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层瀑,写的就是三隐潭。
三隐潭在原来的东岙、班溪两乡交界处,现在都合并归溪口镇了,距离闻名遐迩的雪窦寺不过咫尺之遥的2公里左右。这里双崖陡削,峻岩怪石,或露或匿,四周藤萝绵密,窅冥迷幻,涧水下泻,或隐或沉,三叠而成瀑布。在同一条峡谷中连绵数里,分别由上、中、下三个风姿迥异、奇幻幽深的瀑布组成的阶梯式瀑布,也是比较罕见的。
即便如此,和我一样下去上来走了一遍的小蒯老师就我们仅仅走过的三潭映像,依然感觉悠美之至。不妨借用一下贾樟柯电影《24城》结尾时他对成都诗人万夏的篡改:“成都,仅你消逝的一面,已经足以让我荣耀一生。”
与其追究瀑布的形成是雨水的原因,不如追溯亿万年前造山运动留下的高山峡谷断岩地貌。三隐潭,自唐宋起一直是四明山脉中的一处游观胜地。三是数字,溪水从山崖到山下,形成了三级瀑布,三瀑之下各自成潭;隐是形容,匿于山中幽谷深壑,不到近前难觅其迹,故其名之。
因此三隐潭之旅,并不轻松逍遥:不仅需要全程徒步走下去,而且还要原路返回走上来;由于山路曲里磨拐崎岖坎坷,真还得观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的小心翼翼才是。
从崖上通深潭,走石梯200多级,陡壁深壑,青苔斑斑,苍松挺立石隙。溪水从东岙村流入崖口,折为第一瀑,瀑布循崖倾落,高约40余米,瀑下之潭,谓为上隐潭,碧水见底,广约半亩,天梯之下,以幽险见长。潭北崖原有龙王庙,供奉着三尊龙王,相传1049年至1054年的北宋皇祐间,朝廷遣使至此投金龙玉简于潭中,祈雨抗旱。
从上隐潭向下约五百米,可至中隐潭,浓荫覆涧,涧有巨石横卧,富有溪谷野趣,以清秀取胜,侧有寒玉亭,亭名即取自梅诗中“落落鸣寒玉”句。
再沿小径一路向下约500米处,有巨石成堆,交叉相叠,其中有个石笋峰,高达20多米,石笋峰在潭上,深潭在峰底,显露各半,潭水中出两个崖口,构成两个天然瀑布,当地人称为“鸳鸯瀑”,儿女情长的意思,凌空飞舞,缠绵难分,优美无比。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此等集峰、洞、潭、涧于一境,风景独秀,清幽空灵的自然胜景之处,当然就是自古以来传说中的“真龙宅焉”,怎么可能少得了神神道道的民间传说的粉墨登场呢:隐于上隐潭的是能呼风唤雨的青龙,是求雨之地;中隐潭出没的是黄龙,为求财之地;下隐潭盘踞的是赤龙,乃求官之地。
稍后的南宋诗人陈著晚年隐居剡溪,也写了《隐潭》:“何神擎破陇头岩,尽束溪流下碧潭。潭底有龙能变化,好将霖雨活东南。”则明显有了庶民的底层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