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灭亡,刘禅突然被迁往洛阳,当时有多少蜀国大臣愿意跟随?答案是仅仅只有两人,这两人就是郤正和张通。
偌大的一个蜀国,堂堂一个皇帝,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刻居然只有两个人愿意跟随,这或许是刘禅一生中最悲哀的一件事。
郤正,一个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蜀国大臣,刘禅的秘书令,在蜀国做官几十年,可谓是规规矩矩,无怨无悔,然而历史却给郤正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蜀国灭亡时,刘禅让他写降表。
因为这件事,郤正从此背上了骂名,历史上不少人都认为郤正的行为是卖国,乃无耻的行为,然而事实上郤正是不得不为之,他又有什么可以选择的余地呢?
不过郤正接下来所作的一件事却让所有人啧啧称赞,也让当时许多自诩为爱国的蜀国大臣无比汗颜。刘禅接受了谯周的建议,开城投降,魏国立即决定将后主刘禅迁往洛阳,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蜀国的大臣们彻底慌了。
此去洛阳,必定背井离乡,抛妻弃子,生死未卜,可能此生都无法再回归故土了,蜀国的大臣们害怕了,他们几乎同时做出了相同的选择:不与刘禅一起前往洛阳。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当时的刘禅一定是非常沮丧而绝望的,或许这也让刘禅看清楚了许多问题,以至于他后来直接断绝了复国的念想。
关键时刻,那个被骂卖国,写投降书的郤正站了出来,他要跟随刘禅前往洛阳,保后主周全。
可能谁也没有想到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居然是郤正,这就像是历史开了一个玩笑一样。那么郤正到底是卖国贼还是英雄?至少我认为他是蜀国少有的真正的忠臣。
郤正的忠诚打动了刘禅,更打动了司马炎,所以他前往洛阳受到了重用,被司马炎任命为巴郡太守,司马炎在任命书中说道:正昔在成都,颠沛守义,不韦忠节,及见受用,尽心干事,有治理之绩。司马炎对郤正的评价算是十分公正的了。
张通,第二个自愿跟随刘禅前往洛阳的人。当时他的官职是殿中督,在所有的蜀国大臣都不愿意跟随刘禅前往洛阳的时候,张通挺身而出,舍弃妻儿老小,独自一人伴随刘禅左右,前往洛阳。
张通的结局如何呢?他在魏国一样的受到了极大的尊重,最后被封为列侯得以善终。
从郤正和张通身上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忠诚老实的人,最终都得到了善终。第二、当时的蜀国其实是一盘散沙,表面看似乎风平浪静,实际上蜀国的本土势力与刘备外来集团的实力一直没有得到融合,消化,以至于关键时刻并没有大臣挺身而出,而是选择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蜀国很难崛起,并完成统一,更大的可能是被别人统一。
以小见大,从仅有郤正和张通两人愿意舍身追随刘禅这件事很容易看出,刘禅开城投降实属必然,蜀国的灭亡亦实属必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