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襄子攻下代国用了什么办法?美人计谋取信任,鸿门宴杀死代王

赵襄子攻下代国用了什么办法?美人计谋取信任,鸿门宴杀死代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桑成阳 访问量:2508 更新时间:2023/12/18 9:36:27

|飞鱼说史

三国攻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三月丙戌,三国反灭知(通智)氏,共分其地,于是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三家分晋,七国并立,战国开

历来韩赵魏三家分晋都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点,那么在这件事中,谁是主导呢?当非赵氏莫属。

晋国原本有六卿,他们瓜分了晋国的权柄,这六家相互争权、夺地盘,让晋国一度混乱异常,起初,这六卿可以相互制约,虽不和谐,但晋公室还能维持表面的稳定。

后来,范氏和中行氏联手攻打赵氏,赵氏退守大本营晋阳苦守两年,韩、魏、智出兵助赵,赵氏来了一个华丽转身,完成了绝地大反攻,赶跑了范氏和中行氏,此时晋国六卿变为四卿,最为强大的是智氏。

智氏也总是想压榨韩赵魏三家的底盘,但相比较韩氏和魏氏的怯懦,赵氏面对智氏的威胁,那是丝毫不买账的,于是智家带领韩、魏去攻打赵,结果还是在晋阳,赵氏再一次转危为安,策反了韩氏、魏氏,却把智氏给灭了。

而这时候赵氏的宗族首领是赵襄子赵无恤。

但真正让赵氏具备了诸侯实力的除了瓜分了晋国获得土地外,还有一处地方,至关重要。

此地就是赵襄子攻下的代国(赵氏灭代之后,被称为代地),那么赵襄子为何能攻下赵氏梦寐以求而不能得的代地呢?赵襄子攻下代国究竟用了什么办法呢?说起来其实很简单,简单到只有2个步骤,分别是美人计谋取信任、鸿门宴杀死代

赵襄子的美人计。

代国,是商周时代的诸侯国,至于它的起源历史上记载的只有“汤封同姓,代子立国”寥寥数字,位于今天山西大同和河北蔚县一带,在春秋末期已是狄人居住的部落。

攻取代得,一直也是赵简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当赵简子死后,赵襄子还没有脱下丧服,就立即登上常山(今恒山)观察代国,寻求一条攻取代国的策略,结果进攻的策略没有得到,却得到了一条值得利用的信息,那就是现今的代王好色。

于是赵襄子就想到了用美人计谋取代王的信任,而为了让自己的计策无懈可击,他的美人计把自己的亲姐姐送给了代王,代王一看赵襄子那么给面子,对他的好感无限爆棚,既然收了礼物,那就要回礼,代王回的是代国盛产的骏马。

你可能会说,赵襄子送了亲姐,而代王却回的马,这不合算吧,其实不然,因为当时彪悍的骏马几乎都是狄人培育的,能吃苦的骡子也是出自狄人,打仗靠骏马,运输物资靠骡子,这就是游牧民族战斗力强悍的原因,而中原的马更像驴,战斗力自然不高。

赵襄子的鸿门宴。

赵襄子和代王的礼尚往来,让代王以为和赵氏的友谊那是天长地久的,再加上赵襄子处处示弱,代王自然就对这个看似人畜无害的弟弟十分友好,赵襄子就这样一步一步让自己的姐夫放下了戒心。

代王没有了戒心,赵襄子的谋划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于是对自己姐夫也开始露出了獠牙,他在赵氏土地和代国的土地中间摆下宴席,请代王来喝酒,代王也没有在意,毕竟和赵襄子喝酒又不是一次两次了。

于是乎,代王高高兴兴地去赴宴,只不过他不知道这是赵襄子摆下的“鸿门宴”,虽然此时鸿门宴这个词语还未出现,不过用在这里却再也合适不过,因为这是诛杀代王的饭局。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代王看着歌舞,十分惬意,不知不觉他的酒又见底了,赵襄子示意手下赶紧去斟酒,斟酒的侍从拿着大金斗(一种分酒的器具,可以理解为大铜勺),作势要给代王斟酒,结果这个大金斗却毫不客气地砸向了代王的脑袋,结果代王的脑袋就如被砸烂的西瓜一样了。

