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鞅、吴起、吕不韦、李悝,“卫国出品,必属精品”

商鞅、吴起、吕不韦、李悝,“卫国出品,必属精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汪国庆 访问量:3062 更新时间:2024/1/5 7:00:48

引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英才勃兴,每逢科考,江南省一省的上榜人数占了全国的一半,故而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江南”。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也有一个地方盛产英才,其所产英才至列国或为将或为相,为将者攻城略地、战无不胜,为相者纵横捭阖,睥睨天下,这个地方便是极不起眼的小诸侯国——卫国。纵观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我们可以发现,几乎都与卫国有渊源。

例如使魏国变法图强、率先崛起的李悝;使积贫积弱的秦国脱胎换骨、傲视群雄的商鞅;创立魏武卒、率军七十二战未尝一败的吴起;为秦始皇统一扫除障碍、奠定基础的吕不韦;还有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刺杀秦王的侠客荆轲。他们无一例外皆是卫国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卫国”。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卫国出品的人才,又尤以变法型人才居多。那么,卫国何以成为英才辈出的摇篮呢?

卫国盛产英才,尤以变法型人才居多,这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的。卫国始封于周武王九弟康叔,周公旦东征后,“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伯,居河、淇间故商墟”,因而卫国所统辖地区为殷商故地,而殷商治国尤重刑法。《荀子·正名篇》就说“刑名从商”,我们从商末“纣乃重刑名,有炮烙之法”的情况中即可见一斑。周王朝建立之后,抛弃刑法代之以德,但在殷商遗民为主的卫国基本遵照了商朝的传统。

周公旦曾经告诫康叔:“汝陈时臬事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要求康叔在卫国管理时要依照商朝的常法。殷商旧地的传统与周初政策上的延续使得卫国具有重律法而轻人情的特点,《汉书·地理志》就总结卫国“刚强,多豪侵夺,薄恩礼,好生分”。例如春秋初期,卫国发生州吁之乱,大夫石碏之子石厚参与其中,事败被擒。石碏不徇私情,反而派其心腹獳羊肩将其子明正典刑。

史书对石碏法不徇私的做法赞誉颇多,但是从侧面也可看出射出卫人执法的冷酷无情,即便面对父子亲情也绝不手软。同样,这些从卫国走出来的人才也与卫国传统有着很深的烙印,皆重刑法而少恩情。譬如吴起,时人言他“起之为人,猜忍人也。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君疑之,杀妻以求将”。吴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力主变法,也因严法夺情,得罪大批楚国贵族。

在如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其天资刻薄人也”。商鞅在秦国开展的变法,严酷法而少恩泽,所以其“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同时,卫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为人才提供了可以茁壮生长的土壤。我们可以看一下卫国的地理位置,其地处中原腹心,乃天下之交通要道,水路皆为便利。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工商业的发达,从而经济繁荣,“卫为天下都会,商旅之所走集也”。

而通达的交通,繁荣的商业,易于信息与学术上的交流,使得卫国之士大都精于言辞,善于权变。如春秋末期子贡就头脑灵活,巧于辞令。《史记》记载田成子想伐鲁,孔子派他出行游说,最后使得吴齐交战,化解了鲁国的一次严重的军事危机。战国初的这些变革家显然继承了这一传统,如商鞅见秦孝公,先言帝道,再述王道,最后陈之以霸道。可见商鞅早已准备了三套乃至更多的方案,足以应对君王不同的口味。

所以,这些卫国人才非常善于运用他们所学的渊博知识与言辞技巧来表达政治主张,从而让各国的君王更易于接受与推行他们的政治主张。由此可知,卫国独特的政治文化保留着商代重刑法的精神,繁荣的商业利于经世思想的产生,严峻的外部环境易于打破周代礼教的束缚。战国初卫国之所以诞生这些变革家不得不说是得益于这样的历史环境。

从春秋以来“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三”,到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种持续不断的社会结构重组与离析到战国初期终于达到了顶峰。诸侯国们不再满足于成为区域的霸主,而是积极推行强权的天下一统政策,从而使卫国人才有了用武之地。如商鞅在给秦孝公谋划战略时就说:“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业也”。可见,商鞅给的策略已经超越春秋霸主的范畴,而将“帝王业”作为终极目标。

战国初期几次变法的直接后果是强秦的出现,虽然李悝变法使得魏国率先走向了强盛,但正是因为过早的强盛,盲目扩张,攻赵、伐韩、防秦、迫齐、逼楚,灭中山,使得魏国成为众矢之的。而后,接连被各国联军围攻,并且吴起变法后复振的楚国也率先把矛头指向魏国。东方六国的惨烈厮杀消耗了各自的力量,正好给了秦国一个有利东拓的历史环境。所以从客观角度上看,李悝、吴起的变法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秦国的崛起。

战国后期,吕不韦当政秦国,进一步巩固变法的果实,最终形成秦国日后统一六国的重要趋势。第二,经过这三次战国初期的变法,其他各国受其影响也纷纷加入到变法的队伍,如申不害在韩国变革,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乐毅在燕国的革新,虽然这些变法在程度和效果上各有差异,但均使他们走上了强国之路,战国时期的政治风貌由此焕然一新。

结语

纵观历史上命运多舛的卫国,其从未缺乏过人才。春秋时期,吴王寿梦之子季札巡游列国,对卫国情有独钟。季札回到吴国后说道:“卫多君子,未有患也”。时至战国,卫国更是能人辈出,诞生了诸如吴起、商鞅、李悝、吕不韦等变法大家,可谓是“卫国出品,必属精品”,他们纷纷在各诸侯国推动变法,从而一扫春秋旧制,铺开了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崭新画卷。

