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袁曹之间:论董昭的早年履历及其政治立场变迁

袁曹之间:论董昭的早年履历及其政治立场变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七秋往事 访问量:3974 更新时间:2023/12/17 20:40:24

董昭是魏朝元勋,被誉作“才策谋略,世之奇士”。定都许县,建封五等,魏公、魏王之号,概出于董昭之手。

(董)昭建议:“宜修古建封五等。”……后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魏书 董昭传》

然而按《昭传》线索,可知传主早年曾仕宦袁绍,且身登高位;因此其人改换门庭之始末,便颇具探讨价值。

其实《昭传》之中曲笔甚多,且时间跨度颇大。比较典型的案例便是它对董昭“去袁归曹”的细节语焉不详。

虽然《昭传》讳称传主脱离袁绍,乃是因为“受谗致罪”,但从董昭兄弟彼时的交往对象(张邈)推断,此言又似有隐喻。张邈既是兖州之乱的祸首,那么董昭改换门庭,当与此相关。

(张)邈与(袁)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董)昭。--《魏书 董昭传》

另外从董昭归曹(196)之后的职官待遇来看,他长期被归入汉臣之列;真正进入司空幕府,已经晚在建安十二年(207)。可知董昭在曹操集团中长期不受信任,属于被待以客卿之礼的外来人士。

有鉴于此,董昭在建安中后期不顾廉耻,屡次向曹操进献篡汉之计,乃至被时论视作“佞人”,或许亦是自保图存之策。

(苏则)曰:“苏则之膝,非佞人(董昭)之枕也。”--《魏书 董昭传》

本文想就现存史料,探讨董昭的早年履历及其“去袁归曹”的始末问题及后续影响。

本文共 8000 字,阅读需 16 分钟

董昭的家世背景及其在袁绍幕府的显赫地位

按《昭传》,传主兖州籍贯,举孝廉出身,历仕诸县;群雄割据后,遂为袁绍参军。

东汉士人出仕,一般先为郡县吏,再举孝廉、茂才,之后出为县令、县长,这种仕宦路径被称作“正途”。可知董昭家族在兖州地方当属大姓豪右。

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也。举孝廉,除癭陶长、柏人令。--《魏书 董昭传》

按《后汉书 贾琮传》,黄巾之乱后,河北“郡县重敛,因缘生奸”,因此朝廷“更选清能吏”,以贾琮为冀州刺史。冀州地方的赃官恶吏闻风弃官,“惟癭陶长济阴董昭、观津长梁国黄就当官待琮,于是州界翕然”。

注:癭陶县属巨鹿郡,隶属冀州刺史管辖。

黄巾新破,兵凶之后,郡县重敛,因缘生奸……更选清能吏,乃以(贾)琮为冀州刺史……百城闻风,自然竦震。其诸臧(赃)过者,望风解印绶去,惟癭陶长济阴董昭、观津长梁国黄就,当官待(贾)琮,于是(冀)州界翕然。--《后汉书 贾琮传》

贾琮整治冀州吏治,奸宄逃窜,董昭却可以“当官待琮”,明显是有恃无恐。这恐怕并非董昭居官时两袖清风,毫无把柄,而是另有原因。

览查相关史料,可知贾琮是“东郡聊城人,举孝廉,再迁为京(县)令”,与董昭“济阴定陶人,举孝廉,除癭陶长、柏人令”的仕宦履历几乎毫无二致。更重要的是,东郡、济阴皆属兖州,可知贾、董二人不仅同在冀州为官,且同为兖州出身,自然需要相互提携庇护。

贾琮字孟坚,东郡聊城人也。举孝廉,再迁为京令,有政理迹。--《后汉书 贾琮传》

当然,董昭的有恃无恐亦侧面反映出其家世地位,唯有显赫的豪右之门,才会由此底气。有鉴于此,袁绍入主冀州之后,旋召董昭入府,使之参与军政。

(董昭)举孝廉,除癭陶长、柏人令,袁绍以为参军事。--《魏书 董昭传》

袁绍以董昭为参军

董昭在袁绍集团中的事迹记载相对有限,但有限的记载,亦反映出他在袁氏集团中具备极高的政治地位。

(1)镇抚巨鹿

初平二年(191),袁绍“逆(击)公孙瓒于界桥”,而巨鹿太守李邵及“郡冠盖”(即地方大姓)“以瓒兵强,皆欲属瓒”。董昭临危受命,入主巨鹿,周旋往来,诛杀不从,“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

