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国会为何能成为中原第一位统治者?其缘由在于李悝的改革

魏国会为何能成为中原第一位统治者?其缘由在于李悝的改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温豪 访问量:3286 更新时间:2024/1/3 10:30:16

全文共1582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期。西周被西北大戎所灭,周平王借诸侯国之力,击败大戎国,迁往洛阳。

与西周相比,东周对周的控制明显减弱,而其他诸侯国则趁机扩大势力。春秋时代,各国对周皇帝仍是礼遇有加。

比如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他就以周天子为借口,以“尊王攘夷”为借口,宣扬他的霸主地位。在战斗中,双方都要遵守一定的礼节,就像是双方在战斗之前,都要等到对方的国王站出来,然后向对方的国王行礼,然后才能正式开战。

这充分反映了春秋时代诸侯王治下的贵族风范。然而到了春秋战国,卿大夫们纷纷篡位,整个社会风气都有所改变,礼崩乐坏的现象愈演愈烈。

战争越来越激烈,从礼节到残酷的兼并,动不动就是数十万人的混战,更多的是战术,而不是礼节。

在这种形势下,各国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新的改革,以使国家富裕起来,我们把它

叫作“变法”。而今天的话题,便是李悝的改革。

魏国变法之前

战国时期的开端是“三家分晋”,当时魏国分到河东一带,而河东一带,原本是晋国的富饶之地,物产丰饶,魏国也因此成为三晋第一富饶之地。

河东一带,也就是河西一带,被称为“蛮夷”的秦国。魏国之主魏文侯,望着与魏国相邻的河西,心中既是羡慕,也是担心。

羡慕的是河西之地的富裕程度并不比河东差,担心的是西面的那位邻居也是个难缠的对手,魏国若是打不过河西,只怕会吃亏。

新成立的魏国,在晋国得到了不少政绩,很多人都在思念曾经的晋国,幻想着三大家族重新融合,成为魏文侯未来要面对的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魏文侯想要巩固自己的权力,增强自己的实力,从而更好的夺取河西的土地。

李悝改革

魏文侯以法家李悝为宰相,开始了一场大变革,被称为“李悝变法”。在政治上,李悝以“食有劳、俸禄有功”为宗旨,废除了奴隶主、官爵的世袭制度。

废除了原有的爵位,按照他们的贡献和才能,选择官员。使得新的地主阶级牢牢掌握了权力,魏国的新政权得到了巩固。

在经济上,李悝实行“以地为先”的方针,废止了原来实行的井田制度。打破原有的井田制度,使人民群众的劳动能力得到解放,从事新的生产。

同时,允许私人经营土地,使土地的私有制得以确立,为地主阶级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了避免作物间的疾病蔓延,造成一年的歉收。

在房前及屋后,充分利用多余的土地,种植大量的树木,种植桑树,同时种植水果和蔬菜,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这是为了适应魏国人多、人少、魏国社会现实的需要,对魏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魏国的人口增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李悝身为法家之人,在变法的时候,也不会忘记律法。李悝创立了《法经》,《法经》中有六部,分别是“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对国家的运作、政府的功能、官员的晋升、民间的民间纠纷,都作了详尽的说明。李悝所编写的《法经》,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一种保护。

《诗经》既是历代法学的精华,又是秦汉法学的范例,是中国法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魏文侯在军事上既重用吴起,又与李悝的变法相得益彰。

魏军的士卒经过严格筛选,根据各人的特性,编成各式各样的军队,加强对士卒的扶持,实行新的奖罚,对表现突出的将士免除一户劳役,并给予田宅。这种体制被称作“武卒制”,使魏国军事力量大为增强。

中原之王

李悝改革后,魏国的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魏文侯也实现了他的富国之梦。自413年起,魏文侯对秦国发动了连番的攻击。魏国于公元408年夺取河西。

与韩赵联合,在西元四百四十四年击败齐军,西元三十九年,联合军击败了楚军。

此时,魏国的实力,已经让其他几个国家都看到了,魏国以其强盛的实力,再加上韩赵两国结盟,才能在中原称雄。

从上古时代起,改革就是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途径,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主要推动力。要立足现实,立足我国国情,要有先见之明,善于用人,顺应时代潮流,这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标签: 李悝

更多文章

  • 李悝变法成功的原因分析:符合国情、领导支持、地理位置优越

    历史人物编辑:观心铭史标签:李悝

    李悝变法在我国在封建社会统治阶段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法改革,并且李悝的变法最终也是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在李悝变法的推动之下,魏国也是逐渐的从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中逐渐的脱颖而出,称为历史上的一代强国。而李悝变法之所以能够在魏国获得巨大的成功,是与多方面的因素分不开的。变法的内容符合魏国的国情。战国时期

