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荆轲想要活捉秦始皇?低估了秦始皇的武力值,不怪燕太子丹太自私

荆轲想要活捉秦始皇?低估了秦始皇的武力值,不怪燕太子丹太自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娱乐有点点乱 访问量:1859 更新时间:2024/1/7 5:01:36

导语:

中原多豪杰之士,荆轲是卫国人,不是燕国人,但是他却为燕国卖了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荆轲选择走上这一条让人不解之路的呢?

有人生存为了利禄,有人生存为了名。荆轲之所以放弃生存的机会,选择去刺杀秦王,显然不是因为他对燕国的高官厚禄有什么想法,他是为了名扬天下。

01荆轲刺秦王纯粹就是一条不归路。

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宏图大业已经开始了,赵国国都邯郸被王翦大军攻破,赵王也被俘虏。如此强盛的北方诸侯被灭以后,秦国和燕国便直接接壤了。

在这种情况下燕国太子丹再也按捺不住,他好吃好喝供着荆轲,可荆轲丝毫没有上路刺秦的意思,所以太子丹再次找到了荆轲。

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入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原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原足下更虑之!”---《史记》

荆轲知道,这一次已经无法逃脱了。他此前的种种行径已经表明,他是一个为了活下去而活下去的人,并未有何大志。

可是自从遇到燕太子丹以后,他备受器重,所以荆轲于心不忍,他似乎觉得自己的一生,或许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

与世无争的荆轲,终于还是跨出了那一步。不过要刺秦需要有先决条件,那就是让荆轲走到秦王跟前的条件。

显然光靠燕国的地图是不够的,毕竟就算燕国不割地求和,秦国也会自己来取。所以荆轲必须要准备货真价实的物件才行。荆轲向太子丹要了樊於期的人头作为觐见秦王的见面礼。这件事太子丹非常为难,如果他不答应,那么荆轲也就有了退隐的理由。太子丹最终还是松口了,不过让他去杀樊於期是不可能的,毕竟人家是千里迢迢逃亡到了燕国寻求庇护。所以樊於期的人头还必须要荆轲自己去拿。荆轲明白了太子丹的意思后,知道这些统治者都没什么良心,但是事已至此,答应别人的事情,必须要做到,这似乎是荆轲的人生准则。

所以荆轲说服了樊於期,拿到了他的人头,并且许诺,一定会为被秦王杀光的樊於期全家报仇雪恨。

风萧萧兮易水寒,这一路走来,为刺秦所牺牲的人太多太多,荆轲的好友田光为此自杀保密,樊於期也为了一个承诺选择自尽。他们都是忠义之士,荆轲是背负着这么多人的期望而上路的,就算是死,他也觉得值得。

02荆轲是否怨恨燕太子丹?

荆轲此去秦国,必然是死路一条。他杀不了秦王,必然会被秦王给杀了。他杀了秦王,必然会被秦王的手下给杀了。左右都是个死,他难道就没有其他选择吗?

当然是有的,他可以选择逃避,甚至从此不在江湖上混。但是太多人用性命促成了这件事,这让荆轲有些于心不忍。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史记》

大家都是忠义之士,不管这件事出于何种目的,此刻荆轲也绝对不能退缩了。那么始作俑者的太子丹,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他认为秦国灭亡六国的罪魁祸首,只有杀掉他,才能保住燕国。在太子丹的眼中,荆轲、田光包括樊於期的性命,都无法与燕国的江山社稷相提并论。

他是一位统治者,是王国未来的继承人,他当然要把自己国家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毕竟国家的利益就是他个人的利益。其实荆轲早就看穿了这一点,那么他有没有怨恨太子丹呢?我想是没有的。

首先秦国对天下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燕国也是受害者之一。燕太子丹只是为了保住自己国家的基业,本质上来说并没有错。其次荆轲游离四方,早就看惯了天下统治者们的嘴脸,他知道战国七雄没有哪一位是真正代表所谓的正义的,燕太子丹也是如此。再者荆轲这一次也是自己的选择占据主要作用,如果他在去秦国的路上背叛太子丹,或者说私下逃走,其实无可厚非,不过他没有这么做,说明他有自己的意图。由此可见,发生了这么多事情以后,荆轲已经选择认命。他不会抱怨燕太子丹的无情,也不会留恋这花花世界的引诱,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去完成。

03刺秦成功会挽救燕国灭亡的局面?

当时战国七雄各国所有人,都将这次灾难怪罪于秦王。因为秦王个人的野心,所以造成了六国战事再起,所以各国都有派遣刺客的想法。

那么刺杀秦王对天下是不是有好处呢?很可惜的告诉你,根本没有任何好处。六国的统治者们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努力保住自己家族的荣华富贵。一旦秦王灭了六国,那么他们家族的一切财富和权力都将化为乌有。为什么太子丹如此努力地让荆轲去刺杀秦王呢?难道是为了避免战争,避免生灵涂炭吗?当然不是,他的想法很简单,保住燕国王族们的统治地位,这是最重要的。其实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后,百姓该做些什么还是做些什么,只是统治者换了个人罢了。所以说,即使秦始皇被刺杀了,战国七雄之间的斗争也绝对不会结束。因为他们要争夺地盘,抢掠百姓,这种事情已经延续了几百年,秦始皇只是这件事的终结者罢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史记》

为什么项羽灭了秦帝国以后,依旧搞分封制却还是天下大乱?因为人心不足蛇吞象,每个人都有称霸天下的机会,他们才不会让给别人。

所以刘邦一统天下以后,百姓才得到了真正的休养生息,而战乱时期,只是少数贵族得到了好处,却让天下百姓为此买单。

总结:荆轲有没有打算活下来?