绍逆公孙瓒于界桥,钜鹿太守李邵及郡冠盖,以(公孙)瓒兵强,皆欲属瓒。绍闻之,使(董)昭领钜鹿……昭案檄告令,皆即斩之。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事讫白绍,绍称善。--《魏书 董昭传》

公孙瓒大破黄巾,还屯槃河,威震河北,冀州诸城无不望风响应。--《后汉书 袁绍传》

需要注意,按《司马朗传》,李邵不仅是钜鹿太守,还曾做过一任冀州刺史。依时间线索,李邵主政冀州,当在贾琮之后,袁绍之前。

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县)。--《魏书 司马朗传》

董昭仕宦冀州,官不过癭陶县长(属巨鹿郡),凭此身份便能镇抚一郡,乃至前任州刺史、郡太守“皆惶恐”,充分反映出此人的凌厉手腕与卓越才干。

有赖于此,董昭在袁绍幕府迅速崭露头角,很快再受重用。

(2)镇抚魏郡

初平四年(193),魏郡兵勾结黑山贼杀害魏郡太守栗成(《英雄记》作栗成、《董昭传》作栗攀),“郡界大乱,贼以万数”。董昭再度临危受命,出镇魏郡,“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按其卒年推断,董昭领魏郡时,尚不满四十。

魏郡太守栗攀为兵所害,(袁)绍以(董)昭领魏郡太守。时郡界大乱,贼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魏书 董昭传》

魏郡兵反,与黑山贼于毒共覆邺城,遂杀太守栗成。--《英雄记》

魏郡太守地位不凡,因为袁绍的治所邺县便隶属魏郡。类比而论,其地位便近似西汉之京兆尹、东汉之河南尹。可知董昭彼时在袁绍集团中地位奇高。正缘于此,董昭日后弃袁归曹,便显得尤为反常,有必要着重分析。

董昭“弃袁归曹”始末探讨

《昭传》云:“昭弟(董)访,在张邈军中。邈与(袁)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董)昭。”以事件背景而论,此言当有隐喻。

张邈与袁绍、曹操有旧交,在洛阳时同为“奔走之友”,后又为酸枣联盟之盟友;因此董访在张邈军中,本不足怪。袁绍又为何会因此“致罪于董昭”?

(袁绍)又好游侠,与张孟卓(张邈)、何伯求(何颙)、吴子卿、许子远(许攸)、伍德瑜(伍琼)等皆为奔走之友。--《英雄记》

很明显,《昭传》所言实际是在隐喻兴平元年(194)的吕布、张邈之乱。唯有张邈祸乱兖州,与袁绍集团决裂,袁绍才会迁怒董昭兄弟。

按《吕布传》,张邈曾与曹操为死生之交,而袁绍后与邈有隙,屡使曹操杀邈。张邈“畏太祖终为(袁)绍击己,心不自安”,最终在兴平元年(194)勾结吕布、陈宫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叛乱。

(袁)绍使太祖杀(张)邈,太祖不听……邈畏太祖终为绍击己也,心不自安。--《魏书 吕布传-附张邈传》

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魏书 程昱传》

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

彼时“袁、曹为一家”,自然要相互扶持。《程昱传》曾隐晦指出曹操向袁绍借兵平叛;《徐晃传》亦记载袁绍遣朱灵为曹操援军;陈琳《檄文》亦记载袁绍协助曹操镇抚兖州之事。可见袁、曹在对付张邈的问题上,乃是站在同一战线。

(董)昭说(张)杨曰:“袁、曹虽为一家……”--《魏书 董昭传》

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朱)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袁)绍所遣诸将各罢归……(朱灵)遂留不去。--《魏书 徐晃传》

