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的这句话,把蜀汉灭亡的责任推给了黄皓和姜维,其实蜀汉灭亡的责任,细说起来蜀主刘禅和诸葛瞻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是诸葛瞻是臣子,心里有怨气,不敢把矛头对准皇帝,更不愿意自己担责任。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他对后主刘禅就多有抱怨,在出师表里就写道: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诸葛亮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后主的不满,说现在的文武大臣之所以还为蜀国卖命,不是因为你刘禅,是因为先帝刘备的恩德。言外之意:冲你刘禅,我们就散伙了。还教育刘禅“远小人,近贤臣,”用这些浅显的道理教育皇帝,说明刘禅确实不行,如果是个有能力的皇帝,诸葛亮这几句话是藐视皇上,杀头之罪。
诸葛瞻最后战死沙场,可歌可泣,但这不代表他能力出众,诸葛亮给诸葛瑾的书信里就表现出对诸葛瞻的担忧,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看起来诸葛瞻和诸葛恪有个共同点,小时候把聪明都用尽了。诸葛瞻的特长是博学强记,书画功底深厚,所以得到人们的喜爱,他又是诸葛亮的儿子,老百姓大多是诸葛家的粉丝,一旦朝廷颁布了惠民的政策,老百姓想当然的就会说,这是诸葛瞻侯爷为民请命了,其实跟诸葛瞻半毛钱关系没有,他得到的好名声水分很足。
刘禅对诸葛瞻还是不错的,把公主嫁给了诸葛瞻,诸葛瞻担任过军师将军,行都护卫将军,和辅国大将军董厥一起处理尚书事物,也算位高权重,但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奉命前往绵竹迎敌邓艾,被邓艾劳师远征的疲惫之军打败,暴露出诸葛瞻的军事能力实在差强人意,如果诸葛瞻能够据敌住邓艾,蜀国这一仗有可能反败为胜。
接下来我们聊一下黄皓和姜维,黄皓之所以被皇帝刘禅喜爱,是因为他能陪刘禅玩,而且能让皇帝玩得尽兴。诸葛亮在世,刘禅还不敢太过放肆,等诸葛亮归天了,皇帝刘禅彻底放开了,每天玩的不亦乐乎,朝政也不怎么理了,对黄皓也十分器重,最终结果“皓操弄威柄,终至覆国。”
姜维的地位也很尴尬,他立志继承诸葛亮的遗愿,扫平中原,可老天爷给他安排了个强硬的对手邓艾,姜维北伐中原屡战屡败。这让黄皓有了口实,黄皓玩弄权柄,想让姜维靠边站,用右大将军阎宇取代姜维的位置,姜维上书刘禅,要为国除害,斩杀黄皓,被刘禅压下了。
姜维没能杀了黄皓,自己就陷入危险之中了,他担心黄皓早晚要害自己,于是跑到沓中屯田去了,不在返回成都,姜维还改变了魏延的汉中策略,鉴于当时蜀国的国力,姜维敛兵聚谷,想以诱敌深入的办法,拉长敌人的补给线,等敌人进攻达到顶点,后勤补给困难,在全线出击,消灭敌人主力。这个策略虽然冒险,但也不是不可行,但关键是蜀国的国力,和后方出了问题。
景耀六年,姜维已经探明魏军将要发动灭蜀之战,他给后主刘禅上表说:
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姜维考虑的很周到,提前上书刘禅要他早做安排,如果刘禅能重视起来,邓艾偷渡阴平就以失败告终了,但姜维只有军事能力,政治方面没有考虑,刘禅接到姜维书信,找黄皓商量,黄皓本就和姜维不和,他用巫术向刘禅证明,别听姜维瞎咋呼,魏军不会来进攻,刘禅做了四十年皇帝,也没见过魏军进攻过蜀国,于是听信黄皓的话,没有派兵防守,导致邓艾长驱直入。
姜维据敌钟会,凭借险要地形据守剑阁,钟会还真打不下来,粮草也不多了,因为路途遥远一时半会粮草也运不上来,钟会聚众商议,打算退兵回长安。
这时候得到报告,邓艾偷渡阴平,打败了诸葛瞻,后主刘禅投降了。刘禅写信给姜维要姜维投降,姜维这边眼看胜利在望,听说要投降,好多将领气得拔出宝剑,冲石头撒气。但这时候有什么办法,已经无力回天了。
总结:蜀国这么快灭亡,最大的责任是黄皓和刘禅,他们接到姜维的书信,没有做好准备,导致邓艾偷渡成功,但诸葛瞻也负有很大责任,因为他是诸葛亮的儿子,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都把希望寄托到诸葛瞻身上,但事实证明,诸葛瞻虽然忠勇,不会打仗,让邓艾轻易击败,如果他能敌住邓艾,钟会退兵后,姜维会师和诸葛瞻合兵一处,打败邓艾也不是难事,这样蜀国就不会马上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