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明帝曹睿信任的重臣刘晔,其小人面目是如何被识破的

魏明帝曹睿信任的重臣刘晔,其小人面目是如何被识破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马娱乐 访问量:4131 更新时间:2024/1/14 11:56:32

魏明帝曹睿心腹刘烨,如何识破他的奸相

说:“君子大度,小人相对”(《论语.述而》),这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基本标准。然而,反派不仅有“远亲”的问题,处理不当还会危害他人,甚至危害社会。这需要人们高度重视。“小人不可惹,小人不可信,小人不可爱,小人不可用。”这是哪个智者说的?我不记得了,但这“四大咒语”是有道理的。历史上,人、事、家、国被小人误会的例子不胜枚举。下面举一个齐亨公晚年任用小人,最后却被小人害的例子,以此来证明上述“四咒”的正确性。同时,人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反思和发。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丞相,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除恶推新,齐国大治。国家的快速繁荣。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第一霸主。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重。桓公去见他,问道:“仲父之后,大臣中谁当大臣?”不似君王。”桓公问:“义牙如何?”管仲说:“义牙杀了他的儿子,以亲近君王。这样的人是没有的。”桓公又问:开方呢?管仲回答说:“开方放弃了拥有千乘车马的魏太子,背叛亲王侍奉君王。这样的人不能亲近这样的人。”齐桓公又问:“那么书调呢?”管仲说:“书调以自己宫中的方式接近君王,这也不合乎礼仪。人性。一个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的人,又怎么可能真正爱上君王呢?这样的人不可信任。”桓公答应管仲。桓公还想再问,管仲说不下去了。在管仲眼里,易牙、开芳、书雕都是最善于隐藏真实意图的反派,不可信任。所以,管仲在位的时候,这三个人都被齐桓公驱逐出宫。不知道什么原因,管仲一直没有对他们采取更严厉的措施。没有这三个摸清性子伺候齐桓公的小人在身边,这三年来,他吃得不甘心,坐得痛快。

管仲死后,齐桓公实在挂念这三个对他百依百顺、体贴入微的人,于是就搁置了对管仲不使用他们三人的承诺,将他们三人召回宫中。由于管仲不在,这三个小人开始掌权,并逐渐独揽大权。齐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借齐桓公病重之机,易牙与叔刁一起闹事。他们派人在桓公寝宫外筑起高墙,堵住宫门,不准任何人进出皇宫,而且在桓公病重的时候也不管他是死是活。

此时,齐桓公的五个儿子都在和自己的党羽争位,无人理会齐桓公。冬天的10月7日,齐桓公饿死在寝宫里。却五子相攻,齐国大乱。叔调、易牙趁机杀了齐国大臣,拥立儿子吴奎为王。大乱之后,齐桓公在宫中死了六十七天。他的身体已经腐烂,尸虫从窗户里爬了出来。春秋时期可怜的一代霸主,就是因为没有听从管仲“不任小人”的遗言,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而齐国也在这三个小人的控制之下,再也没有回过神来。齐桓公用小人的例子告诉人们:信小人,信小人,小则误人事,信小人,则误国家和世界,如果你很大。

再举一个小人被识破的例子:刘烨是三国时期魏国重臣,深得魏明帝曹睿信任。有一次,曹睿要攻打蜀国。和刘烨商量的时候,刘烨也同意攻打蜀国。但刘烨在与群臣商议时,见群臣反对攻蜀,刘烨也表示反对。曹睿对刘烨这种两面子的行为很生气,质问他。”刘烨解释道:“打仗用兵就是出其不意,我与陛下商量的军事机密,往往连睡梦都怕泄密,怎么能跟外人说清楚呢?刘烨的话有道理,不仅打消了曹睿的疑虑,更让曹睿对刘烨肃然起敬。不过,还是有人识破了刘烨的诡计。此人给魏明帝出主意(可惜这个人的名字没有载入史册),他说:“刘烨不忠,陛下若是不信,可以试试他。下次你而刘烨在议论国事的时候,还不如故意颠倒过来,他反对你,就说明他与你心心相印;如果他还处处跟着你,就说明他在忽悠你。魏明帝试过之后,六爷果然原形毕露。如此一来,曹睿逐渐疏远了刘烨,最终将他贬于世外。刘烨想不通,很快就郁闷死了。

而刘烨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启示:反派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断寻找强风以求顺应,从而逐渐达到目的。两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开出了对付识别小人的良方。遗憾的是,这个方剂并没有得到普及。后来的权势人物,不仅缺乏尝试的智慧,更缺乏尝试的勇气。

刘野留给人们的另一个启示是:小人不是一群无知、狡猾、猥琐的人,也不仅仅是八卦者或海盗。刘烨辅佐曹家三代,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此外,他还是一名机械发明家。曹操袁绍在官渡决战时,发明了“霹雳车”,摧毁了袁军的箭楼。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精英人物,在官场上经过千辛万苦,修为高手,居然用自己的知识和创造力揣摩自己想要什么,阿谀奉承,虚张声势。这条更顺畅、更方便的晋升捷径正在开启。但可惜的是,六爷得到了一个在三国乱世都不敢享受小人阿谀奉承的老大。否则,刘烨的仕途将不可限量。

可见,有才华又学过经济学的小人危害更大,因为他们更难被人辨别。这种小人的议论,不再是油嘴滑舌、毫无意义,而是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滔滔不绝,甚至上升到理论、学术乃至辉煌的著作;这种小人的定位不再是贫瘠的市场、阴暗的角落,而是高等学府,甚至是雄伟的庙宇,假扮“正义”的代言人。一个没有教养的小人,可能危及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而受过教育的恶棍则摧毁了社会的文化和基础。

