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晔建议曹操攻打刘备,曹操立马拒绝,法正一句话就说出了真相

刘晔建议曹操攻打刘备,曹操立马拒绝,法正一句话就说出了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梓浩 访问量:973 更新时间:2023/12/8 16:14:03

曹操平定汉中以后,手下谋士刘晔就指出:主公当初以五千士兵起兵讨伐董卓,先后击败袁绍刘表等人,基本上统一了九州,威震天下,如今又夺取汉中,蜀人闻风丧胆,乘势南下蜀地,可以传檄而定。刘备也算是一代人杰,深有谋略,只不过是反应稍微慢了点,他刚刚夺取蜀地没多久,民众尚未归附。如今主公攻破汉中,蜀人惊恐不已,形势对刘备十分不利,主公你乘着形势对刘备不利去攻打蜀地,一定能够攻破蜀地。假如不迅速进军给刘备喘息的机会,刘备依仗手下有擅长治理国家的诸葛亮,擅长行军打仗的关羽、张飞,安抚好蜀地百姓,占拒守险要的地形,那时候就无法进犯了。如今不攻取蜀地,一定会留下后患。

刘晔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得知汉中被曹操夺取后,蜀地百姓的确惶恐不安,蜀汉的百姓一天就要惊恐的说曹军来袭几十次,刘备接连斩杀了许多宣扬说曹操要来进攻的人,都没能使得蜀民安宁。假如曹操听从刘烨的建议,或许真的可以一举平定蜀地。但是,曹操却发出了“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的感叹,拒绝了刘晔的建议。

曹操一生立志一统天下,在夺取汉中的两年以后还对孙权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因此,不乘胜进攻蜀地绝对不是因为什么人要知足,不能得陇望蜀之类的,他拒绝刘晔建议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其内部原因。法正就指出: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合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三国志

曹操当时遇到了什么内忧呢?

自古以来君权和相权的冲突不断,随着曹操相权的扩大,他对君权的威胁也就越大,当时天下已经到了:只知曹操,不知献帝的地步,曹操的行为,说好听点那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说不好听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名义上宣称匡扶汉室,可他擅自与孙权瓜分荆州,夺取益州,后来更是自称汉中王,也没经过汉献帝同意呀,当时的东汉朝廷名存实亡,汉献帝只不过是傀儡皇帝而已。

或许曹操迎接天子到许昌之时,曹操的确立志匡扶汉室,可是随着他的功绩越来越大,他得野心也不断膨胀,即使他无意做皇帝,但是他得手下肯定是希望他能够做皇帝的,因为汉献帝一旦得势,肯定会清洗曹操的手下,所以曹操即使无意当皇帝,此时也已经身不由己,他必须牢牢掌握权力,否则他的家人,他得手下都会受到牵连。

虽然到死都没有称帝,但是在曹操死后不久,其子曹丕就逼迫汉献帝禅让,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力。显然,这是曹操为曹丕铺平了道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陇西三郡民众纷纷背叛魏国响应诸葛亮;关羽北伐之时,身为朝廷命官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投降关羽,许都以南群雄纷纷响应。由此可见汉室“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名存实亡,但是依然有不少忠于汉室的臣民。

曹操集团和献帝集团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缓解的地步,法正在《汉中策》中提到的内忧,既是献帝集团与曹操集团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当初献帝曾经以衣带诏密谋诛杀曹操,但是事情泄露而失败。曹操的报复也很犀利,把相关人员及他们的亲朋好友全都诛杀,汉献帝最宠爱的董妃都不能幸免于难。在曹操大军出征在外时,献帝集团正在酝酿新的夺权计划,曹操必须及时回去主持大局,以阻止献帝集团的密谋。曹操如果要进攻刘备,显然战争一时半会无法结束,比起消灭刘备,牢牢掌握朝廷的控制权,才是更重要的。

参考文献:

《三国志》

标签: 刘晔

更多文章

  • 魏明帝曹睿信任的重臣刘晔,其小人面目是如何被识破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马娱乐标签:刘晔

    魏明帝曹睿心腹刘烨,如何识破他的奸相说:“君子大度,小人相对”(《论语.述而》),这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基本标准。然而,反派不仅有“远亲”的问题,处理不当还会危害他人,甚至危害社会。这需要人们高度重视。“小人不可惹,小人不可信,小人不可爱,小人不可用。”这是哪个智者说的?我不记得了,但这“四大咒语”是

  • 刘晔身为汉室宗亲却是曹魏三朝元老,一生算无遗策却不被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刘晔

