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7年,在扫平陈友谅、张士诚统一江淮之后,身经百战的明军以徐达、常遇春为主、副将,大举北伐,连下山东、河南数十州县,元将或降或逃,之后主将徐达、常遇春率五万中军,兵锋直指幽燕之地元京城大都。
此时的元大都乱成一团,但有道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不少蒙古将帅看来,那明军虽狠,但蒙元尚有广大腹地,北至西北利亚、东至日本海西至中亚、南方尚有广大地区也在蒙元控制之下,大元战将如云、控弦兵士百万。
当年那造反的红巾军刘福通如何,号称百万之众,最后还不是亡于蒙古铁骑之下!明军北伐虽一路势如破竹,只因尚未遇到真正的精锐蒙古铁骑。于是,元帝派出悍将脱目帖木儿,在大明北伐军必经之地——洛水北岸,布置了从蒙古草原征调而来的五万蒙古精锐铁骑,以图击明军于半渡之势。
对于以这支以步兵为主的明军来说,形势万分凶险,弄不好就变成一场屠杀。以脱目帖木儿看来,歼灭这只人数五万以步兵为主的军队,足于造成对明军决定性心理打击。而且,这地势对蒙骑也太有利了,做好万全准备,脱目帖木儿只等明军过河。
徐达、常遇春当然不会如脱目帖木儿所愿。徐达在渡船头上架上铜炮、床弩,百舟齐发直冲对岸,蒙骑当然不敢冒炮弩进攻,于是明军第一批兵士在战船的掩护下几乎无损失的登陆滩头。
但蒙古铁骑结阵而来,这些正乱糟糟登陆的明军又岂是对手,的确,在迅疾如飞,阵箭遮日的蒙古铁骑打击下,是冷兵器时代任何农耕民族在野战中绝难抵挡的。看看明军步骑登陆己差不多近半,船上火器已无法掩护,脱目帖木儿准备发动致命一击时,从正在乱糟糟集结的明军马队中冲出一将,银甲刺目,如风行电驰而来,脱目帖木儿一时楞了。
阵前斗将,蒙古人没这个习惯,他们讲的是群殴!既然对方要来送死,就如他所愿吧!派出中军亲卫勇士二十人,准备阵前杀死对方,打击明军士气!
来将正是大明第一勇将常遇春,不得己而为之,他自然深知被敌击于半渡的危险,况且还是真正的蒙古铁骑。要知道,当年,五万蒙古铁骑曾可以横行天下了。常遇春只想与蒙将单挑拖延蒙古铁骑发动的时机,为徐达争取一点时间。那就有可能扭转一场战争的胜败!
只见二十骑直朝他冲来,常遇春弓弦响处,那为首的蒙古将领裁倒马下。余骑楞神之下,常遇春己大吼着冲入了敌阵。他手持一柄五十斤重的长枪,奋击如飞!蒙骑一时断肢残骸血肉横飞,手下无一合之敌!蒙骑大乱,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立杀数十人。把个横排成列的蒙古大阵搅成了一锅乱粥!
看到此时徐达知道时机来了,他身先士卒率领率勉强集结的三千骑兵冲入蒙军大阵。战场上以一当十近身搏斗、血肉横飞,杀的蒙古骑兵彻底胆寒了,不知谁发了一声喊:天可汗的兵!于是有人掉转马头狂逃,继而大阵崩溃了。脱目帖木儿手刃了几个逃兵,但己于大局无补,只好带着身边亲卫仗着马快落荒而逃,不敢跑回大都,却逃去了陕州。
塔儿湾之战变成了一边倒的大屠杀!以至于随后常遇春领万余军杀奔嵩州,见这个天煞之将到来,蒙元守将不敢再战,率数万元军开城归降。几百里州郡望风而降。
附记:
常遇春,为宋代南渡迁至安徽怀远县人,汉族,23岁即啸聚山林反抗蒙元,后至和阳投奔时为信奉明教的朱元璋义军,其人身长力大善射,以战功至鄂国公。后于北伐中劳累成疾,亡于征战途中下马休息时,死因也成千古之谜!
李存孝,代州飞狐(今山西省灵丘县)人,本姓安,名敬思,沙陀族。唐末著名的猛将,武艺非凡,勇猛过人。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唐末第一猛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