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悝、吴起、商鞅变法,为啥只有商鞅成功了?只是运气好而已

李悝、吴起、商鞅变法,为啥只有商鞅成功了?只是运气好而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料侦探社 访问量:4002 更新时间:2024/1/4 17:34:51

战国时期,周室进一步衰微,井田制被破坏,奴隶制被废除,私有制逐渐成形。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完成,意味着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将会更加激烈,一个不慎就是亡国灭族的下场。各诸侯国深深感受到了威胁,于是开始变法图强。

当时各诸侯国面临的问题大致相同,传统的分封制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卿大夫掌握了国家大部分资源,却不事生产,兼并土地,干涉国政,侵吞国有资产,豢养死士。这个阶层的存在既对诸侯产生了威胁,也成为农业集权制国家的毒瘤。如果不铲除,国家就没钱没兵,迟早会亡国。

要想富国强兵,就必须消灭贵族阶级,集中火力搞生产,把有限的资源用在练兵上。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但普遍没有壮士断腕的魄力。魏文侯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任用李悝发起变法。李悝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贵族开刀,废除贵族世袭制,用省下来的钱粮招募更多有用的人才,鼓励老百姓种田打粮生孩子。

李悝变法效果显著。首先是吸引了大量人才,吴起、乐羊西门豹、翟璜、公孙衍、庞涓都是在李悝变法后被重用的。因此魏国才能称霸中原上百年。但是,李悝并没有彻底消灭贵族阶级。魏文侯去世后,贵族势力再次抬头,公孙痤逼走了吴起、商鞅,魏齐逼走了范雎,乐毅孙膑不受重用,分别投奔了燕、齐。魏惠王放着这么多人才不用,却重用公子卬、魏齐等一干无用的亲戚,注定了魏国悲惨的结局。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楚国守旧贵族势力庞大,国家大权由昭、屈、景三大姓把持,地方行政则落在各个封君之手,楚王的权力小的可怜。吴起虽然有楚悼王支持,仍然无法与楚国贵族势力抗衡,别说废除贵族世袭制了,就连“减爵禄”、“卑减大臣之威重”都做不到。楚悼王在世时,还能勉强压制,他一死,贵族们立刻反攻倒算,吴起势单被杀,变法宣告失败。

商鞅运气比李悝、吴起要好得多,他遇上了一位手腕强硬又立志图强的好君王秦孝公。秦孝公无条件支持的商鞅的所有作为,包括处罚太子的两位老师公子虔、公子贾。有这样一位铁血君王的支持,商鞅的变法运动非常顺利,拿下了贵族世袭制这块硬骨头,建立起以军功为准的二十等爵制度。

贵族世袭制被废除,意味着清除了变法的最大障碍,剩下的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建立郡县制等一系列活动自然水到渠成。商鞅变法得到了上天垂青,秦孝公虽然命不长,但好歹保证了新法平稳运行二十年。到秦孝公去世时,商鞅变法已经培养出一个全新的改革受益阶层。这些人将自发地成为商鞅变法的拥护者,即便是商鞅死了,新法也会继续运行下去。

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到秦惠文王和贵族残余势力的报复,被车裂而死。商鞅虽死,他的继承者们坚定不移地维护着变法成果,秦国成为变法最彻底的国家。商鞅之所以成功,只因他遇上了秦孝公。

标签: 李悝

更多文章

  • 战国第一霸主为何让秦人闻之色变?李悝变法为何如此伟大?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李悝

    他是一个开创了变法先河的国度,他是战国的第一个霸主,他的军队更是让秦人闻之色变,他就是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却能逆势崛起。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国君魏文侯非常渴望人才,使得天下人才尽归魏国,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孔子的门徒子夏,子夏在魏国西河一带开办大学,将孔子的儒家经典与法家思想相结合,开创了西河学派,而李

  •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李悝变法”,思想其实还挺前卫

    历史人物编辑:椒盐侃影标签:李悝

    春秋晚期,随着“三家分晋”局面的形成,历史的车轮进入了战国时代。当时中国正处于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代,新兴地主阶级作为一种新政治力量,逐渐强大起来,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历史时期,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活跃在各诸侯国推行各种改革,试图探索富国强兵的道路。图1:春秋后期形势图公元前445年,魏