赵襄子奠定了赵氏为诸侯的基础。

代王临死前,都不相信这个亲“弟弟”会要了自己的命,当大金斗与代王脑袋亲密接触的时候,或许他还沉浸在美酒与歌舞中。

代王惨死之后,周围代王带来的兵卒也被这一幕给吓傻了,但那些为代王表演歌舞的人却没有任何迟疑,纷纷从掏出藏在衣服里的兵器,对这些兵卒一阵砍瓜切菜,不消半刻,代王以及带来的兵卒就没有一个站着的了。

既然代王已死,代国立即陷入了群龙无首的混乱之中,赵襄子也不客气,带领赵氏的子弟兵就杀向了代国,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代国就被赵襄子收入囊中,赵氏拿下了代国之后,也大大增强了宗族的实力,司马迁曾评价说:于是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

飞鱼说:

赵襄子为何能攻下赵氏梦寐以求的代地?其实很简单,只有2个步骤,那就是用美人计谋取代王信任、摆下鸿门宴杀死代王,然后轻松攻下代国,可以说赵襄子用了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说到这可能不少人会有赵襄子的亲姐后来去哪了的疑惑,按照正常的想法,赵襄子会接回自己的亲姐,在为她找个好人家嫁了,这样才算圆满的大结局嘛。

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因为赵襄子的亲姐,听说自己的弟弟杀死了自己的丈夫,那叫一个伤心欲绝,于是拔下自己头上的簪子,自刺而死,燕赵自古多烈士,赵襄子的姐姐或许是这块土地上有史料可寻的第一位烈士了。

赵襄子取下代地,其实是为后来的赵国谋求了一块大后方,战国时期赵国有三座重镇,邯郸、晋阳、代地,呈三角之势,后来这块地方也成为了一代明君赵武灵王伐取中山国的跳板,即使后来秦国灭了邯郸之后,赵国的残存势力还跑在代地苟延残喘了几年,足见代地之重要,当然这是后话了,我们下次再说。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吕氏春秋》等。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赵襄子

更多文章

  • 从庶子到晋卿之一,赵襄子如何在众兄弟间脱颖而出C位出道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赵襄子

    文:黄皮牙子赵襄子,战国时晋卿之一,又名赵无恤,或者毋恤。祖上是赵氏孤儿赵武之后,其父为晋国四卿之一赵简子赵鞅,其母为翟国战俘。赵襄子能从赵简子的一众儿子中脱颖而出,不是没有道理的。一:命运的眷顾赵鞅一生中有无数儿子,嫡长子是正妻所生赵伯鲁。赵无恤只是赵鞅众多儿子中最不起眼的一个,甚至不起眼到在赵府

  • 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是谁?不是联韩魏灭智的赵襄子,是赵鞅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赵襄子

    文|飞鱼说史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是以王道遂用不兴,生物曰:非威不立,非势不行。——(西汉)刘向《战国策·原序》春秋,礼崩乐坏,诸侯并起,有五霸之能。战国,国异政教,兵革不休,有七雄之称。但春秋不止五霸,战国也不止七雄,春秋战国大分裂的表象下,其实正在孕育社会制度的大变革,这是一个

  • 赵襄子上位史,给出生失利的人打了个样

    历史人物编辑:刀白眉标签:赵襄子

    《资治通鉴》开篇讲了一件事,那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并从周天子那里获得了正式封号。司马光认为,这件事的影响极为恶劣。本来,只有周天子的亲戚或王室功臣才能有资格被封为诸侯,单韩赵魏三家竟以武力威慑就得到了分封。司马光哀叹,名分乱了,是说诸侯们,更是在说周天子的名号已经失去信誉,不管用了。《论语》中说,“

  • 《资治通鉴》每日一读:智伯瑶水淹赵襄子,聪明反被聪明误!

