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刿论战:看鲁国的民主程度,平民可以说君主是“鄙人”

曹刿论战:看鲁国的民主程度,平民可以说君主是“鄙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微阁说史 访问量:3341 更新时间:2023/12/19 12:51:57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非常重要的一篇经典著作。以公元前684年齐国与鲁国的长勺之战为题材,雄踞中原东部的齐国,无论军事实力还是外交政治正处于极盛状态,准备兴兵侵犯邻居鲁国,双方因此对峙长勺(今山东莱芜)一带。

为了找到克敌制胜的方法,处于弱势的鲁国庄公与谋士曹刿围绕如何打赢这场战役,所展开一些列的论述。《曹刿论战》的意义不仅仅是鲁国能够以少胜多取得绝对性胜利,更重要的是给春秋时代的政治和军事带来诸多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又可以分析出多条鲁国胜利的“加分项”。

一以司法公正取信于民,汇聚同仇敌忾的凝聚力

双方开战前的鲁国朝堂,曹刿问鲁庄公凭借哪些资本可以与齐国决战,庄公以“衣食必以分人”“玉帛必以信”列举自己为政以德的举措。曹刿听后全都不以为然,以“民弗从也”“神弗从也”予以否定。直到鲁庄公提出鲁国境内司法案件向来按照实际情况裁决后,曹刿才满意地说“可以一战”。原文写道: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认为,司法牢狱按照实情量刑裁定是此次齐鲁之战最大的资本,无外乎鲁庄公做到一个“信”(忠之属也)字。臣民向来“不患寡,唯患不公”,作为君主能够施舍多少物质恩惠,不是臣民最关心的事儿,臣民希望君主坚持公平正义,让自己存在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双方才能建立起“信”的关系,也就是曹刿“小惠未遍”“小信未孚”的观点。

此后的儒家也因“信”的存在,将《左传·曹刿论战》列为自家经典。因为儒家看来,鲁庄公对待司法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即臣民犯多大的事儿,定多大的罪),便是“取信于民”最好的方式。所以《论语·子张》这样讲到: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作为君主能够获得臣民的充分信任,臣民会毫无怨言地为君主卖命。相反若是缺乏信任的前提下,随意发号命令,只会塑造自己“祸国殃民”的形象。鲁庄公平时处理朝政时,能够本着司法公正的原则,争取本国臣民的信任,为社稷危难时积攒下“同仇敌忾”的凝聚力。

二尊重民意,允许平民参政议政,寻求克敌制胜的最佳方法

曹刿作为满腔热血的“青年”自告奋勇与鲁庄公见面。读者会好奇曹刿是何许人,单从原文来看,他是平民阶级出身。

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这段铺垫性的描述中,曹刿认为“肉食者”都是没有长远打算的人,不足以托付国家大事。先秦是礼法森严的时代,按照相应的社会礼制,只有统治阶级才可以吃肉,即所谓“食肉之禄”的说法,能够“食肉”代表着拥有参政议政的权利。《礼记·制》中对此有着具体的规定,即:

“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既然曹刿没有将自己列入“肉食者”的行列,便可以推断他的身份是与士大夫贵族相对立的平民阶级。作为一介平民能够见到君主,彼此纵情讨论国政,臣民慷慨激昂,君主虚心接纳,不必忌讳君民之礼,多么和谐的政治场面。

无论是先秦时期“小国寡民”政权形式,还是秦汉以后的“大一统”局面。朝廷都是由小部分人组建的政治场所,参政议政的人员数量和能够获取的信息有限,君主依靠有限的意见所做出的决定往往不够完善。像鲁庄公广开言路,给更多像曹刿一样的普通民众提供参政议政的机会,可以更大限度地听取民意,保障自己决策的失误。《论语·子路》中,孔子鲁定公的对话也提及此点。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如果君主说的话正确,没有人违抗是好事。如果君主说的话有错误而没有人违抗,就容易出现一句话导致亡国的下场。

从鲁庄公准许曹刿上朝言政开始,隐约中可以感受到,鲁国又多一份胜券。因为齐鲁两国由实力导致彼此的施政思想差异很大,强盛的齐国处于桓公推行霸术的阶段,军国大事皆由君主一人裁决,即便名相管仲都力谏无效。鲁庄公能够保持谦卑的姿态,问计于民。一方面体现出鲁国尊民重民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平民广泛地参与到政治治理中,可以集思广益找到克敌制胜的最佳方法。

标签: 曹刿

更多文章

  • 长勺之战,齐桓公称霸的第一战,却成就了“曹刿论战”的名气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曹刿

    齐桓公在乾时之战中击败鲁国,巩固了自己在齐国的统治,又进一步逼迫鲁庄公杀死公子纠,把天下第一等的人才管仲收入囊下。此时的齐桓公意气风发,雄心壮志,迫不及待地走上了称霸天下的路。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再次发动了对鲁国的战争,企图征服鲁国,以报复鲁国一年前对公子纠的支持的宿怨并,向中原诸侯展示齐国的实

