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渊退位后生30个孩子,让李世民头痛不已,武则天仅一招全部解决

李渊退位后生30个孩子,让李世民头痛不已,武则天仅一招全部解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澜风说 访问量:1169 更新时间:2024/1/24 5:32:16

贞观之治时期的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华的一个盛世,也是古代史上唯一一个有万国来朝的朝代。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领导下,当时的唐朝可以说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世界强国。但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位来的却不是很光彩。

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玄武门之变吧,而其中的主角就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以及他的三个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当时李世民为了皇位不顾亲情,悍然发动了玄武门政变,以非常铁血的手段登了上大唐王朝的皇位。

由于李渊退位后整天无所事事沉迷于酒色之中,导致李渊一直在给李世民生弟弟妹妹,前前后后居然一共生了三十多个,这件事令李世民十分的头疼,一点解决的办法都没有。不过后来的武则天登基就替李世民解决了这个难题。

一、 李世民玄武门政变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以及一众心腹,埋伏于玄武门内。没过多久,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俩人骑马进宫经过玄武门,原来他们都是奉李渊的旨意前来觐见的。

太子和齐王到了玄武门,他们就察觉到有点不对劲,之前玄武门领兵的常将军不知到哪儿去了,守卫人员也被换成了陌生人。正在疑惑之时,门官说要他们把自己的护卫留下,让他们单独去见李渊。

李建成听到守卫说的话后,立即调转马头就往外跑。这时李世民直接骑马追了过去。看到李世民骑马追了上来李建成更是头也不回,只是拼了命地往外跑,李世民见状,一箭射死了李建成。

李元吉看到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杀,也想要拉弓射死李世民,但由于当时情况紧急,李元吉十分的慌张,他拉了几次弓都没拉开让李世民逃过一劫。这时李世民心腹带着骑兵赶到,一阵乱箭把李元吉也给射杀了。

李渊在宫中等着三个儿子来觐见,却听到玄武门外面乱成一片。正不知是怎么回事,李世民的心腹就带着人马闯了进来。李世民心腹向李渊禀报说。

太子李建成勾结齐王李元吉欲带兵谋反,已被秦王在玄武门外射杀,“秦王怕乱兵惊动皇上,特派我来护驾。李渊听了,大吃一惊,自己最看重的两个儿子已被李世民杀害,他只好无可奈何的立李世民为太子。

二、 李渊退位贪图享乐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的皇位也坐不稳当了,在李世民众心腹的恐吓下,李渊不得不退位,让李世民登基称帝,自己被迫的当上了太上皇。

李世民登基后,李渊看着自己的二儿子将诺大的国家治理井井有条,国力日渐强盛。

李渊的内心是既开心也无奈,开心的是看到自己创立的大唐王朝盛大辉煌他非常满足,无奈的是这个当初不被自己认可的儿子抢了自己长子的位置,还做出了一番成绩,这样一来就显得他眼光不行。

退位后的李渊天天闲的无所事事,每天在大安宫里吃喝享乐。在没有电脑、手机和游戏的时代,古人的消遣方式非常的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平常除了吃饭、喝酒、工作就是睡觉了,李渊就利用自己非常无聊的时间,给李世民生弟弟妹妹,这让李世民非常的无奈。

据史书记载,李渊一生有22个儿子,19个女儿,而这些孩子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李渊退位后生下的。

这三十个孩子的出现,给李世民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妹妹还好,长大以后找个好人家就给嫁出去了,没有太大的威胁。可是这些弟弟一个个都让李世民操碎了心,比如滕王李元婴,每被封到一个地方,就要修建高楼,比如著名的“滕王阁”就是他修建的。

李世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避免被后人给他带上 “兄弟相残”的恶名,李世民只好任由弟弟们为非作歹,对他们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他们都是李世民同父异母的兄弟,正宗的皇室血统。但由于玄武门事件的发生以及背后带来的流言蜚语,李世民不得不善待其他的弟弟妹妹,以保住自己在百姓眼中的形象。

三、武则天对宗室下手

公元656年,唐高宗李治病重,武则天开始把持朝政,随着唐高宗对武则天的信任和器重,武则天渐渐成为了朝庭上的一把手。高宗死后,武则天独揽大权登基称帝。

这激发了李唐皇室对武则天的不满,大多数李唐诸侯王都是敢怒不敢言,其中琅琊王李冲、越王李贞希望通过起兵反抗武则天,想以此来恢复李唐对朝廷的统治。

结果这两人兵败自杀后,还牵连了其他的李唐皇室。在周兴等酷吏的严刑审讯下,许多李氏皇族被牵连其中,李唐宗室一下子被武则天屠杀殆尽。就这样李渊当初生的儿子,以及他的孙子在这场事件中几乎都被屠杀一空。

武则天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儿孙都没放过,太子李弘的死和武则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武则天的两个亲孙子也难逃厄难被人迫害致死。就这样让李世民大为头疼的宗室问题,瞬间被武则天给解决掉了。

她通过屠戮以及镇压李唐皇室之中反对的声音,换得了自己皇位的稳定。在解决掉李唐宗室问题后,武则天励精图治,为唐朝的经济、军事的进一步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总结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功大于过的杰出女政治家,虽然她有些事做的过于残忍,但是她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帝王之路。不得不说武则天确实心狠手辣,她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很直接,那就是斩草除根不留后患。也难怪中国上下五千年,只出了她一位女皇帝。