幕府(指袁绍)唯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指张邈、陈宫)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赴征,金鼓响震,(吕)布众破沮,拯其(曹操)死亡之患,复其方伯(兖州牧)之任。--《为袁绍檄豫州》

了解到上述背景,再回顾“昭弟(董)访,在张邈军中”,便能够品味到其中的深意。此言说的实际是董访参与了张邈集团的叛乱,其兄董昭因此遭到袁绍迁怒,被迫弃官出走。

董昭兄弟勾结张邈集团,原因不详;从时代背景推测,或许存在乡党因素。叛军首领张邈是东平寿张人、陈宫是东郡东武阳人,他们与董昭兄弟一样,皆是兖州出身。

张邈字孟卓,东平寿张人也。--《魏书 吕布传》

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典略》

彼时曹操擅作威福,诛杀兖州名士边让,大失人心,“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董访率先依附张邈叛军,董昭之后受到袁绍迁怒,遂被迫流亡。

太祖在兖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太祖杀让,族其家。--李善注引《魏志》

《昭传》记载,传主出走之后“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这是很明显的曲笔。因为按《魏略》,彼时的关中诸将已经封锁关隘,直至建安五年(200)才“关中始开”,因此董昭彼时(194-195)孤身西行,根本不可能见得到汉献帝。

(袁)绍受谗,将致罪于(董)昭。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魏书 董昭传》

建安五年,关中始开,(鲍)出来北归,而其母不能步行,兄弟欲共舆之。--《魏略》

至于所谓的“为张杨所留”更是明显的回护之词。因为张杨“素与吕布善”,乃是兖州乱党的潜在同盟。二人同出并州(张杨云中人,吕布五原人),相互依托。张杨在曹操讨伐下邳时(198-199)又“出兵东市,遥为之(吕布)势”,亲密关系可见一斑。因此吕布祸乱兖州,张杨必有牵涉。

(张)杨素与吕布善。太祖之围布,杨欲救之,不能。乃出兵东市,遥为之势。--《魏书 张杨传》

(张)杨于是外许(郭)汜、(李)傕,内实保护(吕)布。--《英雄记》

另按《武帝纪》,曹操所举(兖州)孝廉魏种,在张邈之乱中一度弃曹而去,改投叛军;而曹操再度虏获魏种,竟是在“射犬”之中。

初,(曹)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魏)种。--《魏书 武帝纪》

曹操下射犬,生擒魏种

按《续汉书》,野王县有“射犬聚”,而河内野王,恰恰是张杨的治所。可知参与叛乱的兖州士人,在叛乱失败后大量流亡河内,托庇于张杨。董昭应亦在其中。

野王(县)有太行山,有射犬聚,有邘城。--《续汉书 郡国志》

了解到上述背景,便会发现所谓的“(董)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根本是无稽之谈,此言说的实际是兴平二年(195)张邈兵败被杀,吕布东奔徐州,董昭、董访走投无路,被迫流亡河内,依附吕布旧交张杨,借以苟全性命。

太祖复攻,拔定陶,分兵平诸县。(吕)布东奔刘备……秋八月,围雍丘……十二月,雍丘溃,(张)超自杀。夷(张)邈三族。--《魏书 武帝纪》

从董氏兄弟在曹营的待遇来看,董访明显更受曹氏父子的压制与猜忌。此人虽为董昭之弟,名位却始终不显,亦未详官居何职。直至魏黄初二年(221),曹丕才“分邑百户,赐昭弟(董)访爵关内侯”,可见终魏武之世,董访都未能获得食邑与封爵。

(黄初)二年,分邑百户,赐昭弟(董)访爵关内侯,徙(董)昭为侍中。--《魏书 董昭传》

这种刻薄待遇,明显是曹操追恨前事,即怨恨昔日(194)董访率先参与吕布、张邈之乱。至于董昭,属于受到宗族连累,情有可原;且董昭投曹之后屡建奇功,因此受到的惩戒也相对较轻,《魏书》对其敏感历史亦多有回护。

