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轼的学生张耒,身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为何晚年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苏轼的学生张耒,身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为何晚年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清澜说历史 访问量:1486 更新时间:2023/12/30 1:39:26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混得都很惨。但是要说最惨的,肯定还是张耒。为啥呢?因为他到了晚年,已经穷到吃不上饭了。

他是这么记录自己晚年的窘境的:

肉似闻韵客,斋如持律徒。女寒愁粉黛,男窘补衣裾。已病药,辞贫饭一盂。长瓶卧墙角,短褐倒天吴。宵寐衾铺铁,晨饮火数珠。

简答来说,就是我张耒已经好几个月没吃过肉了,衣服上也全都是补丁,而且疾病缠身,大晚上睡个觉,被子冷得跟铁一样。

这过得是个啥日子啊,简直就是晚年杜甫的2.0版本有没有?那么张耒身为苏轼的学生,为啥混这么惨呢?这就要问问苏轼了。

一、苏门四学士,要穷一起穷!

苏轼我们太熟悉了,北宋文坛泰斗级别的人物,放眼历史,也就李白的天才能够超越苏轼,这两个人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最为璀璨的两颗明珠。

按道理来说苏轼应该混得不错,可是历史上的苏轼,是个耿直的男人,总喜欢说实话。王安石当政,他反对王安石,司马光当政,他又反对司马光。总之一肚子不合时宜。

因此苏轼晚年长期饱受贬谪之苦,一贬黄州吃猪肉,二贬惠州吃羊蝎子,三贬儋州吃烤生蚝。贬到哪儿吃到哪儿,他倒是很欢乐,可他的那些学生可倒了血霉了。

由于张耒是苏轼的学生,也是苏轼提拔上来的,所以在苏轼被贬谪的日子里,张耒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

张耒的贬谪历程,一点也不输给自己的老师。他先到润州做知州,也算是个封疆小吏了。没多久又被安置到了宣州,再往后又被贬谪到了老师曾经待过的黄州。

官职是越来越小,到黄州时,张耒已经只能管管烟酒税收了,这还没完,刚适应了黄州的工作,他又被贬谪到了复州管理烟酒税收。

总之宋哲宗亲政那些年,苏门四学士被搞得太惨了。宋徽宗上台的时候,苏轼一度被安排北迁,大家都很高兴啊,认为苏轼的春天来了。结果苏轼死在了常州,这对苏门学子们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张耒感念老师昔日的风采,为苏轼写下了这首诗:

今晨风日何佳哉?南极老人度岭来。此翁身如白玉树,已过千百大火聚。

苏轼去世以后,张耒沉痛悼念,结果又把小人得志的蔡京给得罪了。好家伙,张耒的仕途刚有点起色,又开始了漫长的贬谪之路。

在黄州住了七八年时间,张耒不能住官方宿舍,也不能住寺庙,只能自己搭一个草棚住在里面,周围到处都是荒草,比苏轼的雪堂估计要差不少,毕竟张耒的动手能力比不上苏轼。

虽然张耒不太会做东坡肉,但是他是钓鱼高手,在黄州靠吃鱼勉强也能维持生活,期间他曾经写下:

江上鱼肥春水生,江南秀色碧云鬟。蒌蒿芽长芦笋大,问君底事爱南烹。

1100年,秦观去世,张耒临江祭奠。1105年黄庭坚去世,张耒失声痛哭。1110年,与他齐名的晁补之也去世了。张耒相继送走了自己的老师和其他三位同门师兄弟,泪水早就已经流干了。

二、梦回年少,张耒也有过春风得意之时。

张耒他们家世代都是读书人,爷爷、外公和父亲都是读书人,而且都考上了进士做了官。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张耒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13岁那年,张耒便开始写文章,17岁那年,张耒的《函关赋》已经传颂四方。在陈州游学的时候,张耒得到了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大加赞赏。

苏辙的点拨,对张耒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因为有苏辙牵线搭桥,所以张耒遇到了自己的恩师苏轼。

