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崔杼弑杀齐庄公而不杀晏婴,并非晏婴民望很大,或是两人合谋弑君

崔杼弑杀齐庄公而不杀晏婴,并非晏婴民望很大,或是两人合谋弑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彤彤爱读书 访问量:282 更新时间:2023/12/18 9:23:53

崔杼弑君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很广,也使得史家秉笔直书和晏婴不畏强权的品格名垂青史。从史书上来看,崔杼弑杀齐庄公是大罪,史家不怕崔杼的残暴威胁,即便牺牲人命,也要把这个事情记录下来。因而受到后世学者的推崇,成为史学家刚直不阿的典范。与此同时,齐相晏婴不惧崔杼的权势,亲自出面吊唁齐庄公,也使他不畏强暴的品德而受到广泛的赞誉。可是在认真剖析崔杼弑君的详细过程,却发现晏婴和史家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史家秉笔直书,既是对齐庄公的尊重,也是做人的操守,而晏婴的吊唁却是猫哭耗子假慈悲。

史书上记载崔杼弑君的原因是齐庄公与崔杼的妻子棠姜私通,而且还把崔杼的帽子赏给别人,于是惹怒了崔杼。于是崔杼假意称病不上朝,齐庄公借探望崔杼的机会继续与棠姜私通。崔杼便买通齐庄公的宦官贾举将其关在院子里,不顾齐庄公的苦苦哀求,和他的手下将其杀死。然后崔杼拥立了齐庄公异母弟杵臼为国君,是为齐景公。他自任宰相,并让盟友庆封担任左相。事发后很多齐庄公的亲信和手下被杀,也有不少人逃亡他国。唯独晏婴拒绝了出逃的建议,亲自到崔杼的门口求见,要求吊唁齐庄公。

在晏婴吊唁齐庄公时,庆封建议崔杼趁机除掉晏婴,崔杼没有采纳。史书上说崔杼的理由是晏婴名望太高,受到百姓的爱戴,能帮助他得到民心。这个说法在长期被主流学者采纳,认为是评价晏婴个人品德的论据之一。但从晏婴吊唁齐庄公的细节上看,他的言行却与此并不一致。

如果晏婴真的对于齐庄公是忠诚无二的,那么他必然会对崔杼弑君的行为表示反对。实际上在崔杼弑君后,晏婴的属下提出了多种应对方案,都被晏婴所否决。而从他否决这些方案的理由来看,很明显是在为崔杼弑君开脱。这与他一贯的忠臣形象不符,也表现出他伪善和巧言令色的特质。

当时晏婴的手下提出为国君而死的建议,他否决的理由是,国君不是他一个人的国君。手下又提出了外逃他国的建议,晏婴否决的理由是自己无罪,为什么要外逃。手下又提出回到朝堂上去,晏婴否句的理由是国君已死,回不去了。然后晏婴开始为自己辩解,实际上也是为崔杼弑君的罪行开脱。史书记载的原文是“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这段话的本质是将齐庄公之死归咎于他的罪责,为自己不作为的态度辩解,也为崔杼弑君大罪开脱。晏婴认为,国君不能欺凌百姓,应该主持国政,保护国家。臣下跟着国君也不是为了俸禄,而是为了理想。国君为国而死,为国而出逃,臣下都必须跟从的。如果国君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出逃,臣下也就不能承担这个责任,也不必跟从。齐庄公被杀是因为与崔杼的妻子棠姜私通,这本身就是违反伦理道德的。所以齐庄公之死是咎由自取,作为臣下不应该为这样的国君报仇。言下之意,晏婴不会为齐庄公之死与崔杼对立,而崔杼弑君也是情有可原。