董昭在曹营的“客卿地位”与微妙处境

董昭客居野王时,通过敏锐的政治嗅觉,察觉到“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因此虽然彼时袁、曹合兵镇压张邈,但双方决裂亦是迟早之事,董昭遂借此运作,频频向曹操示好,最终达成和解。

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魏书 董昭传》

董昭最早的政治运作,是劝说张杨放行曹操的使者,使赴长安朝贡,因此得到曹操的好感。《钟繇传》亦涉此事,只是专美传主而不涉董昭,有所偏废。

(张)杨于是通太祖上事,表荐太祖。(董)昭为太祖作书与长安诸将李傕郭汜等,各随轻重致殷勤。杨亦遣使诣太祖。--《魏书 董昭传》

(李)傕、(郭)汜等用(钟)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魏书 钟繇传》

兴平二年(195)献帝东奔,于建安元年(196)抵达洛阳。董昭此时又代表曹操与护驾诸将(杨奉、韩暹、董承、张杨)斡旋往来,最终为曹操谋取了镇东将军、费亭侯的官爵,进一步化解双方宿怨。

(董昭)作太祖书与(杨)奉……奉得书喜悦……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董)昭迁符节令。--《魏书 董昭传》

从董昭“作太祖书”的记载,亦可看出彼时他虽在名义上归属张杨,实际已与曹操暗通款曲,因此才能串谋一气,共相首尾。

有鉴于此,曹操领兵上洛之后(196),“引昭并坐”,给予对方崇高的政治待遇;而董昭也不负所望,向曹操进献了“迁都许县”之策(曹操旧治济阴鄄城,见《夏侯惇传》),借此独霸天子,遂开汉魏嬗代之路。

太祖朝天子于洛阳,引(董)昭并坐。--《魏书 董昭传》

(董)昭曰:“将军(指曹操)兴义兵,以诛暴乱……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县)耳。”--《魏书 董昭传》

曹操朝天子于洛阳,引董昭并坐

需要特别注意,董昭投曹之后,虽然政治地位崇高,但长期充任汉官,并未进入曹操幕府。这反映出彼时的董昭并不受到曹操信赖。

这里需要简单说明一下曹魏集团的政治结构。建安年间(196-220),曹操集团中实际存在两套班子,一套是汉廷官僚,另一套是曹氏幕府属员。

曹操的心腹在汉官身份之外,一般都“兼领司空府、丞相府事”,这些曹氏府属便是魏公国、魏王国中公卿、尚书的前身(如王修、毛玠等人)。至于立场摇摆或心向汉室者,则纯粹授予汉廷职务,不在曹操的军府中供职(如孔融、杨彪等人)。

(曹操)乃礼辟(王修)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魏书 王修传》

太祖为司空丞相,(毛)玠尝为东曹掾……魏国初建,为尚书仆射,复典选举。。--《魏书 毛玠传》

举例而论,曹操称王后,夏侯惇认为“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在夏侯惇看来,担任“汉官”乃是对曹操的“不臣”行为,可见幕府属员与汉廷臣僚,虽然在名义上可以兼任,但实际乃是对立的两套系统。

时诸将皆受魏官号,(夏侯)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王沈《魏书》

而董昭的官职安排则特别值得注意。他在建安元年(196)投曹,但直至建安十二年(207)才正式进入司空幕府,中间竟有十余年的“考察期”。

袁尚依乌丸蹋顿,太祖将征之(事在建安十二年)。患军粮难致,凿平虏、泉州二渠入海通运,昭所建也。太祖表封(董昭)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此为幕府属员)。--《魏书 董昭传》

在此期间(196-207),曹操不吝高官重爵,先后授予董昭“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魏郡太守”、“谏议大夫”等职务,待遇可谓不薄,不过这也意味着曹操始终待董昭以客卿之礼,并未以臣僚视之。