    历史人物编辑:雪诺聊历史标签:赵襄子

    五霸之一的晋国衰落了,国家政权被智、赵、韩、魏四大家族把控。其中智家势力最大,野心也最大。智家族长智伯瑶贪心不足,一心想占其他三家的便宜,便对其他三家组长说:“晋国本来是天下霸主,现在衰落了,我看着十分不忍,咱们四家每家拿出一百里土地充公吧。”其实是变相要求其他三家给智家一百里土地。韩家族长韩康子胆

  • 把智伯的头颅做成饮酒器,赵襄子和智伯有什么深仇大恨?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花花标签:赵襄子

    赵襄子本名赵无恤,三家分晋的参与者,也是赵国实际的创始人。在晋阳大战中,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智氏,智伯的颅骨被赵襄子做成了饮酒器,究竟是有多大仇,让赵襄子一定要这么做呢?世子之位赵无恤是庶出,母亲是赵简子赵鞅的小妾,废长立幼,祸乱之根源,所以赵无恤的世子之位得来非常不容易,但是智伯却跟赵鞅说不要立赵无

  • 春秋战国赵襄子灭亡代国,看似简单,实则深谋远虑

    历史人物编辑:微笑向暖标签:赵襄子

    赵襄子是赵鞅的庶子,幼时并没受到赵鞅重视,但他从小聪敏好学,又胸怀宽广,所以,很快就成为晋国四卿赵氏的领军人物。赵鞅和赵襄子都是有野心的人,三家分晋之前,赵氏封地紧挨着代国,而代国旁边就是经常袭扰赵国的中山国。因此,赵鞅朝思暮想要把中山国给灭了。但想灭亡中山又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中间还隔着一个代国,

  • 孔门七十二贤中,最没成就的就是颜回,为何孔子却最喜欢他?

    历史人物编辑:人文之光标签:颜回

    中国有句古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即使是同一个老师教的,不同学生也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并有自己不同的命运。著名教育家孔子,门下有3000弟子,但成才的却只有72人。人们称这批人为“孔门七十二贤人”。而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成就最少,得孔子夸赞却最多。这是为何呢?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如果

  • 项羽无颜回江东?其实是担心上当,刘邦的心理战术促成这一结果

    历史人物编辑:鲲鹏历史阁标签:颜回

    项羽被人们称为千古霸王,是中国古代最勇猛的将带兵打仗,项羽可以一敌百,在行军指挥等方面项羽同样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不然也不可能成为盟军的盟主,最后杀的秦军大败而归。然而项羽始终都是一个让人比较惋惜的悲情英雄,最后跟刘邦的决战中项羽落了下风,乃至于最后自刎江东。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作为我国历史

  • 少将是颜回的后代,给赶羊大爷送新鞋子,为老保姆养老送终

    历史人物编辑:叮叮说史标签:颜回

    一日,共和国少将外出视察,看到放羊大爷穿着破旧的鞋子。他立马下车,给大爷送去一双新军鞋,引得放羊的大爷连连落泪。这位一心为民的将军是颜回的81代孙,为国征战数百场,还替自己的老保姆养老送终。将军名叫颜伏,四川梁山人,是复圣颜回的第81代孙。在革命的战火中,至圣孔子和复圣颜回的后代都参加了革命,孔子的

  • 眼见并不一定为实,这是经过孔子和颜回验证的

    历史人物编辑:彩虹文史标签:颜回

    我们平时总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孔子和颜回之间曾经发生一个故事,证明了眼见并非为实。孔子喜欢周游列国,可是荷包却不硬,一生穷游,到了陈国和蔡国之间,他们这一行人断粮了,七日七夜都找不到什么食物,缺吃少喝的,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去百姓家讨米,回来就做饭吃。饭快熟的时候,孔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