从这段话来解析,晏婴不但不反对崔杼弑君,甚至是这起案件的支持者。这就与历史学上长期推崇的,晏婴忠于国家的形象完全背离。就连史家都因为这个案子与崔杼对立,甚至不惜填上三条人命,也要将这个罪状写到史书上。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礼法制度看来,弑君是绝不可饶恕的大罪。如果晏婴真的是忠于齐庄公,那他就不应该说这些话为崔杼开脱。对于齐庄公和棠姜私通的事情,平心而论只是伦理道德上的污点,还到不了死有余辜的地步。崔杼的激烈反应,显然超过了必要的程度,而晏婴狡辩的理由,更让人怀疑其中是否有阴谋。

有趣的是,从崔杼在弑君后收尾的动作来看,其中颇有些耐人寻味的地方。首先,对于晏婴的处置上,崔杼拒绝了庆封提出的除掉晏婴的建议。崔杼真的是为百姓名望和人心考虑的吗?从史书记载来看,崔杼作为残暴的权臣,他根本不在乎这个。否则他就不会连续杀死三位史官,目的就是阻止他们在史书上写下崔杼弑君的事情。既然如此,那他为什么不杀晏婴呢?结合晏婴与手下的那段对话,可以看出崔杼是需要晏婴为他弑君的罪名开脱。晏婴作为齐国的上大夫,家族在齐国人脉和势力都很大,有了这样的支持,崔杼才能坐稳宰相的位置。

从晏婴的父亲晏弱开始,这个家族就成为了齐国公卿中最顶级的大家族之一。晏婴有自己的封地,世袭的权位,甚至有私人军队。他与另一个大家族陈氏长期交好,政治上互为联盟。崔杼弑君后拥立齐景公,他要在宰相的位置上坐稳,没有这些大家族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第二,齐庄公被杀后,他的很多亲信部署也被杀害或被迫逃亡,就连案发时给崔杼当内应的贾举都没能逃掉。可是作为与齐庄公私通的棠姜,却在案子发生后不受影响,仍旧是崔杼的夫人。这就完全不符合常理了,有几个男人能把给自己戴绿帽子的女人,在私通案之后还能容忍?

实际上棠姜并不是崔杼的原配,而是崔杼的继室。棠姜本来叫东郭姜,是齐国棠邑大夫棠公的妻子,她的弟弟东郭偃是崔杼的家臣。棠公去世后,崔杼和东郭偃来吊唁,便看中了棠姜,然后娶为继室。崔杼很宠爱棠姜,和棠姜生了儿子崔明,还让棠姜之子棠无咎和弟弟东郭偃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在齐庄公被杀后,这个情况并没有改变,棠姜的人在崔氏仍旧有很大的权力,甚至引发了和崔杼原配之子崔成和崔强的内斗。从这个事情来看,很显然崔杼并没有在和齐庄公私通的案子上怪罪棠姜,这就很不寻常了。

因此可以推测,齐庄公和棠姜私通的事情并不简单。很可能并非齐庄公主动发起的私通,而是棠姜主动勾引,崔杼是幕后的策划。只有这样才能合理解释,为什么案发后棠姜没有受到崔杼追究。如此一来,崔杼弑君的真相就呼之欲出了,这明显是崔杼早有预谋的弑君安排,齐庄公私通棠姜是她安排的理由。有了这个理由,崔杼就能为自己弑君洗白。可弑君毕竟是重罪,怎么可能轻易洗白,自然需要有威望的达成为自己背书。晏婴在合适的时间提出吊唁齐庄公,又搞出一番狡辩的奇谈怪论,显然是早有准备的。

实际上在这种涉及到国家大权的政变中,凡事朝中大臣都是又多远,躲多远,不会主动牵涉其中。而晏婴否决了手下的建议,反其道而行之,显然不合常理。他又巧言令色的为自己申辩,为崔杼的弑君罪行开脱,这就更加不正常了。从事后崔杼否定庆封关于杀死晏婴的建议看,很可能两人在弑君之前就有所勾结。否则在政变发生时,大量大臣被杀和出逃时,晏婴又哪里来的自信去吊唁齐庄公?难道他真的有把握崔杼不杀他?如果他和崔杼在弑君上是盟友关系,那问题就非常简单了,晏婴就是为崔杼处理残局来的。