(建安)三年,昭迁河南尹……以昭为冀州牧……徙昭为徐州牧。袁绍遣将颜良攻东郡,又徙昭为魏郡太守……邺既定,以昭为谏议大夫。--《魏书 董昭传》

另外需要注意,在董昭的诸多头衔中,除了“顾问应对”的谏议大夫,其先后担任的牧、守职务,多为遥领,并无实权。从某种意义上看,董昭在曹操集团的前十年,待遇近似于刘备(左将军、宜城亭侯)、贾诩(执金吾、冀州牧),即新归顺的流亡诸侯或海内名士,虽然位尊爵厚,但并非曹操眼中的“自己人”。

(曹操)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蜀书 先主传》

太祖见之,喜,执(贾)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魏书 贾诩传》

按董昭彼时的政治任务来看,他不仅不受信任,还经常被赋予危险使命,其背后不乏曹操的试探之意。

比如建安四年(199)曹操征河内,张杨部将薛洪、缪尚坚守不降,曹操竟派遣董昭“单身入城”,进行游说。按董昭曾为张杨僚属,可知其存在与守将共同叛乱的可能;而作为改投曹操的昔日同僚,董昭又存在遭到薛洪、缪尚杀害的隐患。

时张杨为其将杨丑所杀,杨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城守待(袁)绍救。太祖令(董)昭单身入城,告喻洪、尚等。--《魏书 董昭传》

曹操令董昭单身入城,告喻薛洪、缪尚

总而言之,曹操对董昭的态度,与他对一般降将并无不同,基本都存在试探、惩戒的政治考量;通俗而言,即借人头以表忠心。董昭待遇如此,张辽、庞德待遇亦如此。

(孙)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辽)、李(典)将军出战;乐(进)将军守,护军(薛悌)勿得与战。”--《魏书 张辽传》

樊下诸将以(庞)德兄在汉中,颇疑之。德常曰:“我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身自击(关)羽。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魏书 庞德传》

董昭对曹操的劝进辞令及背后的政治考量

如前所述,董昭通过长期的示忠之举,暂时洗脱了兖州乱党的敏感身份;遂再接再厉,向曹操进献篡汉之计,以为自保之术。

董昭的劝进之辞用典精洽,富含政治隐喻。他一方面将自己的进谏比作“耿弇床下之言”,另一方面将曹操的处境比作“朱英无妄之论”,可谓文采斐然,直击要害。

(董)昭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明公忠节颖露,天威在颜,耿弇床下之言,朱英无妄之论,不得过耳。”--《魏书 董昭传》

(1)耿弇床下之言

按《后汉书 耿弇传》,传主曾向刘秀劝进,称“更始(指更始皇帝刘玄)失政,君臣淫乱”,因此“天下可传檄而定”。可知董昭乃是借更始帝类比刘协,借光武帝类比曹操,一方面攻讦汉廷失道,另一方面称赞曹操盛德,并借此劝说曹操应趁势而起,改朝换代。

光武居邯郸宫,昼卧温明殿。(耿)弇入造床下请间,因说曰:“今更始失政,君臣淫乱……以义征伐,发号响应,天下可传檄而定。”--《后汉书 耿弇传》

(2)朱英无妄之论

按《史记 春申君传》,朱英曾向春申君进言:“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

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史记 春申君传》

注:春申君居处贵势,而思防不足以自卫。楚王薨后,春申君旋死于小人之手。

按此,董昭将刘协拟作“毋望之主”,将东汉末年拟作“毋望之世”,至于专擅权柄的曹操,则有“毋望之祸”。可知董昭乃是借古喻今,劝说曹操废汉自立,否则一旦身死,便有后嗣颠蹙之患。

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福?”(朱英)曰:“君相楚二十馀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董昭借此典故,隐喻曹操地位)。”--《史记 春申君传》

结合《昭传》,可知董昭引经据典,乃是试图论证“(曹操)处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重虑”的必要性,以及“(商)太甲、(周)成王未必可遭(指汉献帝可能清算曹氏)”的现实隐患。

(曹操)德美过于伊(尹)、周(公),此至德之所极也。然太甲、成王未必可遭……处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重虑也。--《魏书 董昭传》

董昭劝进,曹操遂受魏公、魏王之号

概而论之,董昭对曹魏代汉的态度可谓积极,进言可谓犀利,堪称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因此多遭时论所非。同时代中,心向汉室的魏臣苏则,便视董昭为“佞人”,甚为厌弃。