    今天小编想来和大家聊聊刘晔,一个并不太出名的三国谋士,然而在我看来,他本该迸发出更夺目的光辉。有人说刘晔是“长命版的郭嘉”,其实我认为刘晔的才能完全不亚于郭嘉,只是一直不受重用而已。刘晔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这绝对是纯正的汉室宗亲,比刘备那个什么中山靖王之后靠谱多了。即使是刘表、刘焉这些

  • 刘备出兵伐吴时,刘晔建议曹丕趁机攻打孙权,这个计划可行吗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刘晔

    公元221年(蜀汉章武元年)七月,刘备以孙权夺取荆州,杀死关羽为由,出兵伐吴。孙权求和无果以后,于是一面调兵遣将迎击蜀军,一面命都尉赵咨出使魏国,向曹丕称臣纳贡,以避免两面作战。赵咨到了魏国以后,朝臣们纷纷向曹丕祝贺,认为曹丕刚刚称帝不久,孙权就主动称藩,是一件大好事。司徒王朗等人更是建议一面接受孙

  • 夷陵之战前,曹丕没有听从刘晔的建议夹攻孙权,真的是失误吗?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趣事标签:刘晔

    曹丕在朝议上听从王朗的建议(伺机而动),而拒绝刘晔的建议(趁机伐吴),这肯定是战略失误。这一点,从史书上曹丕的行为上应该很容易看出来:如果刘晔的建议不可行,为何曹丕会在九月份宣布三路伐吴?——曹丕在最好的时机不出兵,偏偏等孙权的危机过去了,再向孙权发难,显然是错失良机后的补救行为。王朗的建议是“先坐

  • 《三国演义》中的刘晔,是曹操心目中不可或缺的智囊心腹

    历史人物编辑:安尘读史标签:刘晔

    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撰文:明月清风编辑:吃硬盘吧插画:发达蚊#01.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以皇叔自居,并且到处招摇,实则十分可疑。而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倒是记载了一位正宗的刘皇叔。可是这位根正苗红的皇叔,却十分低调,不仅从不炫耀,而且还唯恐他人知晓。本来可完全凭“脸”吃饭,却硬是凭着自己的真

  • 如果曹操听从刘晔的两次建议,他将加速统一的速度,更能改变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刘晔

    原来,如果曹操听从刘烨的两条建议,他将加快统一的速度,更能改变历史。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军事家陵王刘晏的后裔。刘烨年轻时名声在外,据说有天下之才。他是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刘烨在几个朝代任职,是曹魏三个朝代的元老。很多人在读三国时期的史书的时候,都会想起曹操等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是也埋葬了很多有才华的人

  • 郭嘉、程昱、刘晔、贾诩,看曹操的谋士们如何评价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韩振华标签:刘晔

    公元198年,刘备被吕布击溃,妻儿都被吕布抓了,刘备不得已前往许都投靠曹操。后来就发生了《三国演义》里“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桥段,这段描写并非杜撰,史料记载见于《三国志·先主传》: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论天下英雄来说,只有你刘备和我曹操,像袁

  • 袁曹之间:论董昭的早年履历及其政治立场变迁

    历史人物编辑:七秋往事标签:董昭

    董昭是魏朝元勋,被誉作“才策谋略,世之奇士”。定都许县,建封五等,魏公、魏王之号,概出于董昭之手。(董)昭建议:“宜修古建封五等。”……后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魏书 董昭传》然而按《昭传》线索,可知传主早年曾仕宦袁绍,且身登高位;因此其人改换门庭之始末,便颇具探讨价值。其实《昭传》

  • 曹操“挟天子”的幕后功臣——董昭!

    历史人物编辑:阅微文史堂标签:董昭

    诸葛亮在隆中对曾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历来提起曹操挟天子,都会认为是荀彧、程昱等人的建议,甚至最早毛玠也对给曹操谋划过“奉天子以令不臣”,而往往忽视一个人的功劳,那就是董昭!有句话叫做英雄所见略同,一些战略眼光超前的智能之士,总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天下大势。毛玠当年

  • 是不是董昭首先向曹操提议,将朝廷迁都至许县?

    历史人物编辑:嘟嘟说电影标签:董昭

    说“向曹操第一个建议将汉献帝迁徙至许都的人是董昭”,明显是没看《荀彧传》。《三国志·荀彧传》:建安元年(196年),太祖击破黄巾。汉献帝自河东还雒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雒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荀)彧劝太祖曰:“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