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最善良”的太监张居翰:宣读圣旨时故意念错一个字,救下千人

“最善良”的太监张居翰:宣读圣旨时故意念错一个字,救下千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怪味胡豆史 访问量:3247 更新时间:2023/12/9 15:47:18

公元926年,太监张居瀚接到了一道圣旨,看后脸色大变。圣旨上的内容是要处决一千多人。这个太监临危不乱,决定篡改圣旨,只是改动了圣旨上的一个字,便救下了1000多人。

张居翰字德卿,原是唐朝末年掖廷令张从玫的养子,后来入宫当了宦官。

当时唐昭宗相继被韩全诲、张彦弘、李茂贞、朱全忠所挟持,没有人身自由,暗中曾派几个亲信宦官到外地任监军,以便联络中小藩镇的力量,勤王护驾。

张居翰奉命去到范阳(今北京西南),在范阳军节度使刘仁恭军中任监军。刘仁恭以礼相待张居翰,二人结为挚友。

朱全忠下令各地将所有宦官监军赐死,张居翰亦属赐死的行列。刘仁恭看重友情,将张藏在一个山洞里,妥加庇护。几年后风声平静,张居翰这才重新露面。

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朱全忠自立为帝,建立了后梁。唐朝原先的许多藩镇不甘臣服于后梁,纷纷结盟对抗朱全忠。朱全忠则摆出皇帝的架势,逐一加以讨伐。

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朱全忠兵伐刘仁恭。刘仁恭一面发兵御敌,一面派张居翰前往太原,联络晋王李存勖,鼓动李攻取后梁的潞州(今山西长治)。

张居翰出色完成了任务,潞州遂归李存勖所有。李存勖见张居翰有勇有谋,诚恳地留他在自己麾下效力。张居翰征得刘仁恭的同意,便留在太原,不久出任昭义军监军。

李存勖牢记父亲李克用的遗嘱,视后梁为最大的仇敌,不断对后梁用兵。

公元911年在高邑(今河北高邑)把朱全忠亲自统帅的五十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再经过十余年的作战,李存勖终于在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攻灭后梁,建立了后唐。

期间,张居翰为李存勖出谋划策,忠心耿耿。因此,李存勖品称帝后,即任命张居翰为枢密使,掌管军权。

同时任枢密使的还有郭崇韬。郭崇韬原任兵部侍郎,李存勖对后梁作战能够获胜,主要得力于兵部侍郎的指挥和调度。

李存勖当时最宠信的宦官叫马绍弘,按理应当提拔马绍弘为枢密使,可是,郭崇韬历来忌恨马绍弘,耻与马绍弘共事,所以一再对李存勖施加压力,这才使张居翰捡了个便宜,当上枢密使。

郭崇韬蓄有野心,贪恋权势。他和张居翰同为枢密使,但遇事总爱独断专行,从来不和张居翰商量。

张居翰恰也旷达,虽居高位,但很少过问政事,乐得清心寡欲,休闲自在。

同光三年(公元925年),郭崇韬因为专权,激起李存勖的强烈不满。郭崇韬担心在京师会有生命危险,自请随李存勖长子、魏王李继岌征伐前蜀。

李继岌任西南行营都统,郭崇韬任都招讨使。二人率兵六万,势如破竹,很快攻陷成都,前蜀皇帝王衍出降。论身份地位,李继岌在郭崇韬之上,而论资历人望,郭崇韬则在李继岌之上。

前蜀的降官降将们都很势利,争着抢着到郭崇韬军帐中逢迎献媚,而对李继岌却很冷淡。

郭崇韬趾高气扬,由此产生叛逆之心,很想在蜀地割据称王。李继岌大为恼火,迅即把情况报告父亲。

李存勖得到报告,异常愤怒,命令李继岌和郭崇韬火速班师。李存勖皇后刘氏倒有主见,写了一道密谕,要李继岌就在成都杀掉郭崇韬,以免后患。郭崇韬没有防备这一手,结果丢了性命。

接着,李继岌班师,前蜀皇帝王衍及皇家成员、文武百官千余人作为俘虏随行。当李继岌大队人马抵达关中的时候,后唐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

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因与李存勖政见不同,借讨伐魏州节度使赵在礼的机会,公开反叛。

李存勖慌了手脚,亲自统兵前往镇压。行前,他怕王衍在途中发生变故,于是亲自写一道密诏,命李继岌将王衍一行就地处死。

密诏写好,盖上玺印,交给张居翰,命他急速发给李继岌。

张居翰多长了个心眼,想到在这非常时刻,皇帝给李继岌密诏,能有什么事呢?

他放大胆子,偷偷拆看密诏,不看则已,一看不禁吸了口凉气,原来密诏上赫然写着:就地诛杀王衍一行。

张居翰犯难了。须知,王衍一行共有一千余人哪!他们当中,除了王衍一家人外,更多的是前蜀皇室成员和文官武将,这些人已经投降,怎能不分青红皂白,统统诛杀呢?

要知道,当时王衍带着人投降,李存勖可是下了免死的命令的,如今反悔不是君子行为,更不是帝王该有的行径。

而且,这些人大都是城中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根本就没有反叛之心。于是,张居翰动了恻隐之心,他冒着杀头的危险,把“王衍一行”改成了“王衍一家”!

