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0年6月2日,曹魏少帝曹髦玉碎九重,而司马昭当街刺杀皇帝留下千古骂名。
——是时,司马昭三辞、三受之礼尚未彻底完成,然而禅让之路却就此断绝,司马集团迎来了空前之危机。
众所周知,大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究其根本离不开“三辞三让”,如若不然,将会为天下耻笑,将失去天下之人心和正统......
一、司马集团的危机与钟会的临危受命
然而当时的情况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变成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大臣篡位之路还行得通吗?
很明显,传统的道路已经断绝,迫不得已,司马昭只能走一条更原始的道路:以力证道,他将要发动灭国战争来证明自己的强大,来证明只有自己才能成为新的皇帝。
就在这一背景下,满朝文武都开始了非暴力不合作,坚决反对司马昭灭蜀汉,就连后来的灭蜀名将邓艾也坚决反对,认为此战乃“亡国之战”!
眼看司马家族危机爆发,这时一后起之秀挺身而出,他力主讨伐蜀汉政权,并且陈述此战必胜。这个“后生”也立刻得到司马昭重用,司马家族的荣耀也被全数托付于此人之身......
——而这个人,就是引发无数后人讨论的钟会。
公元262年,钟会受封为镇西将军,假节钺,都督关中军事。
次年,也就是公元263年,魏国国举国之力攻打蜀汉,分别由邓艾、诸葛绪以及钟会统帅,其中立主作战的钟会成为了主将。
结合后来的历史可知:邓艾偷袭阴平成功,钟会成功灭亡蜀汉,邓艾成就无上之功的同时,钟会也获得空前荣誉。
然而,司马家族的危机却并没有解除,反而酿成一场恐怖的“钟会之乱”,以至于出现姜维“一计害三贤”的悲剧。
——这是个人认为三国时期最后的一段高潮历史,但也是为最扑朔迷离的事件。
所以后人对此议论纷纷,提出无限遐想,其中有关于钟会变质的缘由,也有钟会成功以后的猜想,本文就依据史实来还原和猜想当年的真相。
二、钟会的家世
钟会,作为三国后期最后的亮点,此人来历颇为不凡。
首先是他的父亲钟繇,其被称之为一代伟人,是曹魏集团异军突起的煊赫人物。
根据《三国志》记载:“ 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 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
——简单来说,曹操在出征以前,将关中之事全权托付给他,被曹操视之为“萧何”,其地位尤其之重。
在曹丕为太子之时,赐繇五熟,为之铭曰,于赫有魏,作汉藩辅。厥相惟钟,实干心管。靖恭夙夜,匪遑安处。百寮师师,楷兹度矩。
由此可见,曹操父子皆对其高度倚重,甚至钟繇“有膝疾,拜起不便。时华歆亦以高年疾病,朝见皆使载舆车,虎贵升上殿就坐。”其尊容之宠,为曹魏一朝所罕见。
所以史书称其为:“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按理来说,作为朝廷的三公,而且是后世难以再出现的尊宠三公,此人的妻子应当是一位大家闺秀。但离谱的是,钟繇却在晚年喜欢上了一个小妾,也就是钟会的母亲张氏。
史书记载:此人乃一奇女子,嫁入家门时,时常为正妇所欺负,但常能舌战群儒而不落败。在怀钟会期间,曾被大妇下毒,结果居然能够昏迷过后母子平安,端得十分厉害。
而后,钟繇得知此事,赶走了自己的妻子,想要将张氏扶正,期间引起太后的不满,太后强行干预钟家的家事,没想到此举刺激到钟老爷子,钟繇以喝毒药自杀逼迫,最终迫使太后屈服。
——这就是钟会的开局,一个牛气冲天的父亲,一个强到变态的母亲。有这样的出身,他的人生自然也不会平凡......
三、钟会的成长之路
因为其父亲乃三国有名的书法大家,因此他从小就掌握数门技艺,而且博学多才,精通名理。其书法造诣闻名全国,其文化造诣更是与竹林七贤等人相较。
有名声大噪,外加家族扶持,被推举为“秘书郎”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
而又因为其人文采过硬,而且足智多谋,很快被司马懿所看中,留下了对他的至高评价:此真王佐才也!