(苏则)与董昭同寮。昭尝枕则膝卧,则推下之,曰:“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魏书 苏则传》

(苏)则在金城,闻汉帝禅位,以为崩也,乃发丧。--《魏略》

有鉴于此,后世学者对董昭其人,亦多以“佞幸”视之。比如清代学者何焯认为董昭“首为谄邪,以媚于操”;卢弼则语气更重,称“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实乃“承祚诛心之笔”。轻蔑之意跃然纸上。

(董)昭自顾才谋非荀(彧)、郭(嘉)之俦,遂首为谄邪,以媚于(曹)操。--《义门读书记》

此为承祚(陈寿字承祚)诛心之笔。--《三国志集解》

其实回顾董昭的一生,可以发现他卑躬屈膝,谄媚曹操,乃至不顾士人尊严,鼓吹篡汉之说,其实并非纯粹的邪佞,反而更类似自保之计。

作为昔日兖州之乱的叛党余孽,董昭兄弟在曹营之中天生具备原罪。他耗费了十数年,屡建殊勋,九死一生,终于进入曹氏幕府,这便注定他与汉臣身份的彻底决裂,也只能在此道路上愈走愈远,直至人生尽头。

小结

董昭代汉之论,为虎作伥;虽有苦衷,亦失德望。

若将时间回溯,可以发现董昭昔日曾致信魏郡太守袁春卿,书云:“若能翻然易节,奉帝养父,委身曹公,忠孝不坠,荣名彰矣。”此信虽系针对袁氏,但也未尝不是董昭的心迹自白。

袁绍同族(袁)春卿为魏郡太守,在城中,其父(袁)元长在扬州,太祖遣人迎之。(董)昭书与春卿曰:“……若能翻然易节,奉帝养父,委身曹公,忠孝不坠,荣名彰矣。宜深留计,早决良图。”--《魏书 董昭传》

作为参与过兖州之乱的袁绍故吏,董昭能够从“性忌”的曹操手下平安生还,还在明帝之世一度位登三司,其传奇程度堪称罕见,可与贾诩比肩。

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魏书 崔琰传》

太和四年,(董昭)行司徒事,六年,拜真。--《魏书 董昭传》

大争之世,身名固难两全。作为一名浮沉于战乱之际,摇摆于袁曹之间的策士,董昭的人生虽难堪完美,但也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最优解。陈寿赞之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可谓公允。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标签: 董昭

更多文章

  • 曹操“挟天子”的幕后功臣——董昭!

    历史人物编辑:阅微文史堂标签:董昭

    诸葛亮在隆中对曾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历来提起曹操挟天子,都会认为是荀彧、程昱等人的建议,甚至最早毛玠也对给曹操谋划过“奉天子以令不臣”,而往往忽视一个人的功劳,那就是董昭!有句话叫做英雄所见略同,一些战略眼光超前的智能之士,总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天下大势。毛玠当年

  • 是不是董昭首先向曹操提议,将朝廷迁都至许县?

    历史人物编辑:嘟嘟说电影标签:董昭

    说“向曹操第一个建议将汉献帝迁徙至许都的人是董昭”,明显是没看《荀彧传》。《三国志·荀彧传》:建安元年(196年),太祖击破黄巾。汉献帝自河东还雒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雒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荀)彧劝太祖曰:“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 “汉室再乱于贾诩,终于董昭”,这两个人物对汉末历史有何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小倾文史轩标签:董昭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室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实际上它对地方的影响相当有限,但毕竟还是有政治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所以也成为各个军阀争抢的香饽饽,最后被曹操夺取在手中。东汉朝廷经历了很多的坎坷和磨难,其中有两个人物对它的影响极大,可以说是:以乱始,以篡终。一个人彻底打碎东汉朝廷复兴的希望,一个人帮助曹操接触

  • 病关索杨雄到底病在哪儿?潘巧云那么漂亮他为啥总不回家?