那个时候苏轼担任杭州通判,跑来跟弟弟苏辙说再见,结果就遇上了张耒。啥也不说,张耒把自己的几篇文章和诗词给苏轼看了看,苏轼也对这个年轻人充满了赞赏。

有苏轼的赞赏,张耒在文坛瞬间就出名了。20岁的时候,苏轼亲自引荐张耒去考科举,当年宋神宗钦点张耒为进士,而且有王安石的亲自提举。

风光无限的张耒,步入仕途,可以说是少年得志。但是最让张耒感到高兴的,还是认识了苏轼,这个一生需要追随的男人。

很显然,做官并不是张耒最愿意干的事情,他做了十来年官,在仕途上都没什么进展,始终都是微末小吏。主要原因是他不懂得攀附权贵,而且自身又恪守廉洁,这种人在官场很难混得开。

似乎在他心目中,有一份工资能养活妻儿就够了。直到宋神宗去世,宋哲宗上台,高太后垂帘听政时,苏轼得到了重用,张耒的第二春这才出现。

苏轼成了翰林学士,张耒、黄庭坚、晁补之等苏门学子,全都通过了太学学士院的考试,清一色升了官。不过张耒再怎么升官,都是做一些跟读书打交道的事情,正儿八经让他治国,似乎没这么大能耐。

元祐三年,秦观也到了京城,自此苏门四学士和苏轼一起,过了好一段幸福的生活。他们一起读书、写字、绘画、唱歌、蹦迪、喝酒,好不快活。

当多大的官,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跟知己好友在一起吟风弄月,畅谈古今。

三、张耒一生都在恪守做人的原则。

一时甘守清贫不算本事,一辈子都能以此为乐,这才是真正的豁达。张耒晚年被一贬再贬,甚至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可是张耒向现实低头了吗?

并没有,张耒只要向当时的掌权者蔡京点点头,立刻就能扶摇直上,因为他是苏门学士,撼动他就是对那些支持苏轼的人最大的伤害。

可是张耒从来没有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出卖自己的恩师。哪怕是三月不知肉味,哪怕是衣不蔽体,张耒也毫无怨言。

在张耒心目中,做人的最高境界,那就是苏轼那样。纵然风吹雨打,他自岿然不动。哪怕年年被贬谪,苏轼都有一颗豁达开朗的心,这就是张耒一生所追求的。

总结:柯山已死,精神不灭。

在贬谪到黄州期间,张耒和苏轼的另外一个嫡子潘大临做了邻居。两个人都是苏门学子,遭遇也特别相似,自然更加惺惺相惜。

他们在柯山脚下居住,可谓是相濡以沫。即使有人想要资助他们,张耒也是婉言谢绝。甚至因为这段难忘的经历,使得张耒自号柯山。

当年苏轼在这里开垦了一块东坡,所以自号东坡,如今张耒在这里与潘大临互相扶持,所有自号柯山。

1114年,张耒在贫困交加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柯山的那份坚守,却始终流传在后世,感动着我们。

参考资料:《宋史》、《张耒集》

标签: 张耒

更多文章

  • 张耒: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历史人物编辑:陶云标签:张耒

    据说张耒在许州做官的时候,曾经爱上一个名叫刘淑奴的歌伎,他卸任离开许州以后,为思念刘淑奴写过两首词,《秋蕊香》就是其中的一首,用代言体手法,写对方相思的浓烈的感情。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别离滋味浓如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依旧。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在

  • 马植为何要叛辽归宋?宋朝不仅对其接纳,还赐名?

    历史人物编辑:大表哥时尚标签:马植

    辽朝末年,面对辽朝国势衰亡的局势,辽统治下的汉官开始心怀背弃辽朝之意,寻求政治上的出路。马植作为燕云汉族地主官僚的一个缩影,在辽国衰亡之际,产生了叛辽归宋的政治态度。马植叛辽归宋的原因北宋末年,北方的女真族迅速崛起,此时形成了宋、辽、女真三种势力。燕人马植的叛辽归宋和献策使得三方之间展开了政治博弈,

  • 蒲寿庚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会连姓氏都被朱元璋下令世代为奴?

