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湖南55岁“巨婴”熊丽:啃完3任丈夫,啃94岁老母,从没工作一天

湖南55岁“巨婴”熊丽:啃完3任丈夫,啃94岁老母,从没工作一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尚金林 访问量:4453 更新时间:2024/1/15 23:33:03

阅读此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妈骨折住院,你们当儿子的必须掏医药费,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熊丽对哥哥振有词。“你长没长心,咱妈所有财产都给你了,而且妈是去给你买菜摔倒的,你五十多岁了,就这样照顾九十四岁的妈?”

二〇一九年,湖南某所医院的病房外,熊丽和哥哥们争得面红耳赤,手术室里的熊妈妈听到儿女们的争吵,几滴老泪滚落下来,难道对女儿太好真的错了吗?

这位熊妈妈不能明白:都说女儿是妈妈贴身小棉袄,她把一辈子的宠爱都集中在了这个女儿身上;

可是自己现在摔坏了,说不定马上入土了,自己不仅没有享受过她的一次暖心的孝顺,此时此刻,还斤斤计较手术费的垫付问题。

这不是熊妈想要的,她对这个女儿孤注一掷的去爱,难道换来的就是这样眼睁睁看着自己因为缺钱不能做手术吗?

熊妈妈之所以会养一个白眼狼女儿,从熊丽的经历中不难找到答案。

掌上明珠填补了妈妈心里的缺失

熊妈妈有三个儿子,不幸的是大儿子有一年因病去世,对于不到四十岁的熊妈妈来说就是晴天霹雳。

子之痛,让她一度陷入抑郁,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几次想过自杀。

当看着二儿子、三儿子,还有任劳任怨的老公,她强迫自己坚强起来,好几年才从失去大儿子的痛苦里走出来。

也许,上天看熊妈太伤心,在1967年,40岁的熊妈妈产下一个漂亮的女儿,取名熊丽。

女儿的到来无疑是一抹暖阳,给这个家增添了欢声笑语,也给熊妈妈带来了幸福的满足。

熊妈她看着襁褓里的熊丽,总是自己笑出声来,这个宝贝女儿的眉眼跟自己特别像,她想这个女儿一定是上天赐给自己 的礼物;

于是毫不犹豫地把对其几个子女的疼爱集中在了这个宝贝女儿的身上。

熊家是湖南省成千上万的普通农户中的一个,家庭条件很一般,但是这丝毫不影响熊妈妈对女儿熊丽的富养。

几个哥哥姐姐没有的,熊丽要有,村里同龄孩子没有的,熊丽也要有。

那时的生活水平都不高,熊丽却可以随时吃上小食品,吃上各种水果,穿上漂亮的衣裙,上好看的头饰,玩上各种玩具。

当然,这些东西熊妈从来不让另外几个儿女碰,因为养一个已经不轻松,她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总而言之,熊妈妈的富养女儿,使熊丽成了村子里很显眼的女孩子。

熊妈妈看在眼里,爱在心里,她的幸福感与日俱增,因为她有一个如此漂亮的女儿,至于其余的两儿两女,熊妈妈总是忽略着。

甚至为了熊丽刻意压制那几个孩子的言行和需求。熊妈从来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好。

熊妈对熊丽说:“你就是妈妈的全部,只要你好,妈啥都舍得。”

溺爱是自私的土壤

在母亲的高压和诱导下,熊丽的哥哥、姐姐从小就学会了忍让和妥协,不用母亲开口,凡是好的东西都先让给妹妹。

长此以往,熊丽把大家对她的爱当做了理所当然,稍不顺心就大吵大闹。每次熊妈都会批评哥哥姐姐不懂事,惹妹妹生气。

熊丽的自私、乖戾、唯我独尊的性格在家里有妈妈撑腰,在学校让同学们也很受不了。

小学时候就没有孩子愿意和她玩,上了初中,孩子们更不喜欢这样的同学。

久而久之,熊丽没有和同龄人相处的热火朝天,总是很不合群。

熊妈妈告诉女儿:“别人不跟你做朋友,那是不敢,你是公主类型,丑小鸭只能望而生畏。”熊丽被妈妈夸赞后很开心,依然我行我素,不顾及同学的感受,

在熊丽13 岁那年,熊爸爸去世,家里失去了顶梁柱,生活水平大不如前。熊妈妈陷入了困顿,没钱怎么行?熊丽的吃喝穿戴不能将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熊妈妈强制熊丽的哥哥姐姐放弃学业,出去打工,一起供熊丽上学。

