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首《短歌行》,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无尽渴望,在座众人对曹操的文采无不惊叹,同时对曹操求贤若渴之胸怀无不感慨。宴会散后,大家对此事早就置之脑后,但有一个不识时务的家伙却将些事记在了心上,并为此事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但其结果却似笑话,可正是由于这个笑话,得以让他名留青史。此人就是蒋干。
蒋干字子翼,江东人氏,此时却是曹操手的谋士。《三国志》记载,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可见蒋干在当时名气还很大的,但他投了曹操后,曹操并不怎么待见他,因为曹操发现他除了嘴会说外,肚子里也没有什么计谋,倒是当个外交使臣还是可以的。所以,说是曹操的谋士,倒是高抬蒋干了,充其量,他在曹操跟前也就是个名士。
蒋干自从跟了曹操,因为得不到曹操的重用,总想找个立功的机会,所以他无时无刻不在揣摩着曹操的心思,这次他似乎找到了一个机会。他知道曹操所烦恼的是北军不习水战,急切间找不攻破吴军的办法;他还知道,曹操此时所忌惮的不过是周瑜,而且也非常爱慕周瑜的才能,一直想收为己用。蒋干早年在江东时曾与周瑜为同窗,根据他的后来经历,大概关系也不怎么样。于是,他给曹操献了一计,想说服周瑜来降,理由是周瑜与时任吴军副都督的程普关系很僵,想利用这个原因而策反周瑜。
其实曹操对他能否说服周瑜来降,倒是不太相信,只是他确实想得到周瑜,而且蒋干这个计划的一个细节倒是让他感兴趣。什么细节呢?蒋干的计划是,他去江东说服周瑜,而让曹操在此期间在江北散布一些周瑜要反的言论,让他失去孙权的信任,即使周瑜不来投降,也可对吴军造成很大的影响,若是孙权轻信而不再用周瑜,曹操便有办法对付吴军。如此,曹操便让他一试,可他实在让曹操失望。
其实曹操之所以相信,那是因这蒋干的这个计划确实可行。蒋干去江东的时候,也正是孙权对大小将领刚刚任命不久,程普也确实因为居于周瑜之下而心中不服气,所以和周瑜很是不对付,也经常耍耍老脾气,给周瑜给点难堪。好在人家周瑜还算大度,为了江东的基业,他不和程普计较。可这蒋干却忽略了一点,尽管这二人不对付,但对于忠于孙吴这个立场上却是一致的,无论是谁都是不会投降曹操的。这么说,这个计划天生就会流产?那倒不完全是。
其实他们这个计划若是实施好了,还是会有很大的收效的,只量不应该把计划的核心放在劝降上,而是应该放在离间、制造矛盾上,然后找可乘之机。只是这蒋干确实也是不怎么样,最多也只是夸了一个海口而已,周瑜一句莫非“为曹氏作说客邪”,他便不知所措,从此乱了方寸,最后倒是周瑜给他下了个套,着实被周瑜利用了一番,偷得一份假情报回去邀功,最后让曹操斩了大将,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当然,曹操也是有毛病,总是没有配合好蒋干的行动,才落了个劳而无功,徒增烦恼,心里对蒋干恨的是痒痒的,却又不好发火。说好是蒋干去劝降,曹操在并北散布谣言,结果蒋干劝降失败,但曹操也没有散布谣言。至少是在史书的记载中,没有见从曹营中传出一句对周瑜不利的话。其实当时的情况也正如蒋干所料,即使蒋干不去江东,如果曹操能抓住时机,四处散布谣言,肯定会给吴军制造一点麻烦,至少会让孙权心乱。这样,或许曹操可以等到一点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