标签: 李渊

更多文章

  • 李世民逼宫了李渊,杀死了兄弟,后来的李渊怎么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悦龙先声标签:李渊

    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李世民也算是其中一个声名显赫的皇帝了。在他还是秦王的时候他就已经是骁勇善战的一代人杰了,李世民在李渊的几个儿子中能力最大,太子李建成没有李世民军功大,所以李世民除了有自己的雄心壮志,还认为自己有能力压过李建成,成为李渊的接班人。不仅他是这样想的,他也是这样做的,他在“玄武门之变

  • 李世民逼宫成功之后,年级不算太大的李渊是怎么样度过余生呢?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的意林标签:李渊

    玄武门事变结束后,太子李建成被杀,李世民的铁杆儿尉迟敬德就身披铠甲手持长矛来到了李渊的身边。当然这是奉了李世民的命令,来试探李渊的态度。李渊就问尉迟敬德来干什么?他回答道,太子李建成谋反被杀,奉秦王的命令来保护皇上。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李渊给李世民写了保证书,要求所有的军队都要听从秦王的号令。局势稳

  • 为什么李世民在李渊在位时就敢造反?而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钰说时光标签:李渊

    自古皇家多绝情,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皇室为了争夺帝位,父子反目、手足相残的时期时有发生。比如唐朝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和弟弟,逼迫父亲提前退休。再比如,明朝时期的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侄子朱允炆的统治,由王爷“晋升”为皇帝。但是,为什么李世民敢在李渊活着时就造反,而朱棣却在朱元璋死后

  • 李渊是怎么大权旁落的,为什么没人帮李渊?

    历史人物编辑:直爽侃历史标签:李渊

    李渊在玄武门事变后,被李世民逼宫,让出了皇位。是不是这就等同于是李渊大权旁落了呢?这个问题不应该这么简单的来看,所以不能单单地说是李渊大权旁落了,大臣们都落井下石,没有人来帮他。要知道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李渊还是皇帝,还是九五之尊。那时候他的命令,比任何的人都好用。若是他觉得对李世民的做法不

  • 朱元璋为何不像李渊一般,认个名人当祖先?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李渊

    前言:古代看重出身、看重门第,出身好的人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比一般人更有力度。袁绍倘若不是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韩馥哪会轻易把冀州让给他?司马懿倘若不是出身于河内司马氏,他岂能在士族中拥有那么大的号召力?王导倘若不是出身于琅玡王氏,江左世家岂能轻易让他摆平?正因为一个人的出身如此重要,刘

  • 揭秘李渊四叔李璋,及其子孙后代,在隋唐时期留下的历史痕迹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李渊

    唐高祖李渊四叔李璋,生年不详,580年去世,在北周时期做过北周的臣子,是西魏陇西郡公李虎的第四子,和亲吐蕃的文成公主曾祖父。李璋的死,是参与了谋杀权臣杨坚的行动!北周宣帝继位,非常猜忌诸位王爷,宣帝贪图享乐,退位为太上皇,刘昉、郑译等人矫诏令杨坚辅政,杨坚对诸位王爷也是欲处之而后快,当时李渊四叔李璋

  • 大野麟儿,陇右唐公-李渊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李渊

    在唐朝的历史中,被神话的是贞观的李世民,是他的早年运筹帷幄,驱兵万里,是百战百胜,天策上将,而随之,也有一个人被严重的低估,是这个人从太原起兵,攻陷关中,远交近攻,建立了大唐,之后或战或抚,幽州罗艺,瓦岗李密尽皆归降,更是让关陇军事集团尽皆俯首,只是,他的败笔在于不想做杨坚,而又激励李世民最终尾大不

  • 李渊四个儿子,将他们的名字连起来,暴露了李渊的野心

    历史人物编辑:浅梦墨晞标签:李渊

    李渊,大唐王朝的奠基人,虽然常被人们忽略,却隐藏着野心与智谋。他的四个儿子的名字,正是他对大唐王朝建设的雄心壮志的真实写照。这些名字不仅仅是普通的命名,而是李渊对自己王朝建立和子孙事业的期许。他希望能够创立一个伟大的王朝,并将自己的抱负传承给子孙后代。正是因为这种野心和抱负,李渊才能够奠定唐朝的基石

  • 太宗李世民夺父皇位,李渊下场如何?太宗李世民如何对待李渊的?

    历史人物编辑:石庆松标签:李世民

    撰文|日小尧茗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为皇位唯一继承人,唐高祖李渊被迫放权于李世民,从此不问政事。#秦王李世民传奇#不少人觉得,虽然李渊与他这个儿子李世民关系并不和谐,但好歹是亲生父子,李渊退位以后,李世民与他没了政治冲突,想必也会好好赡养太上皇。可是后世关于李世民不孝的诟病却纷纷扬扬,这究竟是怎么

  • 面对积弱的局势,倘若李世民在世,南宋能否一统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洪春标签:李世民

    时势使然,即使是李世民在世,南宋也不可能一统天下,原因有二:第一,经过多年太平时光的消磨,南宋方面上下士兵疲弱,军中无将。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赵匡义兄弟北伐失利后,就采取了防守的基本国策,虽说在和西夏、辽的小规模军事斗争中,常取得胜利,但大的战事基本上就不行了,久而久之,士兵的士气变得很微弱,提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