熊丽的哥哥姐姐那时候还小,把母亲的安排当做了圣旨,纷纷辍学,去了外地打工,把赚来的钱如数交给妈妈,让妈妈和这个小妹妹没有后顾之忧。

熊妈妈有了钱,全都花在熊丽身上,熊丽呢,花钱比以前更随便,吃的比以前更讲究,只要自己喜欢,必须买到手。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主要精力都放在攀比、虚荣上,根本无心学习。

熊丽的成绩一塌糊涂,每次考试成绩都垫底,熊妈妈告诉女儿:“成绩说明不了问题,你的漂亮就是资本,给妈好好练气质。”

由于熊丽成绩太差,实在读不进去了,索性辍学在家,每天在家里除了听歌就是睡觉,整日无所事事。

昙花一现的豪门美梦

女儿不上学了,熊妈妈一点儿也不着急,看着出落得越来越漂亮的女儿,熊妈妈早就想好了:一定要让女儿嫁入豪门去享福。

为此,十里八村来提亲的,熊妈妈都是挑三拣四,没有一个能看得上的。

熊丽更是拿出了小姐的派头,对别人嘲热讽。娘俩的心目中,不是豪门公子谁都别想做熊丽的丈夫。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熊丽终于认识了一个浙江的有钱的富商,一个有钱,一个有颜,很快,两个人坠入了爱河。

半年后,熊丽就被娶进了富商的家门。

结婚这天,浙江富豪 给熊丽的婚礼真是超豪华阵容:几十辆小轿车开进了村子,那时别说轿车,村子里有自行车的人家都不是很多,大家看着熊家风光嫁女,无不羡慕嫉妒。

熊妈妈更是眉开眼笑,离很远就跟村里人打招呼,三句话不离女儿熊丽。说自己的女儿天生就是富贵命,生来就是被供着的。

熊丽呢,婚后完全做起了阔太太,每天吃喝玩乐,唱歌跳舞打麻将,出门有司机,回家有保姆。

熊丽一时间成了左邻右舍眼里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每次回娘家,熊丽对身边人都颐指气使,俨然皇妃省亲。

然而,好景不长,婚姻的甜蜜期过去之后,丈夫发现熊丽除了长得比较好看之外简直就是一无是处:

没学识、没涵养,好吃懒做,花钱如流水,一不顺心就歇斯底里。

这样性格的女人别说有钱人难以容忍,就是普通家庭也无法接受,不能为家族增光添彩,所作所为只能增加别人的笑柄。

一年不到,丈夫果断提出离婚,宁可给她14万现金。

那个年代的十四万,能在深圳买一套学区房。熊丽不想离开这个家,她知道这里是天堂,可是离婚已经由不得她了。

熊丽如果不是这样浅薄,完全可以养尊处优,安稳的享福,终因为自己 的任性、自私而被丈夫扫地出门。

婚姻的快车道不包容女人的浮躁

豪门梦碎得太快,离了婚的熊丽一点儿也不上火,手里掐着14万现金,依然到处招摇,每天浓妆艳抹出入各种消费场所,继续吃喝玩乐。

14万哪够她如此挥霍,忽然有一天,熊丽发现自己的资金链彻底断了,想买一包卫生巾都找不到钱。

这时,熊丽才感觉茫然起来。可是花钱大手大脚的她根本管不住自己的心,下一步该怎么办?是熊母和熊丽经商量的问题。

从小娇生惯养的熊丽,没有一点赚钱的本事,又不能吃苦,于是想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才是最可行的。

说干就干,不久,认识了一个湖南本地的生意人,为了解决饭票问题,很快就结婚了。这个丈夫虽然家境也可以,但是根本不能和第一任丈夫比。

熊丽一时间感觉落差好大,每天老公给的那点钱根本不够娱乐,于是吵架成了家常便饭。

熊丽不但不帮老公打理生意,连孩子也不管,让婆婆帮带孩子,自己出去玩,而且常常夜不归宿。

这哪是娶回来的媳妇,分明是一个讨债鬼,这个丈夫实在不想将就了,婚后三年离了婚,熊丽被净身出户。

婚姻是实实在在的柴米油盐、生儿育女,是爱的传承和责任的担当,而这些,根本不在熊丽的思考范围之内。

她除了要求对方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外,别的不关她的事儿。如此浮躁的女人,在婚姻里注定不被看好。

