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比廉颇更强的赵国大将,让田单无法面对,却没有位列名将之中

比廉颇更强的赵国大将,让田单无法面对,却没有位列名将之中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子曰读历史 访问量:3970 更新时间:2023/12/8 13:34:15

廉颇,李牧,白起王翦,这四个人都不是最有权势的人,只有四个人。

春秋末期,秦国与关东六国为敌,而战国时期的四大武将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人物,故而孙膑在春秋初期就被剔除了。自秦汉起,“颇牧”被称为“将军”,所以周兴嗣在撰写《千字文》的时候,就把廉颇和李牧都包括在了里面,所以才有了四位将军的称号。

四人当中,廉颇的资历最浅,是凑数的,比起赵国的赵奢,他还差了一线。连战时,廉颇在秦国数十万军队面前不愿带兵,赵奢一人独挡一面,险些将其击溃,这是战国末期六国难得一次战胜秦国的胜利。

在春秋时代,属于王权统治,没有一定的亲族背景,就算实力强大,也无法做到真正的大官。春秋之交,魏国发动李悝改革,主张大力征聘英才,而非以门第出身为限,由此开辟了一条通往上层的道路。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关东六国已基本上接纳了这种用人论,因此到了中后期,许多出身平庸之辈纷纷登场,赵奢便是其中之一。

赵奢并非出身武林世家,而是赵王朝的旁支,家族没落,原本他是一名普通的乡绅,却不怕权力,执行严格的法律,在赵胜家中征收土地时,由于平原君的管事拒绝缴纳租金,赵奢一口气斩了九位,引起了他的关注,认为他很是不凡。所以,他向赵惠文王举荐赵奢,惠文王封他为国库总署,负责全国各地的税收。赵奢上任不久,就取得了“国税大减,百姓富裕,国库充裕”的目标。

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69年再次惹是生非,借口赵国没有兑现交易之约,出兵数十万,向赵国阏(现在山西和顺)发起进攻,领队胡阳是他最得意的助手,曾经击败过韩魏两国。

胡阳的计划很周密,他先是包围了要塞和要塞,但没有进攻,而是向南方进攻,没有攻占武安(河北邯郸的一个小城)。武安与邯郸相隔不足百里,相隔不足二百余公里。若赵军来援武安,胡阳便能从四面八方攻来,若赵军来援,胡阳则能带着武安、羌的秦军,向赵军发起进攻。最让人头痛的是,武安虽然与邯郸相隔并不远,但由于地势崎岖,地形崎岖,很可能会遭到伏击。

不管是武安的秦军,都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但也不能不战。赵惠文王又向廉颇、乐乘、赵奢等人打听了一番。

赵惠文王先是向廉颇请战,廉颇以“路途遥远,崎岖难行”推辞,然后向乐毅族人乐乘求援,再次遭到拒绝,最终向赵奢请教,他说:“山高水长,路窄,比方说两只耗子打山洞,谁勇敢谁赢。”

事实上,四年之前华阳之役,秦军白起、胡阳等人剿杀了十五万魏、赵两家的军队,现在秦国步步紧逼,赵惠文王的立场已经很明确了,若不是要出征,也用不着这样的问题。赵奢读出了赵王的心思,斩钉截铁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势均力敌”。

看得出来,赵奢不但是个铁面无私的人,更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最关键的是,他还擅长用兵,把胡阳玩弄于股掌之间。

赵奢在大军开拔后,在三十余公里外安营扎寨,并宣称“进谏者死”。有些人按捺不住,想要去支援武安,却被赵奢一剑斩杀。到了二十八日,赵奢非但没有出征的意思,还加强了自己的据点,一幅要长久驻扎的架势,更是盛情款待了秦国奸细。

秦军一片欢腾,以为赵军要舍弃要塞了,所以对赵奢的戒心也就放下了,开始调集武安大军,准备进攻要塞。就在此时,赵奢突然大举进军,经过两日一夜的努力,终于攻下了一座山头,秦军终于赶到。最后,赵奢、蚩带着要塞的将士,将秦军团团围住,险些全军覆没,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胜利。

大战之后,赵惠文王赐给了赵奢一片“马服”的土地,因此赵奢也有了“马服君”的绰号,身份也随之水涨船高,与廉颇、蔺相如等人并列。因赵奢封有马衣,后人姓氏为“马服”,其后“马”为单一姓氏,赵奢乃马之祖。

关于赵奢以后的事情,历史上只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对自己的赵括的看法,说赵括只会做一名将军,对他的所作所为会带来灭顶之灾;二是与田单论战,商议一国军队的数量,显示赵奢在军事上的天赋。那时齐人田单打败了燕国,赵国花了七十五个城市的钱,把田单引入了他,希望田单能协助赵国大胜燕国,但交易并没有成功。

田单相信,军队的数量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军队太多,会对农业造成严重的破坏,最后会让一个帝国倾家荡产,这就是“自破之道”,所以三十万大军就可以一统天下,赵奢则觉得,以现在的情况来看,至少需要二十万大军,因为时代变迁,现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三十万马别说攻城了,就是一场战争,也未必能打得过。

因此赵奢痛斥田单不但不知兵法,更不知人情世故,弄的田单哑口无言,只有感慨自己未想到如此高瞻远瞩。

在智谋上,赵奢比廉颇稍逊一筹;在打仗上,赵奢更强于廉颇;在军事上,赵奢并不在廉颇之下;在军事上,赵奢亦在田单之上...但赵奢,为什么会与四位大将失之交臂呢?