宣读圣旨时,也故意读错了这一个字,执行命令的官员根本就没有觉察到异样。

这么一个举动,救下了一千多个人的性命。事后,张居翰的这一行为并未被发现,主要得益于当时的战乱。

次年四月,李存勖被伶人郭从谦杀害,李嗣源称帝自立,就是后唐明宗。李嗣源成为皇帝之后,希望得到张居翰的协助,但张居翰早已看透了朝局的纷争,选择辞官归乡,安度余生。

公元928年,71岁高龄的张居翰病逝于长安,可人生赢家。这或许是他善良行为积攒下的福报吧。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每个人的天性,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存善良,世界终究会对你温柔以待,福泽也会降临其身。

标签: 张居翰

更多文章

  • 唐朝末年,太监张居翰读错圣旨,一字之错差之千里,皇帝毫不计较

    历史人物编辑:川妹美食标签:张居翰

    “顺天而行,皇旨曰”每当电视剧中出现这段话,我们都知道太监宣旨又是宣旨。我们经常在电视剧或者电影中看到太监。他们出现在宫中每一位上层人物的身边。太监总管旁边还有一个。以前大家都以为太监是负责主子的一切起居,其实这跟他的地位有关.如果他是管事的太监,那么他会有很多太监或者宫女帮他完成任务,甚至可以指派

  • 五代名将葛从周的经典闪电战,五日下三州,一战成名

    历史人物编辑:清澜说历史标签:葛从周

    公元897年,随着清口惨败消息的传来,朱温南征江淮之地的梦想顿时破灭,其不得不将目光转到北方,开始考虑那个令其倍感压抑的河东军,是时候摊牌了。虽然前些日子,朝廷曾屡次下令,诏令汴军和河东军要顾全大局,彼此放下私怨,团结一致,不要闹事,而双方看在朝廷大哥的面子,也都纷纷做出了姿态,双方使者来往于两地之

  • 葛从周,五代十国时期的闪电战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葛从周

    残唐五代是继汉末三国之后,中国又一次大规模全面性的军阀混战时期,规模和混乱程度远超汉末三国,使得契丹(辽)和西夏独立,越南永久脱离中国。这一时期,各路军阀纷纷登场,为了自己的野心四处厮杀,涌现出一大批光芒夺目的千古名将。葛从周就是这一时期的名将,河北有谚:"山东一条葛,无事莫撩拨",可见此人威名之盛

  • 长子徐知训被杀后,徐温为何不扶持次子徐知询?

    历史人物编辑:陈悦时尚搭配标签:徐温

    南唐是在南吴的基础上建立的,开国皇帝李昪掌控了南吴的朝政,逼迫皇帝杨溥禅让皇位,才建立了这个国家。李昪之所以能建立南唐,离不开他的养父,南吴权臣徐温的支持。因为继承了徐温去世后留下的徐家的势力,他才有了掌控朝政篡夺皇位的机会。实际上在徐温将李昪列为嗣子之前,他培养的接班人是长子徐知训。徐知训因为在朝

  • 出身名门却以假画起家,董源《溪岸图》的拥有者,如今富可敌国

    历史人物编辑:衣赐履读通鉴标签:董源

    1924年,一位少年和母亲回老家探亲。他们路过一家卖书画的店铺,少年看到店外挂着的几幅书画,眼睛里放出光芒,于是他拉住母亲的衣角,央求道:“妈,我想进去看看。”母亲本不愿去,但她转念一想:这一路上,儿子跟着自己一路舟车劳顿,适当放松一下未尝不可,于是就带他进了店铺。王翚仿唐宋元诸名贤横景六幅图其一网

  • 钱俶纳土归降并非赵光义逼迫,而是国内大权旁落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拐点标签:钱俶

    吴越国的投降对于北宋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这代表着北宋完成了对整个江南的统一,长江以南没有了敌人。对于这样重大的胜利,北宋的史料上大书特书,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对于钱俶纳土归降的过程,不同的史料中却有着不同的说法,引起了阴谋论者的各种猜测。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赵光义扣留到汴梁朝贡的钱俶,逼迫

  • 北汉刘继元即位后,如何对待养母郭皇后?惨无人道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两张脸标签:刘继元

    刘继元,五代时期北汉君主英武帝,是北汉世祖刘崇之孙,睿宗刘钧养子。刘继元为人残忍嗜杀,独断专权,即位后将整个北汉笼罩在高压统治之下,不久后即被宋朝所灭。那么,如此残暴的刘继元上位后,是如何对待其养母郭皇后的呢?公元951年,后汉被邺都留守郭威所灭,建立后周。同年,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北京留守刘崇在太

  • 北汉英武帝刘继元:老实人被活活逼疯,一个死于“无间道”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清依说史标签:刘继元

    (郭无为 形象)故事开始之前,我们要先提到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郭无为。郭无为,字无不为,五代时期青州千乘人。史书记载,这位仁兄方颡鸟喙,长相十分特别。方颡,意思是郭无为的额头不圆润,不饱满,而是方型的。鸟喙,则是说他嘴巴尖且突出,像鸟嘴一样。长成这个样子,跟帅气基本上是不太沾边了。由于长相奇特

  • 学生作文:放风筝(刘继元)

    历史人物编辑:京都闻道阁标签:刘继元

    作者丨刘继元放假了,小花小草都出来玩了,她们今天打扮得非常漂亮。公园里的小朋友也很多,大家都来放风筝了。小东和小刚拿出“大燕子”,准备把它放得高高的。小东高举着“大燕子”,小刚左手拽着线,右手牢牢握住线轴,迎着风的方向,一边放线一边加速奔跑。不一会儿,“大燕子”就稳稳地飞在了天空中。一个小女孩看见“

  • 徐温策动杨隆演称吴国王,淮南正式脱离唐朝封王属性,成地方政权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杨隆演

    在三将作乱的时候,杨行密本人身体状况也欠佳,这使他更加担心后继者能否有效控制这些亲信将领。因此杨行密着手为嗣子杨握顺利继位布局,他选中了海州人徐温。徐温的发迹也是伴随着杨行密的政策调整而来的。他号称杨行密起事三十六英雄,在杨行密争夺淮南之时也有一定战功,任都知兵马使。后因进言献策被杨行密看重,得以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