  • 春秋谢幕战国又起,一代改革家李悝,帮助小国称霸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钱宇豪标签:李悝

    不知道经过了多少风雨的挣扎,又有多少霸主登台表演,春秋的大幕终于是缓缓的落下去了,不过事情并没有这样结束,历史立马上演了下一时刻的大戏,揭开了新的一幕,那就是战国。“战国”这个一听名字就让人很害怕的世道,这一定就是战鼓咚咚响,喊杀连天的时代,对的!这个时代就是大鱼吃小鱼,到处征战的时代。要想要变成一

  • 自古变法多流血,为何李悝却能得以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余小斌标签:李悝

    变法从来都是伴随着流血的,而变法者十有八九都不能得到善终。纵观战国时期的变法者,不难发现变法者只是在最开始效命的君主时期大刀阔斧的改革着,而一旦新的君主继位,基本上歇菜了,落得个凄惨结局,不得善终。商鞅被车裂、吴起被射死,反而是开启中国变法之始的李悝,得魏国两任君主的重用信任,得以善终。李悝先看李悝

  • 李悝、吴起、商鞅变法,为啥只有商鞅成功了?只是运气好而已

    历史人物编辑:史料侦探社标签:李悝

    战国时期,周室进一步衰微,井田制被破坏,奴隶制被废除,私有制逐渐成形。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完成,意味着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将会更加激烈,一个不慎就是亡国灭族的下场。各诸侯国深深感受到了威胁,于是开始变法图强。当时各诸侯国面临的问题大致相同,传统的分封制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卿大夫掌握了国家大

  • 战国第一霸主为何让秦人闻之色变?李悝变法为何如此伟大?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李悝

    他是一个开创了变法先河的国度,他是战国的第一个霸主,他的军队更是让秦人闻之色变,他就是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却能逆势崛起。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国君魏文侯非常渴望人才,使得天下人才尽归魏国,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孔子的门徒子夏,子夏在魏国西河一带开办大学,将孔子的儒家经典与法家思想相结合,开创了西河学派,而李

  •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李悝变法”,思想其实还挺前卫

    历史人物编辑:椒盐侃影标签:李悝

    春秋晚期,随着“三家分晋”局面的形成,历史的车轮进入了战国时代。当时中国正处于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代,新兴地主阶级作为一种新政治力量,逐渐强大起来,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历史时期,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活跃在各诸侯国推行各种改革,试图探索富国强兵的道路。图1:春秋后期形势图公元前445年,魏

  • 商鞅、吴起、吕不韦、李悝,“卫国出品,必属精品”

    历史人物编辑:汪国庆标签:李悝

    引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英才勃兴,每逢科考,江南省一省的上榜人数占了全国的一半,故而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江南”。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也有一个地方盛产英才,其所产英才至列国或为将或为相,为将者攻城略地、战无不胜,为相者纵横捭阖,睥睨天下,这个地方便是极不起眼的小诸侯国——

  • 比荆轲刺秦还悲壮的刺客豫让:为谋刺赵襄子漆身吞炭,够狠

    历史人物编辑:沐子时尚的笔记标签:赵襄子

    一说起古代的刺客,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荆轲,不仅因为荆轲刺秦是身赴国难,为世人所颂扬,更因为其“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更是世间少有,但历史上还有一人,为刺杀成功,自残肢体,身受酷刑,比荆轲还惨烈!这个人就是豫让。《史记》记载: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土而事智伯

  • 赵襄子攻下代国用了什么办法?美人计谋取信任,鸿门宴杀死代王

    历史人物编辑:桑成阳标签:赵襄子

    文|飞鱼说史三国攻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三月丙戌,三国反灭知(通智)氏,共分其地,于是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三家分晋,七国并立,战国开启。历来韩赵魏三家分晋都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点,那么在这件事中,谁是主导呢?当非赵氏莫属。晋国原本有六卿,他

  • 从庶子到晋卿之一,赵襄子如何在众兄弟间脱颖而出C位出道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赵襄子

    文:黄皮牙子赵襄子,战国时晋卿之一,又名赵无恤,或者毋恤。祖上是赵氏孤儿赵武之后,其父为晋国四卿之一赵简子赵鞅,其母为翟国战俘。赵襄子能从赵简子的一众儿子中脱颖而出,不是没有道理的。一:命运的眷顾赵鞅一生中有无数儿子,嫡长子是正妻所生赵伯鲁。赵无恤只是赵鞅众多儿子中最不起眼的一个,甚至不起眼到在赵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