有些畏惧,不敢胡作非为,包拯的威名震动都下。

说了这么多我们对包拯这个人多少有些了解,咱们言归正传,来看看包拯为何含泪斩公孙策

包拯包青天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是百姓心里理想的“青天大老爷”形象,所以很多民间流传的秉公办案的故事,或载在史书里的,又不知道这些故事的来源,自然就安在了包公的身上,有的口口相传,有的拍成影视登上舞台。而包公含泪斩公孙策就是电视里的段子,其实也并不是包拯要斩公孙策。

公孙策实际上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的虚拟人物,他是北宋开封府主簿师爷,协助包拯办案的智囊高手。开封府三口铡刀龙、虎、狗就是公孙策设计的。公孙策阳光帅气懂医术,罗辑思维能力很强,他善良足智多谋,绰号“再世诸葛”。

有一次,包拯奉命南巡,在太湖发现浮尸命案,而且是穿着官服的两具尸体。很明显这是大案要案。包拯立刻马不停蹄和公孙策和展昭商议要尽快破案,他们在破案过程中,突遇刺客要直取包拯性命,刺客还自称叫江龙。万幸被武功高强的展昭打败,其中有一女刺客慌不择路被展昭拿下手镯。面对这只手镯公孙策不淡定了,这是他女儿的手镯。原来公孙策有个女儿,已经失散多年。公孙策激动、惊慌终于调查出女刺客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

公孙策深深了解包拯绝不会因此寻私放了自己有命案的女儿,但他又怕自己的女儿被抓捕法办,思来想去公孙策最终私下放了自己女儿,然后去找包拯坦白决定以死谢罪。

公孙策知道,在包拯的心里法大于一切,他办案向来秉公执法,他更不会接受自己的手下徇私枉法。而自己是包拯最信任的助手、部下,竟然涉及到雷区,包庇杀人犯,这是包拯不能容忍的,哪怕是自己最亲的人也不行,这也是包拯的为官原则,所以公孙策不想让包拯为难一心求死。

至于包拯眼“含泪”也不难理解,虽然在包拯的心里秉公执法是第一,但不代表他没有“情”,公孙策在他身边多年几乎寸步不离,没有公孙策的协助许多大案要案就不会那么容易破解,或者不一定能破解,包拯对公孙策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是非常疼惜的。

另一方面,包拯心里也在为公孙策的知法犯法感到悲哀,杀人偿命这是天经地义,怎会为了父女之情去包庇凶手,怎么还死者公道。

再者,他哭公孙策的命运,没想到学法多年死于犯法,而且是死于自己设计的铡刀之下,悲惨!悲哀!

最后公孙策的结局也是有惊无险,展昭出手阻止公孙策,并且苦苦相劝,公孙策不为所动,一心求死。就在刽子手马上就要手起刀落之时,突然雷公动怒,一道响雷击落刽子手手里的鬼头大刀。所有人都认为斩公孙策有违天意,公孙策也因此得救。

标签: 公孙策

更多文章

  • 公孙策:包拯的首席智囊,为何却被推上虎头铡问斩,原因让人唏嘘

    历史人物编辑:澜风说标签:公孙策

    说起宋朝的历史人物,估计不约而同的都会想到包拯。说起包拯,就不得不提及他的铁三角兄弟之一——公孙策了。虽然,公孙策在包拯的人生当中属于虚构人物,但是公孙策的文学形象体现了在宋朝的大环境下,朝廷对官员的惩治力度,包青天的为人原则,以及作者赋予公孙策的思想力量。包拯与公孙策是同乡,一起参加科举考试。在包

  • TVB要翻拍《包青天》了 选角只有公孙策还过得去?