参考文献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10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年

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标签: 李悝

更多文章

  • 比荆轲刺秦还悲壮的刺客豫让:为谋刺赵襄子漆身吞炭,够狠

    历史人物编辑:沐子时尚的笔记标签:赵襄子

    一说起古代的刺客,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荆轲,不仅因为荆轲刺秦是身赴国难,为世人所颂扬,更因为其“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更是世间少有,但历史上还有一人,为刺杀成功,自残肢体,身受酷刑,比荆轲还惨烈!这个人就是豫让。《史记》记载: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土而事智伯

  • 赵襄子攻下代国用了什么办法?美人计谋取信任,鸿门宴杀死代王

    历史人物编辑:桑成阳标签:赵襄子

    文|飞鱼说史三国攻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三月丙戌,三国反灭知(通智)氏,共分其地,于是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三家分晋,七国并立,战国开启。历来韩赵魏三家分晋都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点,那么在这件事中,谁是主导呢?当非赵氏莫属。晋国原本有六卿,他

  • 从庶子到晋卿之一,赵襄子如何在众兄弟间脱颖而出C位出道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赵襄子

    文:黄皮牙子赵襄子,战国时晋卿之一,又名赵无恤,或者毋恤。祖上是赵氏孤儿赵武之后,其父为晋国四卿之一赵简子赵鞅,其母为翟国战俘。赵襄子能从赵简子的一众儿子中脱颖而出,不是没有道理的。一:命运的眷顾赵鞅一生中有无数儿子,嫡长子是正妻所生赵伯鲁。赵无恤只是赵鞅众多儿子中最不起眼的一个,甚至不起眼到在赵府

  • 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是谁?不是联韩魏灭智的赵襄子,是赵鞅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赵襄子

    文|飞鱼说史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是以王道遂用不兴,生物曰:非威不立,非势不行。——(西汉)刘向《战国策·原序》春秋,礼崩乐坏,诸侯并起,有五霸之能。战国,国异政教,兵革不休,有七雄之称。但春秋不止五霸,战国也不止七雄,春秋战国大分裂的表象下,其实正在孕育社会制度的大变革,这是一个

  • 赵襄子上位史,给出生失利的人打了个样

    历史人物编辑:刀白眉标签:赵襄子

    《资治通鉴》开篇讲了一件事,那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并从周天子那里获得了正式封号。司马光认为,这件事的影响极为恶劣。本来,只有周天子的亲戚或王室功臣才能有资格被封为诸侯,单韩赵魏三家竟以武力威慑就得到了分封。司马光哀叹,名分乱了,是说诸侯们,更是在说周天子的名号已经失去信誉,不管用了。《论语》中说,“

  • 《资治通鉴》每日一读:智伯瑶水淹赵襄子,聪明反被聪明误!

    历史人物编辑:雪诺聊历史标签:赵襄子

    五霸之一的晋国衰落了,国家政权被智、赵、韩、魏四大家族把控。其中智家势力最大,野心也最大。智家族长智伯瑶贪心不足,一心想占其他三家的便宜,便对其他三家组长说:“晋国本来是天下霸主,现在衰落了,我看着十分不忍,咱们四家每家拿出一百里土地充公吧。”其实是变相要求其他三家给智家一百里土地。韩家族长韩康子胆

  • 把智伯的头颅做成饮酒器,赵襄子和智伯有什么深仇大恨?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花花标签:赵襄子

    赵襄子本名赵无恤,三家分晋的参与者,也是赵国实际的创始人。在晋阳大战中,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智氏,智伯的颅骨被赵襄子做成了饮酒器,究竟是有多大仇,让赵襄子一定要这么做呢?世子之位赵无恤是庶出,母亲是赵简子赵鞅的小妾,废长立幼,祸乱之根源,所以赵无恤的世子之位得来非常不容易,但是智伯却跟赵鞅说不要立赵无

  • 春秋战国赵襄子灭亡代国,看似简单,实则深谋远虑

    历史人物编辑:微笑向暖标签:赵襄子

    赵襄子是赵鞅的庶子,幼时并没受到赵鞅重视,但他从小聪敏好学,又胸怀宽广,所以,很快就成为晋国四卿赵氏的领军人物。赵鞅和赵襄子都是有野心的人,三家分晋之前,赵氏封地紧挨着代国,而代国旁边就是经常袭扰赵国的中山国。因此,赵鞅朝思暮想要把中山国给灭了。但想灭亡中山又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中间还隔着一个代国,

  • 孔门七十二贤中,最没成就的就是颜回,为何孔子却最喜欢他?

    历史人物编辑:人文之光标签:颜回

    中国有句古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即使是同一个老师教的,不同学生也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并有自己不同的命运。著名教育家孔子,门下有3000弟子,但成才的却只有72人。人们称这批人为“孔门七十二贤人”。而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成就最少,得孔子夸赞却最多。这是为何呢?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如果

  • 项羽无颜回江东?其实是担心上当,刘邦的心理战术促成这一结果

    历史人物编辑:鲲鹏历史阁标签:颜回

    项羽被人们称为千古霸王,是中国古代最勇猛的将带兵打仗,项羽可以一敌百,在行军指挥等方面项羽同样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不然也不可能成为盟军的盟主,最后杀的秦军大败而归。然而项羽始终都是一个让人比较惋惜的悲情英雄,最后跟刘邦的决战中项羽落了下风,乃至于最后自刎江东。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作为我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