  • 商鞅、吴起、吕不韦、李悝,“卫国出品,必属精品”

    历史人物编辑:汪国庆标签:李悝

    引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英才勃兴,每逢科考,江南省一省的上榜人数占了全国的一半,故而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江南”。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也有一个地方盛产英才,其所产英才至列国或为将或为相,为将者攻城略地、战无不胜,为相者纵横捭阖,睥睨天下,这个地方便是极不起眼的小诸侯国——

  • 比荆轲刺秦还悲壮的刺客豫让:为谋刺赵襄子漆身吞炭,够狠

    历史人物编辑:沐子时尚的笔记标签:赵襄子

    一说起古代的刺客,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荆轲,不仅因为荆轲刺秦是身赴国难,为世人所颂扬,更因为其“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更是世间少有,但历史上还有一人,为刺杀成功,自残肢体,身受酷刑,比荆轲还惨烈!这个人就是豫让。《史记》记载: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土而事智伯

  • 赵襄子攻下代国用了什么办法?美人计谋取信任,鸿门宴杀死代王

    历史人物编辑:桑成阳标签:赵襄子

    文|飞鱼说史三国攻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三月丙戌,三国反灭知(通智)氏,共分其地,于是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三家分晋,七国并立,战国开启。历来韩赵魏三家分晋都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点,那么在这件事中,谁是主导呢?当非赵氏莫属。晋国原本有六卿,他

  • 从庶子到晋卿之一,赵襄子如何在众兄弟间脱颖而出C位出道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赵襄子

    文:黄皮牙子赵襄子,战国时晋卿之一,又名赵无恤,或者毋恤。祖上是赵氏孤儿赵武之后,其父为晋国四卿之一赵简子赵鞅,其母为翟国战俘。赵襄子能从赵简子的一众儿子中脱颖而出,不是没有道理的。一:命运的眷顾赵鞅一生中有无数儿子,嫡长子是正妻所生赵伯鲁。赵无恤只是赵鞅众多儿子中最不起眼的一个,甚至不起眼到在赵府

  • 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是谁?不是联韩魏灭智的赵襄子,是赵鞅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赵襄子

    文|飞鱼说史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是以王道遂用不兴,生物曰:非威不立,非势不行。——(西汉)刘向《战国策·原序》春秋,礼崩乐坏,诸侯并起,有五霸之能。战国,国异政教,兵革不休,有七雄之称。但春秋不止五霸,战国也不止七雄,春秋战国大分裂的表象下,其实正在孕育社会制度的大变革,这是一个

  • 赵襄子上位史,给出生失利的人打了个样

    历史人物编辑:刀白眉标签:赵襄子

    《资治通鉴》开篇讲了一件事,那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并从周天子那里获得了正式封号。司马光认为,这件事的影响极为恶劣。本来,只有周天子的亲戚或王室功臣才能有资格被封为诸侯,单韩赵魏三家竟以武力威慑就得到了分封。司马光哀叹,名分乱了,是说诸侯们,更是在说周天子的名号已经失去信誉,不管用了。《论语》中说,“

  • 《资治通鉴》每日一读:智伯瑶水淹赵襄子,聪明反被聪明误!

    历史人物编辑:雪诺聊历史标签:赵襄子

    五霸之一的晋国衰落了,国家政权被智、赵、韩、魏四大家族把控。其中智家势力最大,野心也最大。智家族长智伯瑶贪心不足,一心想占其他三家的便宜,便对其他三家组长说:“晋国本来是天下霸主,现在衰落了,我看着十分不忍,咱们四家每家拿出一百里土地充公吧。”其实是变相要求其他三家给智家一百里土地。韩家族长韩康子胆

  • 把智伯的头颅做成饮酒器,赵襄子和智伯有什么深仇大恨?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花花标签:赵襄子

    赵襄子本名赵无恤,三家分晋的参与者,也是赵国实际的创始人。在晋阳大战中,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智氏,智伯的颅骨被赵襄子做成了饮酒器,究竟是有多大仇,让赵襄子一定要这么做呢?世子之位赵无恤是庶出,母亲是赵简子赵鞅的小妾,废长立幼,祸乱之根源,所以赵无恤的世子之位得来非常不容易,但是智伯却跟赵鞅说不要立赵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