分析到这里,很多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崔杼和晏婴要弑君呢?实际上从史书来看,这两人对齐庄公非常不满意,尤其是在对晋国的政治路线上。当时是处于晋楚争霸的大背景下,齐国在齐桓公后衰落,后来才逐渐复起。在晋楚争霸的角力之中,齐国是作为晋国盟友存在的。当时崔杼和晏婴都是支持齐国和晋国和好,因为齐国当时的势力不如晋国。但是齐庄公却持反对态度,而且在多次结盟中谋求挑战晋国的盟主地位,所以与崔杼、晏婴等闹得很僵。尤其是在晋国内乱,下卿栾盈投奔齐国后,齐庄公的野心膨胀了。

齐庄公一边坚持与晋国结盟,一边又收留栾盈,相当于背离了最初的盟约。然后他不顾晏婴和崔杼的反对,利用栾盈挑起晋国内乱,并发动了对晋国的战争。这场战争以栾盈被诛杀,齐国兵败而告终,损失非常惨重。在面对追击而来的晋国军队时,晏婴家族的晏牦也兵败被俘。在此期间,晏婴和崔杼就在后面多次议论过齐庄公的事情。晏婴曾对盟友陈文子说,“君人执信,臣人执共,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君自弃也,弗能久矣!”由此可见,晏婴对齐庄公背信弃义进攻晋国非常反对,甚至有改易国君的意图。

由于在对晋国的政治路线上,崔杼和晏婴持有相同的立场,两人联合起来发动政变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从政变后政局的变化来看,晏婴虽然被庆封所猜忌,但崔杼却多次力保,可见两人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从齐国局势的发展来看,晏婴才是最后的胜利者,他利用崔杼和庆封之间的矛盾除掉这两个权臣,辅佐齐景公复兴齐国,成为春秋中后期的名相之一。从这些利益链的归属看,晏婴是齐庄公遇刺的最大政治受益者。以此推断,他和崔杼合谋弑君的可能性极大。只是崔杼站在明面上背了大锅,而他则利用其中的矛盾渔翁得利。

标签: 齐庄公

更多文章

  • 钟会和邓艾必争的地方,张仪要白送给楚国,甘茂却坚决反对!

    历史人物编辑:颜小四煮娱标签:甘茂

    张仪想把汉中白白地送给楚国,并且分析了秦国占有汉中,所带给秦国的危害,但是他的见解,却遭到了甘茂的坚决反对。甘茂绝地反击的言语,充满了理性的光芒,从中也可以看出甘茂不拘于现状,有着长远的眼光。张仪想把汉中,送给楚国,他的想法,其实也是很实际的,但是也反应出了张仪眼光的短浅。“汉中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 三人未必能成虎,秦国攻打宜阳能够成功,只因甘茂耍了一个小心眼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甘茂

    文|飞鱼说史战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秦国逐渐强大最后一统华夏的过程,从秦献公嬴师隰到秦始皇嬴政,秦国经历了八代君主的励精图治,但是令人意外的是,这期间没有出现过一个昏君。何也?历史之必然。你可能会说,怎么会没有呢,秦武王嬴荡就是一个昏君,其实不然,秦武王在位虽然时间比较短亦或者他的行为举动有点让人摸

  • 此国君主为炫耀勇力,亲自扛鼎,白起、甘茂:大王不可!举鼎绝膑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甘茂

    公元前307年八月的一天,秦武王嬴荡(这名字取的好)在甘茂、白起和孟奔等一帮文臣武将的簇拥下来到东周故地视察周王室,虽美其名曰觐见周王,但东周自平王东迁后势力一落千丈,各诸侯国群雄逐鹿,大有取周而代之的趋势。作为年仅23岁的秦武王嬴荡,其取周代天下之心更是急不可耐。秦武王嬴荡一行人觐见周赧王后,周赧

