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张耒在许州做官的时候,曾经爱上一个名叫刘淑奴的歌伎,他卸任离开许州以后,为思念刘淑奴写过两首词,《秋蕊香》就是其中的一首,用代言体手法,写对方相思的浓烈的感情。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别离滋味浓如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依旧。
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在政治上因苏轼的牵连,累遭贬谪,但是在词的风格上却没有苏东坡的豪放气势,现在流传很少的几首词中,倒是和柳永、秦观的词风相近,这首《秋蕊香》可以看作代表作。
上片写景,由室内写到帘外,是寓情于景。头两句先写从疏帘缝隙间穿透进来的风。使金兽炉中的一线香烟袅袅飘动,以动衬静,表现出室居人的孤寂心情。这因为飘动的香烟,难道不正是多情姑娘的心灵的游丝呢?“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两句,透露出了姑娘内心的隐私。原来她从寂寞空房的炉烟袅袅记起当时两情相悦的往事,如今两地分离,教人怎不思量!所以她不禁由室内走出帘外,在朱栏绕护的回廊上,一遍又一遍地依栏望着,从白天盼到黄昏,从黄昏盼到皓月流辉的深夜。“月华如昼”,说明这是一个月白风清的良夜,往日相聚,两人浓情蜜意,何等欢爱,可是如今天各一方,形单影只,欲语谁诉?怎不教人深深惆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上片的写法也是这样的。
下片写景,借外景反衬内心的苦闷,是以景衬情。下片的内容构思是由上片“月华如昼”一句生发开来的。因为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发现自己独立的身影显得分外消瘦,从而追索这令人消瘦的原因,原来是“别离滋味浓于酒”。“浓于酒”三个字用得非常忙妙。银色的月光照见了她的伶俜瘦影,同时又写出东家墙头的重重烟柳,两者相互映衬对比,不觉感从中来,发出如怨如慕的叹息:“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墙东的柳树,到春天翠色依然,而自己的情怀则不是之前的样子了。拿有情的人和无情的柳相比,看似无理,却表现出她的痴情,传达出她的心曲,这要比直接深情感人的多。
这首词写景纯用白描,毫不雕饰,清新流丽,而情于其中;写情,直抒胸臆,决不做作,层层转跌,入木三分。其中绝无香泽绮罗之态,唯有不加矫饰之情。使词作具有清新流丽的风格特征。这首词风调清丽,情致缠绵,在婉约词中也属上乘之作。
关于张耒的这首《秋蕊香》你还有什么其他的解读呢?欢迎大家交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