作为人老成精的司马懿,他的眼光极其毒辣,由此可见钟会之才能。
事实上,钟会没有辜负司马懿的期待,他先是被提拔为尚书郎,之后又“持节分适四方,观风俗,劳士民,察冤枉失职者”被赐爵为关内侯。
随后司马懿去世,贯丘俭叛乱,举兵反抗司马师,钟会在此次大乱中参与镇压有功得到升迁,被提拔为东武亭侯,迁黄门侍郎。
诸葛诞之乱时,钟会再一次参与平乱,被提拔为司隶校尉。
在这次大战中,史料有记载其表现:“(钟)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
例如当时他特意献过一条计策,即:“留南门大路,容贼自走;走而击之,可获全胜也。”此计得到司马昭高度赞赏,随后也果真大获全胜,而且还成功瓦解了诸葛诞与吴国的关系。
总之,钟会的才能在实战中得到逐步体现,开始有向他偶像诸葛亮靠拢的趋势。
——当然,此时的钟会还只是司马昭口中的“吾之子房”。显然,他还想要更多机会,于是就有了挽救司马家危机的灭蜀之战。
正如前文所说,满朝文武皆反对出战,只有钟会挺身而出,所以他无可非议的成为灭蜀之战的主帅,成为了那一惊天变故的“最佳主角”。
四、钟会灭蜀之战后的绝佳机会
那么问题来了,钟会表现究竟如何?根据史料记载来看:表现尚佳,但却被邓艾严重抢戏。
钟会手握主力10余万,得益于姜维的开关延敌的政策,他轻松拿下了汉中地区,为司马昭更进一步获得保底声望。
但此时的钟会已经很难再推进了——为蜀道所阻。
只是没想到,邓艾拼命的带着麾下的3万人去冒险,结果出乎意料打出一个奇迹,刘禅也莫名其妙选择投降了,灭蜀之功居然就这样稀里糊涂到手了......
也就是说,钟会虽然获得空前之功,却未能展现所有才能。但有意思的是,此时的钟会却似乎获得了天时、地利、人和......
第一,以姜维为代表的蜀汉精锐,聚集在他的旗帜下。
第二,灭蜀之功,让他获得三公之司徒位,而他最大的对手邓艾因为狂妄自大,开始绑架领导,已经在政治上趋于死地而不知。
第三,也最为重要的,出征之军队,尽数集于他之手,兵力20万人。有蜀国之地,有蜀国之将,没受到任何折损,有20万军队,他又自诩大才。
综上所述,这简直是有一个天大的馅饼掉在钟会的眼前。
根据《三国演义》的说法,钟会本人就颇具野性,再加上姜维用计,于是就促成钟会叛乱。
当然,正如我们所熟知,一计害三贤,钟会之乱仓促收尾,三大贤才尽数而死。那么问题来了,假设钟会叛乱成功了呢?他又是否能够成为刘备呢?
五、能不能取而代之成蜀国之主?
首先给出答案,他必定会失败,就算他取代了刘禅,三国的历史根本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史书记载,钟会出兵之前,早有人预测他的叛乱。司马昭的幕僚邵梯提醒:“今主公遣钟会领十万兵伐蜀,愚料会志大心高,不可使独掌大权。”
然而司马昭却表示:“蜀既破,蜀人心胆已裂,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会即有异志,蜀人安能助之乎?而魏人得胜思归,必不从会而反,更不足虑耳。”
——这番话堪称精髓,蜀汉为何会投降?
不就是因为益州本土势力不愿意再为荆州集团而战,即使他们经历过,刘备之威,诸葛亮之能。但他们连诸葛亮、刘备都不再效忠,他们又怎么会为一个钟会而奋战呢?
至于钟会手下的20万军队,其中将士们所有的家小都在魏国,而且得胜之分赏那是一个微妙时刻,士兵岂肯为叛乱而战。
——因此,这20万人不过乌合之众。
而且,在钟会叛乱之前,司马昭就已经写信,自己将亲提10万大军赶来解决“邓艾之乱”,钟会这才会如此恐慌的仓促起兵。
当然,还有史书中钟会之乱失败的直接原因,司马昭留下了监军,而且其拥有1000人的直属卫队,钟会根本难以翻起大浪......
六、退一步讲,钟会成功了,又将面临什么局面?
当然这一点我们假设排除了,就算钟会造反成功了。
因此,我们回到钟会面临的局面,假设他成功了,并且占据了蜀汉,他又如何面对司马昭的10万大军呢?
——都说蜀地难攻,那么邓艾是怎么成功的呢?不就是蜀汉人心散了吗?此时钟会之局面,连后主都不如,又怎能守住雄关?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如若钟会造反成功,邓艾会不会活下来呢?如若此人活下来,钟会一帮人心惶惶的大军,真的能应对吗?
因此,个人以为,钟会造反成功,仅仅能稳住这支军队不直接崩溃,就已经堪称奇才了。
在此基础上,他还要面对司马昭的10万大军,以及蠢蠢欲动的姜维,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维持这个政权的时间到史书为他留下一笔。
当然也许有人会问,既然结局已经无法改变,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强调钟会前面的强悍呢?
原因很简单,我们就是想要借这一猜想的结果,证明一个说法,钟会虽然败得极其凄惨,但这并不是他个人之败,其实此人颇有能耐,只是其局面非个人所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