退而求其次,啃老是最安全的

和第二任丈夫离婚后,熊丽有些傻眼了,凭自己的美貌竟然留不住婚姻,她对这两任老公恨之入骨。

恨他们的无情,说散伙一点儿余地都不给自己留。

熊丽自己没有生存的本事,又不能没有钱花,离婚后不久就把眼睛瞄准了一个环卫工人,心里想只要给我钱花万事大吉了。

然而,熊丽打错了算盘,环卫工人同样受不了她的无底线索取,同居一段后两人不了了之。

熊丽此时就像一只斗败的公鸡,总是跟跟熊妈诉苦。

“丽丽,回来吧,妈这里还有养老金,那些男人都不知好歹。”熊妈看到宝贝女儿经历如此不顺,既心疼又着急。

熊妈妈的建议正是熊丽想的,一直只有自己的妈妈是靠得住的,无条件的对自己好。

于是,大模大样的回来了,跟老妈住在一起,完全不顾及哥嫂,姐姐、姐夫们的反应。

左邻右舍的眼光更是被熊丽屏蔽,50多岁回来啃老,花着老妈2000元的退休金,对熊丽来说没什么不好。

巨婴是不可救药的

熊母疼爱着女儿熊丽,完全不想自己已经风烛残年,依然用90多岁的羸弱的肩膀扛着抚养50多岁的女儿的义务,每天买菜做饭,毫无怨言。

“丽丽呀,家里的拆迁房都写你的名字,一套咱俩住着,一套你留着出租,每年吃着租金,生活能挺好的。”

熊母偏袒这个女儿达到了无底线的程度,让儿子媳妇忍无可忍,他们回来跟熊母理论,熊丽根本没有尽过赡养的义务,房产不能这样分配。

“哥、嫂子,你们太无理取闹,现在是我每天陪着妈呢,你们谁来住一宿了?这房子归我是名正言顺的。”熊丽面对哥嫂的指责大言不惭。

最后,哥哥嫂子怕熊妈妈着急上火,选择退出,跟熊丽达成口头协议:熊丽赡养母亲,哥嫂放弃母亲的所有财产。

熊丽一看自己毫不费力的就有了房子,心花怒放,以后的日子没有了后顾之忧,每天拿着房屋的租金和熊妈的退休金,重操旧业,打牌、吃喝、玩乐。

无私的母爱换来的是女儿的冷血

熊母的身体还算硬朗,可是毕竟是近百的老人了,她也希望儿女们的嘘寒问暖。

可是,由于自己对熊丽的偏爱,其余几个子女平时很少来。

天长日久,熊母心里感觉孤单,但是从来不去说。她知道:为了熊丽,对别的子女有亏欠。

熊丽感觉挺好:没人来跟自己找麻烦,每天依靠着老妈,想吃就吃,想玩就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多么幸福的日子。

“请问您是叫熊丽吗?菜市场有个老人说你是她的女儿,让我给你打电话,她摔倒了,挺严重。”

“烦不烦,正打麻将呢。”熊丽没等对方说完就生气挂了电话,很不情愿的离开了麻将桌。

“你怎么走路不小心点儿?那么多冰你没看见呀?想啥了?九十多岁让人不省心。”

熊丽看到躺在地上的老妈开口一顿埋怨。熊妈痛苦的呻吟着,女儿的责怪她毫无反应。

“哪有这样当女儿的,还不赶紧打120。”熊丽对妈妈的指责让围观的人很生气。

熊妈摔倒后,造成了大腿腿骨骨折,需要动手术 。熊丽心想:又不是只养我一个孩子,医药费大伙平均摊才对。

于是,挨个给哥哥姐姐打电话,他们在手术室外吵得不可开交。

不知道94岁的熊妈腿部手术能否成功,看到医院外边她的儿女们争吵的一幕,我想每一个认知正常的人都会想很多。

慈母多败儿,熊妈的溺爱让熊丽不知道感恩,她的思想意识里就是只要我好,别的都无所谓。

真的希望:每个为人父母的人要掌握好教育子女的方式,不要把自己的儿女培养成巨婴,对家、对社会毫无用处。

每个为人子女的人,要知道父母只能养你小,一定要学会生存的本领,反哺父母的恩情,啃老是坚决不能要的。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完-

作者 | 梧桐雨

编辑 | 阿琰、书书

标签: 熊丽

更多文章

  • 湖南55岁巨婴熊丽,啃完三任丈夫后,又回家接着啃94岁老母

    历史人物编辑:周婷标签:熊丽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人们的生活变的越来越好,老人有养老金,上学还有贫困补助,因此,我国大部分人的生活已经奔向小康社会。但是在某些家庭中,没有工作的年轻人,两手空空空,坐等山空的这种现象还是存在,如果是短暂的缓和期,像没有毕业的大学生,或者是刚刚毕业没有工作的大学生,问父母要钱