  • 再读《曹刿论战》:曹刿从哪里来?打了一场漂亮仗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文章鉴赏标签:曹刿

    曹刿是个没落的贵族,他在齐国出兵进攻鲁国的时候,毅然挺身而出,要向鲁庄公建言献策。曹刿的同乡问他干什么去,曹刿说,求见国君鲁庄公抵抗齐国的军队。同乡说,这些军国大事有吃肉的人考虑,你操那个闲心干啥?曹刿很理直气壮地说,吃肉的那帮家伙目光短浅,不能从长计议深谋远虑。于是鲁庄公接见了曹刿。曹刿在会见鲁庄

  • 刺客鼻祖还有将军身份,他是曹沫又叫曹刿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曹刿

    在《左传》中,曹刿与鲁庄公论战,通过语言对话与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智勇双全的将帅形象。曹刿观察细致、谋划周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而在《史记》中,曹沫作为刺客鼻祖历史留名。为了维护鲁国尊严,好勇尚力,表现出一个刺客忠义诚信的品质。在司马迁所记录的刺客中,这是唯一一个完成使命而又存活下来的幸运者。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曹刿,后来又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曹刿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中的一篇文章《曹刿论战》。鲁庄公十年,也是就是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不顾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大军伐鲁。此前为了护送公子纠去齐国即位,齐鲁已经发生了几次战争,鲁国都被打败,听闻齐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

  • 《秦时明月》盗跖与白凤谁更快?双方各执己见,其实都不如他

    历史人物编辑:智睿生活日常标签:盗跖

    《秦时明月》盗跖与白凤谁更快?双方各执己见,其实都不如他《秦时明月》盗跖与白凤谁更快?双方各执己见,其实都不如他《秦时明月》盗跖与白凤谁更快?双方各执己见,其实都不如他说起国漫,就不得不提《秦时明月》。《秦时明月》自2007年播出《百步飞剑》以来,就一直广受好评,目前已经更新到了《沧海横流》,积累了

  • 《秦时明月》盗跖为什么那么讨厌盖聂?不光因为蓉姑娘,还因为他

    历史人物编辑:少年梦不惜标签:盗跖

    《秦时明月》盗跖为什么那么讨厌盖聂?不光因为蓉姑娘,还因为他喜欢看国漫的小伙伴们大家好啊!身为一名国漫粉,我本人是非常喜欢看《秦时明月》的,最近又重温了一遍,不得不说,剧情非常精彩。盗跖是一个盗贼,而且有“盗王之王”之称,可见他偷的能力非凡,而且他轻功非常快。在第二季、第四季、第五季都有非常重要的展

  • 十三岁就可以杀人不眨眼的秦舞阳,为何看到秦始皇却这么害怕呢?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秦舞阳

    因为特权。秦舞阳知道,就算杀了人,也能逃过法律的惩罚。 再糟糕,也可以贿赂官员放过路,跑到其他国家逃跑。 无论如何,你不必死。如果孙小果知道,只要他打,就算别人打他,只要他还手,他就会互相打。 他会先被拘留,他敢打吗? 更不用说邪恶了。大秦强悍,称霸天下,秦法严密。 刺杀秦王更是杀三族之罪。 就算秦

  • 为什么13岁就杀人的秦舞阳,一见到秦始皇就吓得不行?

    历史人物编辑:带着老伴去旅游标签:秦舞阳

    燕王丹为实现扭转秦灭燕局面,采取“先射人,再射马!“擒贼先擒王”弯道超车,对秦始皇进行殊死刺杀。目的不好说,但势必会导致局势大变,重创秦军将士的士气,但秦舞阳的表现却令人震惊。”荆轲不动声色,连忙解释道:“北蛮人是个卑微的人,没见过皇帝,所以大惊。这也体现了荆轲非凡的胆识和智慧。秦武阳为何后燕将军?

  • 秦舞阳真的是懦夫吗?为什么名气那么大?

    历史人物编辑:半城繁花半城殇标签:秦舞阳

    因为秦舞阳是和荆轲一起去刺杀秦王的,也算是名流千古,所以名气很大,那么为什么有人说他是懦夫呢,这是因为他随着荆轲去见秦王,结果见到了前秦王,他竟然被吓得发抖。不过我觉得这件事情有可原,毕竟他当时年龄也不大,当然,他也不能算是一名勇士。秦舞阳的祖父是燕国的贤将秦开,也算是出身名门,在他大约十二岁的时候

  • 荆轲刺秦王:猪一样的队友,秦舞阳

    历史人物编辑:虾扯闲谈标签:秦舞阳

    易水岸边,燕太子丹带领燕国名士身着白衣白冠为荆轲送行,大家和着眼泪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凄凉。壮士义无反顾头也不回地上车扬长而去。荆轲这次还带了两件“宝物”,告别燕太子丹,和秦舞阳一起踏上了一条注定没有归来的路。秦王嬴政今天要在大殿上接见燕国的使者,秦王带领百官用最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