但是,无论古今,无论是无本事的小人还是有本事的小人,在依附权力和利益集团这一点上都是一致的。哪怕是披着华丽的“学者”外衣,戴上迷人的“专家”冠冕。

(全文)

标签: 刘晔

更多文章

  • 刘晔身为汉室宗亲却是曹魏三朝元老,一生算无遗策却不被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刘晔

    今天小编想来和大家聊聊刘晔,一个并不太出名的三国谋士,然而在我看来,他本该迸发出更夺目的光辉。有人说刘晔是“长命版的郭嘉”,其实我认为刘晔的才能完全不亚于郭嘉,只是一直不受重用而已。刘晔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这绝对是纯正的汉室宗亲,比刘备那个什么中山靖王之后靠谱多了。即使是刘表、刘焉这些

  • 刘备出兵伐吴时,刘晔建议曹丕趁机攻打孙权,这个计划可行吗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刘晔

    公元221年(蜀汉章武元年)七月,刘备以孙权夺取荆州,杀死关羽为由,出兵伐吴。孙权求和无果以后,于是一面调兵遣将迎击蜀军,一面命都尉赵咨出使魏国,向曹丕称臣纳贡,以避免两面作战。赵咨到了魏国以后,朝臣们纷纷向曹丕祝贺,认为曹丕刚刚称帝不久,孙权就主动称藩,是一件大好事。司徒王朗等人更是建议一面接受孙

  • 夷陵之战前,曹丕没有听从刘晔的建议夹攻孙权,真的是失误吗?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趣事标签:刘晔

    曹丕在朝议上听从王朗的建议(伺机而动),而拒绝刘晔的建议(趁机伐吴),这肯定是战略失误。这一点,从史书上曹丕的行为上应该很容易看出来:如果刘晔的建议不可行,为何曹丕会在九月份宣布三路伐吴?——曹丕在最好的时机不出兵,偏偏等孙权的危机过去了,再向孙权发难,显然是错失良机后的补救行为。王朗的建议是“先坐

  • 《三国演义》中的刘晔,是曹操心目中不可或缺的智囊心腹

    历史人物编辑:安尘读史标签:刘晔

    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撰文:明月清风编辑:吃硬盘吧插画:发达蚊#01.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以皇叔自居,并且到处招摇,实则十分可疑。而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倒是记载了一位正宗的刘皇叔。可是这位根正苗红的皇叔,却十分低调,不仅从不炫耀,而且还唯恐他人知晓。本来可完全凭“脸”吃饭,却硬是凭着自己的真

  • 如果曹操听从刘晔的两次建议,他将加速统一的速度,更能改变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刘晔

    原来,如果曹操听从刘烨的两条建议,他将加快统一的速度,更能改变历史。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军事家陵王刘晏的后裔。刘烨年轻时名声在外,据说有天下之才。他是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刘烨在几个朝代任职,是曹魏三个朝代的元老。很多人在读三国时期的史书的时候,都会想起曹操等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是也埋葬了很多有才华的人

  • 郭嘉、程昱、刘晔、贾诩,看曹操的谋士们如何评价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韩振华标签:刘晔

    公元198年,刘备被吕布击溃,妻儿都被吕布抓了,刘备不得已前往许都投靠曹操。后来就发生了《三国演义》里“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桥段,这段描写并非杜撰,史料记载见于《三国志·先主传》: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论天下英雄来说,只有你刘备和我曹操,像袁

  • 袁曹之间:论董昭的早年履历及其政治立场变迁

    历史人物编辑:七秋往事标签:董昭

    董昭是魏朝元勋,被誉作“才策谋略,世之奇士”。定都许县,建封五等,魏公、魏王之号,概出于董昭之手。(董)昭建议:“宜修古建封五等。”……后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魏书 董昭传》然而按《昭传》线索,可知传主早年曾仕宦袁绍,且身登高位;因此其人改换门庭之始末,便颇具探讨价值。其实《昭传》

  • 曹操“挟天子”的幕后功臣——董昭!

    历史人物编辑:阅微文史堂标签:董昭

    诸葛亮在隆中对曾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历来提起曹操挟天子,都会认为是荀彧、程昱等人的建议,甚至最早毛玠也对给曹操谋划过“奉天子以令不臣”,而往往忽视一个人的功劳,那就是董昭!有句话叫做英雄所见略同,一些战略眼光超前的智能之士,总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天下大势。毛玠当年

  • 是不是董昭首先向曹操提议,将朝廷迁都至许县?

    历史人物编辑:嘟嘟说电影标签:董昭

    说“向曹操第一个建议将汉献帝迁徙至许都的人是董昭”,明显是没看《荀彧传》。《三国志·荀彧传》:建安元年(196年),太祖击破黄巾。汉献帝自河东还雒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雒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荀)彧劝太祖曰:“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 “汉室再乱于贾诩,终于董昭”,这两个人物对汉末历史有何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小倾文史轩标签:董昭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室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实际上它对地方的影响相当有限,但毕竟还是有政治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所以也成为各个军阀争抢的香饽饽,最后被曹操夺取在手中。东汉朝廷经历了很多的坎坷和磨难,其中有两个人物对它的影响极大,可以说是:以乱始,以篡终。一个人彻底打碎东汉朝廷复兴的希望,一个人帮助曹操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