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来,《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的热度居高下,毕竟这是文学鬼才马伯庸笔下诞生的作品,并不同于一般的脑残编剧,会出现曹操骂袁绍“扶不起的阿斗”这样的漏洞,而且很多脑洞都有历史依据。不过如果细细看剧,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非常令人费解的事情,那就是曹操麾下的首席谋士荀彧,在满宠想要追查皇宫失火案等问题的时候,却一直在阻拦,并警告满宠,在没有定论之前,不要乱说。作为曹操的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在剧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汉献帝刘协。时间到了公元199年的时候,官渡之战即将爆发,曹操领军在外。与此同时,十八岁的汉献帝刘协,重病垂危。为了避免自己去世之后,曹操立一个真正的傀儡,彻底架空汉室,他在临终前派人前去接自己的孪生弟弟进宫,想让其假扮自己,成为另一个刘协。当时他的孪生弟弟,名义上的身份还是杨俊之子,名为杨平。为了完成这个计划,他在曹操征召杨俊为官的时候,加了一道召令,让杨俊将杨平带进宫,与此同时设计让杨俊经历一次“山贼打劫”,让名义上的杨平死于非命,并以小黄门的身份秘密进宫。
当天晚上,他的皇后伏寿,则让冒牌的“刘协”顶替了汉献帝的地位,并制造了一场皇宫失火案,将真正的汉献帝变成了小黄门,完成了狸猫换太子一事。这件事整体上看起来了逻辑严密,却处处充满疑点,毕竟巧合太多。这当然逃不过担任府君一职的满宠的眼睛。于是满宠一直在调查,推测,逐渐靠近真相。这个时候,为曹操留守后方的荀彧,却一直在阻拦,甚至警告满宠,没有定论的事情不要乱说。作为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应该比满宠更擅长推断,甚至在满宠说出这些线索之后,他已经猜透了真相。按理说,这个时候他若揭破这个秘密,或者鼓励满宠查下去,会为曹操“成大业”提供很大的助力。但他为什么没有这样做,还一直在暗示满宠放弃呢?对此,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为了曹操后方的稳定
皇位易主在封建社会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如果这件事突然被揭露,许都一定会大乱。就算这仅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时期,以曹操及其手下诸谋士的手段,解决起来也不会太容易。更何况当时,官渡之战即将爆发,荆州有刘表、徐州有刘备、宛城有张绣,许都可谓四面受敌。这种情况下,许都最重要的保持稳定,否定曹操的势力很可能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状况,擅守的荀彧,自然不愿满宠继续追查。 二、荀彧身在曹营心在汉
除了维持曹操的后方稳定之外,荀彧此举也是为了维护汉室。毕竟,他虽然为曹操效力,并为曹操提出了“迎奉天子以令不臣”,“根深固本以制天下”等策略,但是他心怀汉室,一直在努力维持汉室与曹操之间的平衡。这一点是有历史依据的。《三国志》记载:“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受人以德,不宜如此。”
意思是说,公元212年董昭等人建议曹操称魏国,并拿这件事来咨询荀彧,荀彧却不认可此事,说曹操原本起兵是为了匡扶汉室,应该像君子一样保持谦让的品质,不应该这样做。也正是因为此事,他才引起了曹操的不满,被排挤出了权力中心,最后郁郁而终。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剧中的荀彧,作为曹操的首席谋士,明明能够揭开汉献帝故意设下的悬案,却不去插手,甚至不想让满宠继续追查,他这样做,既是为了曹操的后方稳定考虑,也是为了汉室的安危考虑。此事虽然仅是脑洞,却与历史上荀彧的形象完全相符。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三国机密》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