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河北沧州人。仕四朝,事十帝,三入中书,为相二十余年,位极人臣,号称“十朝元老”。生荣死衰,享年七十三,追赠瀛王,谥号“文懿”。
五代十国,纷争扰攘,五十三年之间,历五朝、易八姓、历十三帝,如此乱世,冯道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与虎狼为伍,独善其身,保全功名富贵于始终之际,高寿令终,确实历史之异数。是以历代名贤对于冯道的历史评价,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冯道少以纯厚孝谨知名于世,自遇庄宗(李存勖),遂至显贵,浮沉取容,随波逐流而累朝尊宠。就是契丹耶律德光亦敬重有加,平生清康俭约,宽弘豁达。后世名贤如:范质、富弼、吴处厚、苏辙、王安石、吴曾、赵翼、李挚都给予较高的历史评价,将冯道比之管仲、晏婴、狄仁杰,称为大人。
范质:(冯道)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
吴处厚:(冯道)皆推诚任直,委命而行,未尝顾避依阿……盖俗人徒见道之迹,不知道之心,道迹浊心清,岂世俗所知耶。
富弼:此孟子所谓大人也。
王安石:(冯道)能屈身以安人,如诸佛菩萨行。
苏辙:使道自附于晏子,庶几无甚愧也。……士生于五代,立于暴君骄将之间,曰与虎凹为伍,弃之而去,食薇蕨,友麋鹿,易耳。而与自经于沟渎何异。不幸而仕于朝,如冯道犹无以自免,议者诚少恕哉
吴曾:夫管仲降志辱身,非圣人不足知其仁……求诸后世,狄仁杰、冯道庶几焉。
赵翼:然当时万口同声皆以二人(张全义、冯道)为名臣,为元老。以朝秦暮楚之人,而皆得此美誉,至身后尚系追思,外番亦知敬信,其何故哉?盖五代之乱,民命倒悬,而二人独能以救时拯物为念。
李贽:五十年间,虽历经四姓,事十二姓并耶律契丹等,而百姓卒兔锋镝之苦者,道务安养之力也。
北宋名臣欧阳修、司马光,及金国文人王若虚、近代学者蔡东藩对于冯道却是深恶痛绝,予以无情的抨击。
欧阳修: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
司马光:道之为相,历五朝,易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今道尊宠则冠三师,权任则首诸相。国存则依违拱嘿,窃位素餐。国亡则图全苟免,迎谒劝进。君兴之接踵,道则富贵自如,兹乃奸臣之尤,安得与他人为比哉?
王若虚:冯道忘君事仇,万世罪人,无复可论者。……为臣至于冯道,万善不足赎,百说不能文也,使如道者犹可以货焉,岂复存人理哉?
藩东藩:若太师冯道,最是老成,实最无耻。是个著名圆滑人物,实乃老奸巨猾。
宋未史学胡三省,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宋初名臣薛居正三人对于冯道的评价可谓客观中肯,褒贬得当。
胡三省:(冯道)以依阿免祸,有国家者,焉用彼相哉?然历事七姓,皆以德望待之,亦持身谨静,有以动其敬心耳 ……位极人臣,国亡不能死,视君如路人,何足重哉
王夫之:积乱之世,君非天授之主,国无永存之基。人不知忠,而忠岂易言哉?人之能免于无恒者,斯亦可矣。
薛居正:道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以持重镇俗为己任,未尝以片简扰于诸候,平生甚廉俭。……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礼。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两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 所以饰终之典,不得谥为文贞、文忠者,盖谓此也。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