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6年,太监张居瀚接到了一道圣旨,看后脸色大变。圣旨上的内容是要处决一千多人。这个太监临危不乱,决定篡改圣旨,只是改动了圣旨上的一个字,便救下了1000多人。
张居翰字德卿,原是唐朝末年掖廷令张从玫的养子,后来入宫当了宦官。
当时唐昭宗相继被韩全诲、张彦弘、李茂贞、朱全忠所挟持,没有人身自由,暗中曾派几个亲信宦官到外地任监军,以便联络中小藩镇的力量,勤王护驾。
张居翰奉命去到范阳(今北京西南),在范阳军节度使刘仁恭军中任监军。刘仁恭以礼相待张居翰,二人结为挚友。
朱全忠下令各地将所有宦官监军赐死,张居翰亦属赐死的行列。刘仁恭看重友情,将张藏在一个山洞里,妥加庇护。几年后风声平静,张居翰这才重新露面。
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朱全忠自立为帝,建立了后梁。唐朝原先的许多藩镇不甘臣服于后梁,纷纷结盟对抗朱全忠。朱全忠则摆出皇帝的架势,逐一加以讨伐。
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朱全忠兵伐刘仁恭。刘仁恭一面发兵御敌,一面派张居翰前往太原,联络晋王李存勖,鼓动李攻取后梁的潞州(今山西长治)。
张居翰出色完成了任务,潞州遂归李存勖所有。李存勖见张居翰有勇有谋,诚恳地留他在自己麾下效力。张居翰征得刘仁恭的同意,便留在太原,不久出任昭义军监军。
李存勖牢记父亲李克用的遗嘱,视后梁为最大的仇敌,不断对后梁用兵。
公元911年在高邑(今河北高邑)把朱全忠亲自统帅的五十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再经过十余年的作战,李存勖终于在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攻灭后梁,建立了后唐。
期间,张居翰为李存勖出谋划策,忠心耿耿。因此,李存勖品称帝后,即任命张居翰为枢密使,掌管军权。
同时任枢密使的还有郭崇韬。郭崇韬原任兵部侍郎,李存勖对后梁作战能够获胜,主要得力于兵部侍郎的指挥和调度。
李存勖当时最宠信的宦官叫马绍弘,按理应当提拔马绍弘为枢密使,可是,郭崇韬历来忌恨马绍弘,耻与马绍弘共事,所以一再对李存勖施加压力,这才使张居翰捡了个便宜,当上枢密使。
郭崇韬蓄有野心,贪恋权势。他和张居翰同为枢密使,但遇事总爱独断专行,从来不和张居翰商量。
张居翰恰也旷达,虽居高位,但很少过问政事,乐得清心寡欲,休闲自在。
同光三年(公元925年),郭崇韬因为专权,激起李存勖的强烈不满。郭崇韬担心在京师会有生命危险,自请随李存勖长子、魏王李继岌征伐前蜀。
李继岌任西南行营都统,郭崇韬任都招讨使。二人率兵六万,势如破竹,很快攻陷成都,前蜀皇帝王衍出降。论身份地位,李继岌在郭崇韬之上,而论资历人望,郭崇韬则在李继岌之上。
前蜀的降官降将们都很势利,争着抢着到郭崇韬军帐中逢迎献媚,而对李继岌却很冷淡。
郭崇韬趾高气扬,由此产生叛逆之心,很想在蜀地割据称王。李继岌大为恼火,迅即把情况报告父亲。
李存勖得到报告,异常愤怒,命令李继岌和郭崇韬火速班师。李存勖皇后刘氏倒有主见,写了一道密谕,要李继岌就在成都杀掉郭崇韬,以免后患。郭崇韬没有防备这一手,结果丢了性命。
接着,李继岌班师,前蜀皇帝王衍及皇家成员、文武百官千余人作为俘虏随行。当李继岌大队人马抵达关中的时候,后唐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
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因与李存勖政见不同,借讨伐魏州节度使赵在礼的机会,公开反叛。
李存勖慌了手脚,亲自统兵前往镇压。行前,他怕王衍在途中发生变故,于是亲自写一道密诏,命李继岌将王衍一行就地处死。
密诏写好,盖上玺印,交给张居翰,命他急速发给李继岌。
张居翰多长了个心眼,想到在这非常时刻,皇帝给李继岌密诏,能有什么事呢?
他放大胆子,偷偷拆看密诏,不看则已,一看不禁吸了口凉气,原来密诏上赫然写着:就地诛杀王衍一行。
张居翰犯难了。须知,王衍一行共有一千余人哪!他们当中,除了王衍一家人外,更多的是前蜀皇室成员和文官武将,这些人已经投降,怎能不分青红皂白,统统诛杀呢?
要知道,当时王衍带着人投降,李存勖可是下了免死的命令的,如今反悔不是君子行为,更不是帝王该有的行径。
而且,这些人大都是城中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根本就没有反叛之心。于是,张居翰动了恻隐之心,他冒着杀头的危险,把“王衍一行”改成了“王衍一家”!
宣读圣旨时,也故意读错了这一个字,执行命令的官员根本就没有觉察到异样。
这么一个举动,救下了一千多个人的性命。事后,张居翰的这一行为并未被发现,主要得益于当时的战乱。
次年四月,李存勖被伶人郭从谦杀害,李嗣源称帝自立,就是后唐明宗。李嗣源成为皇帝之后,希望得到张居翰的协助,但张居翰早已看透了朝局的纷争,选择辞官归乡,安度余生。
公元928年,71岁高龄的张居翰病逝于长安,可人生赢家。这或许是他善良行为积攒下的福报吧。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每个人的天性,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存善良,世界终究会对你温柔以待,福泽也会降临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