  • 历史上何人,先辅秦,后叛秦而走——甘茂

    历史人物编辑:圆圆爱搞笑啊哈标签:甘茂

    秦相甘茂甘茂,是下蔡人。曾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跟他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通过张仪、樗里子的引荐给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见到他后,很欣赏他的才识,就派他带兵去助魏章夺取汉中。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即位。当时张仪、魏章已离开秦国。不久,秦公子赢辉和陈壮在蜀地叛乱,秦武王派甘茂前去平叛。随后秦武王任命甘茂为左

  • 《英雄志》:地狱业火,焚我残躯,天生反骨者唯有秦仲海

    历史人物编辑:帝哥说史标签:秦仲

    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如今金庸古龙都已逝,依然是写不完的《英雄志》。《英雄志》有四大主角,杨肃观、秦仲海、卢云、伍定远。在这四人中,秦仲海是命运变化最巨大的一人,一生悲苦,变化多端,但又天生反骨永不屈服。秦仲海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的苦难一生皆因他的父亲叫秦霸先。秦家遗孤秦仲海秦霸先出

  • 秦庄公讨伐犬戎发家,兼国十二开地千里,吴起逃楚变法强国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风云会标签:秦庄公

    前言周孝公年,秦氏为周氏王朝下的一个小封国,后对平王殷勤侍奉,封为诸侯,开疆扩土,东出以攻西戎,拿下大片国土。秦孝公时,公子商鞅闻秦国招贤纳士,助孝公变法;秦国与魏国交战,魏将吴起大败秦国,魏武侯登基,奸臣挑拨武侯离间吴起,吴起被迫逃至楚国。有楚尹王重用吴起,楚国在吴起之手开始变法强国,国内权力更加

  • 秦庄公击猃狁,标榜史册,统率秦庄公出兵的人是谁?至今争论不息

    历史人物编辑:曹颖标签:秦庄公

    关于秦国的历史,本应从非子得封秦地说起。是的,非子因善养马而得周孝王封秦地,成为了秦国的始封君。但非子既不是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他的封地不足五十里,不是诸侯国,只是依附于某一诸侯国的小小“附庸”而已。所以,史家论述秦国的历史,都从秦襄公率兵救周、并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后算起。司马迁的《史记

  • 秦攻赵时,“齐国”为何在打酱油,田单复国之后发生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浩论古今标签:田单

    晓知识,大世界。上次讲到秦昭襄王提拔白起打赢了长平之战,那么在这场耗时几年的战争中齐国又在干什么呢?为何会坐视不管。 齐国在齐威王时期任用邹忌、田忌、孙膑等政治军事家,国势兴隆,桂陵、马陵两战的胜利使之成为头等强国,至齐宣王时,已是“齐之强,天下莫能当 ”。 可惜盛极而衰,在公元前286年,齐湣王灭

  • 翻烂了兵书,谋划了3年,田单打赢了一场几乎没有可能胜利的战争

    历史人物编辑:张旭阳标签:田单

    文|飞鱼说史有些人的成功靠运气,就像影视剧中头上顶着光环的主角,想死都难。有些人的成功靠头脑,在普通人觉得一件物品没有什么出奇之余,这些人却能看到它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加以利用,成就自己的事业。有些人的成功靠勤奋,不仅他们有超乎常人的毅力,而且处处会给其他人惊喜。而田单却是综合了这三种因素的人,所以他

  • #历史故事#,虚张声势·智摆火牛阵,力复七十城燕惠王听信了田单的反间,派骑

    历史人物编辑:小泽爱美食标签:田单

    #历史故事#,虚张声势·智摆火牛阵,力复七十城燕惠王听信了田单的反间,派骑劫替回乐毅,继续包围齐国的即墨。即墨守将田单富于计谋。他让老兵和妇女上城值勤,替下壮丁,从中挑选了五千精兵,又准备了一千头牛。他先派了几名间谍,到骑劫那里说城中粮食已尽,不出三天就要投降了。然后,给每头牛都披上图案怪异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