我的愚见,并非是古代的人们觉得赵奢比廉颇差,而是因为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更加动人,赵奢不但没有任何背景,而且还被赵括这个废物给拖累了,所以赵奢才会被推举出来。

标签: 田单

更多文章

  • 田单本是商人,为何能打败名将乐毅,又灭了燕军统帅骑劫?

    历史人物编辑:钱冬霞标签:田单

    田单本是商人,为何能打败名将乐毅,又灭了燕军统帅骑劫?乐毅伐齐时的齐国名将,系齐国王室远支,本为商旅出身。齐国濒临灭亡、商旅纷纷逃亡之际,独创以铁笼罩车轴之法,使车驾兔于被挤坏,从而保全了自己财货,一路逃至即墨。此时燕军已围困即墨,田单在即墨大夫出战牺牲之际被公推为守将抵御燕军,由此开始了漫长的即墨

  • 为什么田单是乐毅一生的敌人,打败乐毅的却另有其人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豆豆子标签:田单

    为什么田丹是乐毅的生命之敌,而乐毅却被别人打败了?齐襄王没有被斩首,也是因为他和齐国国戏的矛盾激化——而且据说当时齐襄王田法章已经被大军包围,只有两座城市留在他的控制之下。莒城还为暂都。齐王直辖,另一个即墨也在苦苦挣扎。乐毅率领大军围城五个冬夏。相比之前夺取七十多座城池的巨大反差,燕国内部早已经是传

  • 田单在即墨之战中犹如神助,为何燕军统帅骑劫却像个傻瓜一样?

    历史人物编辑:袁军标签:田单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史书去了解“所谓”的真实历史,现在我们熟知的历史,也随着不断的更新的历史资料或者古墓的发掘中发现的古老的历史记载而颠覆。现存的历史记载中有很多都是相互矛盾的,有些看似合理的地方,经过仔细推敲之后,又能发现很多历史疑点。今天在看田单复国的时候,发现几个觉的是疑点的地方,

  • 为什么田单可以打败乐毅,却很少被看成战国时代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聚会旅游标签:田单

    田单,作为战国末期著名的军事奇才,几乎单枪匹马打败了燕军围攻齐国五年多,将齐国从灭亡的边缘拯救了出来,所以田单可以说是靠着“打败”了名将乐毅立下的功勋。不过,田单的军事天才,不仅在战场上能审时度势、变局,在战场外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冯渠使出疏远,让乐毅被燕王除掉,换上一个平庸的齐劫,这对田单的整个作战

  • 《资治通鉴》赏析 - 乐毅离开燕国之后,田单使用计策恢复齐国国土

    历史人物编辑:利利历史标签:田单

    图片来自互联网燕国攻打齐国之所以能够节节胜利,势如破竹,攻城掠地,关键是有乐毅那样既有智慧又有谋略的能人,当燕惠公继位后,因为个人恩怨加上齐国田单的诡计,乐毅被迫离开燕国逃到赵国。当燕国失去了乐毅之后,齐国认为恢复国土的机会到来了。田单先后采用飞鸟盘旋落到城中的计策让燕军感到惊讶,在心里上被震慑,接

  • 春秋战国七大猛将,田单第六,李牧第二,第一争议至今无人敢撼动

    历史人物编辑:清风自来论古今标签:田单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中华民族第一个大黄金时代,这个时代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爆炸,出现了许多的思想流派,他们影响深远;同时,在诸侯众国的无数战争中,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天才的军事人物,成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英雄,如下的十大名将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第七名赵奢赵奢战国时期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受封国尉。战国后

  • 基层干部的逆袭:战国城管田单如何帮助大齐复国

    历史人物编辑:刀白眉标签:田单

    人在基层,特别是体制中人,究竟有无出路?这个问题困扰了许多人。许多人大概都会说,没有。其实这也是大多数基层干部的普遍遭遇。无关系无背景无机会,只好委屈地呆着,在一个岗位上终老。但世上万事,都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只要肯用心,基层干部也是有机会的。战国时名将田单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好的回答。一、蜗居与蓄力:

  • 田单:抗乐毅5年,驱燕军千里,再造齐国大功臣,为何客死他乡?

    历史人物编辑:细平说教育标签:田单

    他是临淄城内毫不起眼的市场管理员,暮去朝来之际,一场国破家亡的动乱,给了他奋发雄起的机遇。一次逃难途中的突发奇想,他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不俗智谋。沦落他乡后,他摇身一变,成为齐国即墨城的主人,肩扛对抗战国牛人乐毅的重任。乐毅的攻心之策给了他苟延残喘的时机,一个普普通通的反间计,却让他成为燕惠王的千里知

  • 乐毅伐齐攻城72座,田单如何绝地反击转败为胜

    历史人物编辑:枕籍历史标签:田单

    在战国历史上,乐毅伐齐和田单复国这两件事说的是同一场战争,只不过前半场由乐毅唱主角,后半场由田单唱主角,他俩来回登场,战争走向也跟着发生根本转变。但是,如果从整个战争的最终结局看,乐毅好像是特意来给田单当配角的,因为他率领五国联军打下的72座城池,最终又送回到田单的手中。论名气,在这场战役之前,乐毅

  • 长平之战时,赵国有田单、李牧、乐毅等名将,为何偏用赵括?

    历史人物编辑:近史说V标签:田单

    长平之战爆发时,田单乐毅早已不再活跃于赵国政坛,而李牧此时还很年轻,并没有进入到赵国军事顶层的视野。此战,是秦国六国统一路上必然会爆发的一次决战,而导致赵国失败的深层次原因,也不仅仅体现在谁为主帅的问题上。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进行了系统的战略资源整合,商鞅虽被杀,但变法一直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