    历史人物编辑:豆豆体育标签:公孙策

    《包青天》这名字网友再熟悉不过了,少年版的,老年版各种都有,然而少年版的要属周杰主演的最为经典,而老年版的则是金超群版最为经典。这两个版本也是网友最为熟悉的版本。近日传出消息,TVB将翻拍《包青天》,剧中铁三角的演员分别是谭俊彦饰演包青天,张振朗饰演展昭,陈国邦饰演公孙策。定妆照出来之后,不少网友都

  • 包拯为何含泪斩公孙策?公孙策不是他的至交好友吗?与此女子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余泳宏标签:公孙策

    包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著名的清官,与他有关的故事也是很早以前便开始在民间流传,如《三侠五义》、《五鼠闹东京》等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便都与包拯有关,后来也围绕着包拯拍摄出了一系列的现代影视剧,让人们对于包拯也更加熟悉,同时也知道了他身边那一些经常出现的人物。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包

  • 《少年包青天》被翻拍,包拯细皮嫩肉,公孙策一言难尽

    历史人物编辑:书释生活标签:公孙策

    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是很多人从小听到大的故事。早在多年前,这个角色的事迹就被影视化成了电视剧,并且成为了一部难以超越的作品。可是经典影视剧在如今的影视圈中也算是香饽饽,一次又一次被拿出来炒冷饭翻拍,《少年包青天》也不例外。《少年包青天》有多少观众记得?《少年包青天》跟《白蛇传》以及《天龙八部》《神雕侠

  • 包拯一生忠义,为何狠心含泪斩杀公孙策?

    历史人物编辑:程洁旅游攻略标签:公孙策

    包拯,北宋名臣,以断案如神、铁面无私、刚正不阿而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青天大老爷,备受老百姓喜爱。公孙策,则是包拯的得力助手,开封府的主簿师爷。但在真实历史中,并无公孙策这一号人物。而公孙策的形象,则来源于古典名著《三侠五义》。而包拯含泪斩杀公孙策的事情,则是电视剧中的剧情。一次,包拯在南巡的时候

  • 包拯一生忠义廉明,为什么会含泪斩杀公孙策?

    历史人物编辑:钱宇豪标签:公孙策

    小时候的我们看少年包青天,无疑会被吓坏。电视剧中的各种道具时至今日仍然铭记在心,这其中包括各种死尸、尸首检查等等,这些道具的逼真程度是无可匹敌的。现如今的80、90后对这部电视剧仍然铭记在心。不过电视剧中的包公是忠义廉明的,其次他断案无数,帮助很多人破解了冤情。宋朝时期能够出现了包公这样的清官可是非

  •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庞飞燕为什么无法在一起?他是最大的障碍!

    历史人物编辑:追梦的记忆留痕标签:公孙策

    《少年包青天》周杰版被誉为最经典,也是最好看的一部,包拯、凌楚楚、公孙策、庞飞燕、展昭这一众角色更是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童年回忆。这部包青天是包拯年轻时候遇到的一些案件,和凌楚楚朦朦胧胧的爱情,相比于他们两个,公孙策和庞飞燕从刚开始的斗嘴到后面两个人的相互喜欢,也被誉为全剧最甜蜜的一对。公孙策和庞飞燕

  • 包拯为何狠心斩了公孙策?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公孙策

    包拯可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以清廉公正而名垂千古。因为皮肤黑,也被称作“包青天”,“包黑子”,“包黑碳”,形象这一点,影视剧中我们早已领略。说起包拯,我们马上就能联想到他的两个得力助手――展昭和公孙策。展昭也好,公孙策也罢,其实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是否有其人。所以,二者其实都是文学人物,出自古典名著《

  • 包拯一生忠义,为何狠心含泪要斩杀公孙策?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公孙策

    文|观景说史序言:提起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包大人,那可是妇孺皆知的事,他不但在民间留下了众多的传奇故事,也给影视剧丰富了题材,电视剧《包青天》让包拯彻底红遍了大江南北。作为北宋时期的名臣,他出生在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向来以铁面无私、执法严明而著称。在电视剧《包青天》中,有包拯含泪要斩公孙策的剧情

  • 包拯为何斩首公孙策?

    历史人物编辑:读史鉴己标签:公孙策

    说起包拯,应该很少有人不知道他的,他是宋朝一个有名的清官,一直都以清廉著称。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