    历史人物编辑:老泰迪讲历史标签:蒲寿庚

    汉奸在哪个朝代都受到千夫所指,万人唾骂,只是朱元璋做得很绝,不但把死了的蒲寿庚挖出来鞭尸,而且还把所有蒲寿庚的子孙后代男丁充军为奴,女性世代为娼。蒲寿庚在宋末元初的泉州人,泉州是宋朝第一贸易城市,相当于今天上海市的地位,蒲寿庚原则上来说不算是汉人,他的祖上是阿拉伯人,泉州在宋朝时期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

  • 为何蒲寿庚背宋降元后人还遭到元廷打压?蒲氏明朝依然没翻身机会

    历史人物编辑:潘娥标签:蒲寿庚

    导读:先说下个人的观点。个人是不太认可蒲寿庚为一己之私背叛南宋、屠杀南宋宗室的做法。作为宋朝官员,虽然不是汉人但是也既然在宋朝为官就得对得起这个国家。南宋待蒲家不薄,在国家危亡时刻不思报国。为个人一己之私把泉州作为私人土地并且残杀赵宋宗室就不是人臣之道了。泉州蒲家把家族利益高于国家利益,所以到了元朝

  • 南宋巨商蒲寿庚清剿海盗有功,朱元璋却为何将其鞭尸?

    历史人物编辑:观景说史V标签:蒲寿庚

    深挖历史,解读文字背后的真人真事大家好,我是葩姐。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历史,走进人物背后的故事。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杀伐果决的皇帝。对他来说,无论王公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是威胁到了他的利益,都是先斩之而后快。这其中就有一人,在朱元璋时期早已尸埋地下,可是,却被挖出来鞭尸,而且朱元璋还下了狠令,那就

  • 北宋最厉害的离间计,名将种世衡除掉了李元昊左膀右臂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种世衡

    北宋名将种世衡是通过离间计除掉李元昊左膀右臂的,离间计可以说是自古以来成本最小,效果最好的计谋之一。北宋时期,西北的党项人逐渐崛起,建立了西夏政权,对北宋的西北边境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宋仁宗康定年间,范仲淹主政西北,他的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种世衡,精通文韬武略,而且对用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时种世衡在

  • 美人一笑边疆安宁:宋朝名将种世衡用美人计治边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种世衡

    文/鼎湖听泉美人计大可谋国小可谋人,可谓是古往今来世界上投资最少而又得益最大的间谍活动,窃国大盗袁世凯就曾给冯国璋介绍美女,等于是为他装了一个不用电的窃听器,被自己儿子杀死的隋朝开国天子杨坚因美人计而得天下又因美人而命丧黄泉,真可谓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是也!可谓是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那么这一篇我们

  • ​北宋名将种师道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种师道

    他可不是一般人,家世显赫。从曾祖父是官至工部侍郎的名臣种放,爷爷更是种家军的创始人种世衡。到他这里种家将已经传到了第三代。他从小就拜思想家、哲学家张载为师。因为家里的关系,得以补三班奉职,经考试后改为文官,担任熙州推官、主管同谷县。在官场上他干的也不错,也要升官了,可却因为得罪了蔡京被罢了官。赋闲在

  • 《水浒传》中双鞭呼延灼是虚构人物,但他的先祖呼延赞确有其人

    历史人物编辑:邓海春标签:呼延赞

    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有一位重要人物,那便是登场于第五十四回的呼延灼。梁山军队攻陷高唐州后,宋徽宗大惊失色,太尉高俅便推荐他道:“此人乃开国之初,河东名将呼延替嫡派子孙,单名呼个灼字,使两条铜鞭,有万夫不当之勇。”在与林冲、扈三娘等人的交战中,呼延灼丝毫不落下风,后来又以连环马大胜了梁山兵马。连环马被

  • 大宋王朝亲自加封呼延赞为朝廷柱石,他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尘说历史标签:呼延赞

    宋太祖赵匡胤平复了西蜀和南唐以后,把目标对准了北汉。北汉自身的实力不足为虑,可是他有一支外援——杨家军。杨家军的领头人叫杨业,外号“金刀杨老令公”。多年前,杨业曾经与宋太祖打过一仗,当时宋太祖败北。这一次,北汉又把杨业搬了出来,宋太祖能够打赢吗?宋太祖带着潘仁美、高怀德几员猛将出马,结果还是输给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