    历史人物编辑:猫史天下标签:关索

    病关索杨雄只不过是蓟州押狱兼行刑刽子手,官不大,管的人也不多,为什么一个月有二十多天呆在单位不回家呢,难道真是工作狂吗?细说原因,问题还是出在他那漂亮老婆潘巧云身上。潘巧云长得是如花似玉,在蓟州也可算是数一数二的美女的。潘巧云第一次婚姻是嫁给王押司。这个王押司人物如何,书中没有仔细介绍。不过,这个王

  • 三国民间故事:关羽之子关索千里认父

    历史人物编辑:小徐视角标签:关索

    张飞指着一个小将说是关羽之子。众将大惊失色,齐刷刷望向关羽。关羽又羞又恼,矢口否认:胡说八道!关某只有关平一子而已!张飞却一本正经地说:“哥哥,小弟可没胡说!这小子真是你儿子,名唤‘关索’!哥哥可还记得18年前的事情?”关羽一脸痛苦,回想起18年前,他与刘备、张飞义结金兰,立誓匡扶汉室。当时,刘备只

  • 病关索杨雄、病尉迟孙立、病大虫薛永,“病”字究竟何意?

    历史人物编辑:子沫的生活标签:关索

    《浅说水浒》第520期(文/焦目)在水浒中,几乎人人都有绰号。宋徽宗号称道君皇帝,李师师也叫花魁娘子,武大郎绰号三寸丁谷树皮,连打猎的李吉,也有个“摽兔”的绰号。书中提到过许多泼皮,也都有绰号,诸如汴梁城里的没毛大虫牛二,大相国寺的过街老鼠张三、青草蛇李四,扬子江上有截江鬼张旺,油里鳅孙五等。至于宋

  • 景致记录:历史上,到过贵州关岭的名人,有诸葛亮、关索、徐霞客

    历史人物编辑:景致记录标签:关索

    前一篇旅游文写道,在贵州关岭,徐霞客侧身向下俯瞰滴水滩瀑布,不免神魄惊然。贵州关岭,除了瀑布,是否还有别的风景呢?(公元1638年)四月二十三,挑夫告诉徐霞客:“前面有个望水亭,可以休息。”望水亭在对面山崖上,徐霞客一行人从滴水滩瀑布侧边,往西南下方走,再越过峡底,往南上山,共走了一里多路,登上西面

  • 关羽的儿子关索,为什么会突然消失,平行宇宙的三国了解一下。

    历史人物编辑:谈地理话历史标签:关索

    多年前新版三国演义上映的时候,居然有些小孩子说,太好了,终于有人把日本如此经典的游戏,改编成电视剧了。说这话的人简直让人啼笑皆非,三国的故事本就是中国的,怎么变成日本的游戏了呢,除了说明这个人历史知识严重欠缺之外,说明日本人对三国的那段历史可真的是非常痴迷。三国的时期,是中国历史最出名的一段时间,几

  • 《五虎定三国》征辽东曹操殒命 入金殿华歆弑君

    历史人物编辑:圆圆聊体育标签:华歆

    且说辽东公孙渊,雄长一方,己历三世。因魏国西征东讨,疲于应命,而北方空虚,遂有兼并幽冀,问鼎中原之志。联合乌桓、鲜卑,起兵七万,以大将卑衍为先锋。乌桓忙牙长、鲜卑轲比能亦各引兵三万助战。幽州刺史毌丘俭出城拒敌,战于界桥,鲜卑轲比能使一柄长锤,骁悍无敌,往来冲突,众将无人敢撄其锋,毌丘俭撤回蓟城坚守,

  • 华歆是刘备的师叔,品德高尚清正廉洁,却被黑得挺惨!

    历史人物编辑:星羽文史录标签:华歆

    《世说新语》中华歆因贪财,羡慕权贵,被管宁割席断交;因带兵入宫收系伏后,被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描写成为一个趋炎附势,助纣为虐的小人。其实历史上的华歆品德高尚,清正廉洁,没那么不堪。《世说新语》——华歆贪财,羡慕权贵华歆的黑材料首次出现其实是在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里面,我们中学时代都学过“管宁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