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一词在今天多形容一些品质低下的人,但是这个词的由来并非是贬义,说起这个词的出处就不得不提一个人,战国四君子之一孟尝君田文。
田文刚出生时差点被其父扔掉,田婴是齐国国君齐宣王的弟弟,田文出生在农历五月初五,在当时有个传统说法“五月生子不举”,这个“不举”不是针对男性而言的,而是“不养育”的意思。也就是说五月生的孩子不能养的意思。
为什么会有这么个传统,民间有很多版本解释。而田婴自己是这样说的:“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意思就是五月生的孩子,当长得和门一样高的时候,就会对父母不利。但是田文的母亲很有见识,直接反驳说:“那人活着是受天命的限制还是受门高度的限制?如果是天命,你忧愁有什么用?如果是门的高度,那随着他长大,我们就加高门,又能如何呢?”田婴一听哑口无言,只好听他夫人的话将田文留下。
田文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一有一个重要的优点,就是非常注意培养自己的势力,逛召贤才豢养门客,想着为国家多招揽一些人才,但事实上所召的门客最后都只忠于他自己而已。而且田文很注意与门客相处的细节。他觉得这些人游走四方,遍寻明主不怕死亡,只希望能做出一番事业,所以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看重。“平等”就是他对待所有人的第一原则。
有一次,大家一起吃晚饭(当时是分餐而食,每个人一个位置),恰好有个人挡住了自己面前的灯光,显得自己位置不太亮,这时候有位门客看到了,就认为田文在偷偷和他吃好吃的东西,不让大家看是瞧不起大家,顿时大怒,起身就要走。田文连忙问他怎么回事,知道情况后把自己的吃的拿给他看,结果和他吃的一样。这位门客知道后非常惭愧,觉得玷污了田文的名声,就自杀了。这件事传出后,投奔他的人反而更多了。虽然来的什么人都有,但他从来不“看人下菜碟”,这就是他另外一个待人原则:“无所择,皆善遇之。”不做选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这个“无所择”最后救了他的命。
有一次,齐湣王派田文出使秦国,秦昭王命他为相。但有人和秦昭王说,田文与齐王是同族的人,他当秦相肯定优先考虑齐国利益,于是田文被秦昭王罢免,并将他囚禁起来,还准备杀掉他。田文听说秦昭王有个非常宠爱的宠姬,于是他便派人去求秦昭王的宠姬,先让她帮忙说说好话,宠姬答应帮忙但是想要田文的狐白裘,就是一条的白狐的毛做的裘。但是田文只有一件还献给了秦昭王,于是他的一位门客装成狗,半夜进秦宫把白裘偷了出来,献给了秦昭王宠姬,宠姬得了狐裘之后很高兴,于是对秦昭王说了一些田文的好话,秦昭王就把田文放了。
田文赶紧变换姓名逃出秦国。秦昭王很快察觉到其中的不对,连忙派人去追杀他。此时田文逃到函谷关,但是关口还没开门,按照秦朝律法鸡鸣才能开门。恰好门客中就有一人会学鸡叫,他一叫附近的鸡都跟着叫起来,于是关门打开了,田文成功逃生。这就是“鸡鸣狗盗”的由来,其实这一词并非是贬义,它只是叙说其人的特殊能力而已,演变至今却成龌龊之人的代名词,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