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阳按:其实自然门,和道教有着很深的关系,自然门三代祖师,徐祖师,杜心五,万籁声其实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对于道教也有很深的研究,今天说说自然门武术和庖丁解牛的关系,文章摘自网络。
自然门武学文化根植于数千年华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它蕴含着丰富的东方哲学思想。在冷兵器时代技击术鼎盛时期的自然门就是以打造上乘技击术为目的。它从基功、根基功夫到自然拳都是为技击术而产生的,它的理论则以老庄的“道法自然”为准则,在在技击中讲究“游刃有余”。因此自然门技击功法,除了扎扎实实练好自然门基功、根基功夫和自然拳外,还应去深刻理解庄子的《庖丁解牛》的深刻含义。
《庖丁解牛》在解释解牛过程时说刀刃“无间”,而牛的筋骨“有间”,而只有把握了间隙之间的“空”“无”,方能以“无间入有间”,因而使刀与骨头不会有摩擦与冲突,这正是道家强调的对“无”的认识,也是王弼后来在玄学里明确提出的“圣人体无”。在《庖丁解牛》中庄子强调的是庖丁把握了自然,并实现了自然的内化,顺应自然因而才能游刃有余。首先表现在庖丁对牛(客观事物)的系统感性认识上,经历了“目有全牛”“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三个阶段。这种感性认识“目有全牛”,是对牛(客观事物)系统性的表象认识。“目无全牛”是对牛内部结构的认识,经过由表及里的认识,然后上升到理性,即“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过程。这是庄子·庖丁能随心所欲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内在原因。自然门技击术也就是运用“空”“无”的思想,来指导与实施技击的。
万籁声老师的“填空不应响”庖丁解牛思想在技击中体现。所谓的“填空不应响”,就是讲对手在旧力已过,新力未产生的“空档”时,所进行的还击。技击场上杀机四伏,要想避实击虚,就得象庖丁解牛那样“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运用“填空不应响”与“虚实巧打”之法则,避实击虚,既躲开对方的攻击(即使双方势均力敌,也应如此),找其空档、攻其弱点,采用“闪躲圆滑”的灵活身手,可谓“躲闪才是真功夫”。以“腾挪闪展”的身法步,虚虚实实,无中生有,寻隙而入,继而用“掌需断石,骈需穿板,踮需破竹,手如钢钩”的根基功夫,在瞬间击败对手。
自然门是以繁化简的功夫,只要我们按其它的心法与练法,进行反复实践,练悟结合,掌握其规律,就会实际中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其实,技击场并不复杂,而是人在场上的头脑过于简单化,如果我们不动脑去透过现象去了解其中的规律,领悟其中之道理,场上的情况在我们眼中就会变得复杂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