  • 国学故事之照乘珠与宝珠战国时期魏惠王与齐威王相会于平陆

    历史人物编辑:小诚锅美食标签:齐威王

    照乘珠:战国时期,魏惠王(即梁惠王)与齐威王相会于平陆,夸耀魏国藏有宝珠,夜晚能照亮前后十二乘车。齐威王听后不动声色地说道:“我的宝与你不同,齐国有贤臣,能安邦治国,能光照千里,何止十二乘呢?”魏惠王听后非常惭愧。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记载。乘,一车四马。后来就以“照乘珠”用来指宝珠,亦用来比喻

  • 此人风趣,曾用“乐极生悲”讽谏齐威王,被司马迁列为滑稽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丫文史阁标签:齐威王

    “乐极生悲”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在战国时期。有一天,齐威王心情愉悦,就请他到宫中喝酒。齐威王问他:“先生,你能喝多少酒才醉啊?”他问答道:“臣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齐威王一听,心里非常不舒服,就说,你喝一斗就醉,怎么能喝得了一石?你不是在糊弄本王吧?他却笑嘻嘻地说

  • 貌比潘安的邹忌,为何拿闺房密语讽齐威王纳谏?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乔文亮标签:齐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我们在高中语文课本中都学过。邹忌为何拿家里的事儿来比喻国家的事儿呢?这篇文章又告诉我们怎样一个道理呢?诗经女孩带你一起来看。一、《邹忌讽齐王纳谏》背景首先说《战国策》,它是记录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活动的史书。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往白话里说,就是一部文学作品。

  • 齐威王治国有术:有功之臣封赏万户之邑,奸邪之臣处以烹煮之刑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齐威王

    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善于用人,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人们一直以来都把李世民作为明君的典范来传颂。但实际上,早在战国时期一位君王更是以霹雳手段,对有功之臣封赏万户之邑,对奸邪之臣处以烹煮之刑,很快刹住朝廷上下弄虚作假的歪风,臣民们转而崇尚实干,国家因此大治,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这位君王就是

  • 隐忍3年换36年霸业,恢复齐国霸业的齐威王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彭鉴之标签:齐威王

    《趣读通鉴》21成语“一鸣惊人”,常用来形容人看似平庸,却出惊人之举,成就大业!很多时候人看表相皆以为这人不过突然开窍而已,却少有看到真相。对于成就大事而言,隐忍观察,还有无时无刻的待机已动才是成功根源。由此才有一句话出现:耐得住寂寞,忍得了离别,受的了委屈,这样的人必成大器。这话啊,对普通人而言是

  • 齐威王年轻时亲自朝拜周天子,为何后来却大骂周天子是二奶养的?

    历史人物编辑:宋晋凯标签:齐威王

    按照周朝的礼制,各诸侯国必须定期朝拜周天子,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并向天子汇报本国的情况。西周时的朝觐之礼尚如仪能够举行,到春秋时就已式微了。战国时代,周王权威一落千丈,几乎没有诸侯再去朝拜周天子。但齐威王却在年轻的时候亲自去洛阳朝拜过周天子,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进入战国之后,齐国的田氏逐渐取代了姜氏

  • 为什么孙膑见了齐威王之后就断定齐国“三世其忧矣”?

    历史人物编辑:吃着瓜娱乐社标签:齐威王

    占卜、算卦,往往是现代人所鄙视的迷信活动。但是预测未来这样的事情,也未必完全是不可能的。比如老子曾经说过,500年后秦国有圣人出,后来果然就出了秦始皇。不仅仅是老子,诸子百家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预测并最终被证明是事实的过程。比如孙武的后代,孙膑就曾经预测过齐国的兴衰。孙膑,他本是孙武的后代,可是到了他

  • 一鸣惊人的不止有春秋时期的楚庄王,还有战国时期的齐威王

    历史人物编辑:侍雅丽标签:齐威王

    大家都听过一鸣惊人这个成语,但是关于一鸣惊人的出处其实一直有些争议,有的认为是说春秋时期楚国的楚庄王的故事,也有人认为是出自战国时期齐威王的故事。小编认为,出处不重要,重要的是楚庄王和齐威王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只要肯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从现在开始,从此刻开始,为了自己的目标,加油奋斗!楚庄王楚庄王

  • 一鸣惊人的齐威王说一句话,魏王甘拜下风,其道理今天依然适用

    历史人物编辑:程彪说历史标签:齐威王

    风水轮流转,魏国国力凸显疲态的同时,西方的秦孝公实施了商鞅变法,东方的齐威王也开始发奋图强了。在继位之初,齐威王绝对是个昏君的样子,成宿的喝酒玩乐酒色,整天不理朝政,连四周的的小国都跑过来欺负齐国。在虞姬和淳于髡的劝导下,齐威王从醉生梦死中走出来,励精图治,一鸣惊人,重赏了积极干事的即墨大夫,杀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