从历史记载来说,这次刺秦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荆轲有另外一番打算。他认为这次杀不杀得了秦始皇,他的小命都要拜拜了。

所以他打算上演一出战国惊天绑架大案,现场活捉秦始皇。这是一次极大的冒险,按照最初的布局,图穷匕见以后,荆轲一刀就能宰了秦始皇,当时也没有金属探测器,所以这是可取的办法。

可是荆轲没有这么做,而是跟秦始皇斡旋了很久。这就给了秦始皇得以逃脱的机会。最后荆轲这才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是想要活捉秦始皇,以此让他跟六国订立和平条约。

荆轲的确聪明,却低估了秦始皇的武力值。趁着秦始皇不注意杀了他比较容易,但是他想要活捉秦始皇其实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这件事在历史上有详细记载,真实性应该不容置疑。

参考资料:《史记》

标签: 太子丹

更多文章

  • 可怜的燕王,一生被战国四大名将轮番打击,牺牲太子丹也无济于事

    历史人物编辑:丁汉军标签:太子丹

    当燕国的太子丹作为编剧,荆轲、嬴政作为主角的历史大戏“荆轲刺秦王”落幕后,燕国也受到了强大秦国君主的怒火。随后,秦国大将王翦率领秦军攻燕。此时的燕国君主燕王喜,在无法抵抗秦军的攻势下,逃到了现在的辽宁地区。可是身后的秦军并没有打算放过他,而他为了可以生存下去,就把自己的亲儿子太子丹杀死,并且把儿子的

  • 荆轲明知刺杀秦王有去无回,为何还要送死?太子丹:多亏我的阳谋

    历史人物编辑:付如艳标签:太子丹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诗是荆轲刺杀秦王前,在易水与太子丹等人诀别时所作。可见,荆轲也明白刺杀秦王的风险性,基本上是有去无回。难道他真的不怕死么?其实并非如此。如果他真的视死如归,那他诗歌的风格应该是豪迈壮阔,而不是带有一丝凄凉。他之所以会接下刺杀秦王的这个任务,完全是因为中了太子

  • 骑士荆轲刺秦的结局早已注定,只有太子丹还抱着渺茫的希望

    历史人物编辑:史张文长标签:太子丹

    大家都知道秦朝,统一其他六个国家之前,曾经有个国家,派遣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当时在燕国,是一位剑术非常高超的人,当时燕国朝廷中的高官田光,向大王举荐了他,后来就把荆轲就效力与燕国的太子丹。当时荆轲跟随太子时,正好秦国派军队攻打燕国,当时秦国的军队,已经到了易水。燕国的太子很清楚燕国不是秦国的对手,没

  • 荆轲武功那么差,燕太子丹选他刺秦王,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小白趣侃标签:太子丹

    太子丹倚仗老师鞠武,是因为此前一直在外国当人质——先在赵后去秦,刚逃回燕国不久,对本国的熟悉度不高。而这事又不能公开招募,选择范围就很窄。鞠武推荐田光,是因为太子丹太过急切,否定了他西结三晋、南连齐楚、北和匈奴的防秦战略,认为那样“旷日弥久”,战线太长。等不及又催得紧,鞠武这才把皮球踢给田光——一个

  • 刚烈儿子碰到了无能老爹,太子丹的悲剧早已注定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建标签:太子丹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征战不断,而除了战场上的直接交锋之外,各国暗地里使用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明面上有说客游历各国合纵连横,暗地里各国的贵族也都有自己的死士刺客去做那些见不得光的勾当。而我们最熟悉的刺客无疑就要数荆轲了,当年他孤身进入秦宫,险些就成功刺杀秦王,如果他可以得手,那么历史的进程也将改写

  • 荆轲刺秦失败,太子丹难辞其咎

    历史人物编辑:张勇说历史标签:太子丹

    荆轲,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齐国大夫庆封之后,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提到荆轲,大家在脑海中就不由自主的浮现出那首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秦国叛将樊於期首级,前往咸阳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

  • 燕太子丹的做法是否是错误的?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爱历史标签:太子丹

    秦王嬴政和燕太子小时候都在赵国为质,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但是成年后的嬴政和太子丹,却是不同的境遇,14岁的嬴政成为秦王,而太子丹还是那个太子丹,这就是一个不可比的身份,一个是王,一个只是臣而已,也正是因为身份的不对等,让太子丹不得不铤而走险,选择阻挠秦国东出,不惜和昔日的对头赵国为伍。为打消秦国对燕国

  • 秦始皇与太子丹:本是患难兄弟,为何相煎太急

    历史人物编辑:小武趣说历史标签:太子丹

    燕太子丹通过隐士田光,结识了剑客荆轲,上演了一场荆轲刺秦王。那么太子丹同赢政的“积怨”是怎么回事?原来,燕国趁赵军四十万尽被秦将白起坑杀之机,攻打赵国。结果被赵将廉颇大败。燕只好将太子丹送到赵国为质子,并遇到了同在赵为质的赢政,两人年龄相仿,境遇相同,自然相交甚欢,关系很不错(秦王政生于赵,少时与丹

  • 《大秦赋》之燕太子丹:战国著名“导演”,匹夫之勇注定不能救国

    历史人物编辑:清浅之说标签:太子丹

    距今3000多年前,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后商朝灭亡,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大封功臣,其中,周武王的弟弟周姬奭被封于燕地,是为燕召公。约600多年后,燕昭王任用乐毅、秦开等为将,燕国合纵攻齐,盛极一时。然而,战国末年,秦国傲视群雄,燕国不能自保,最终被秦国所灭,国祚822年。作为燕国最后一位太子,燕太子丹

  • 战国时期秦国的嬴华真的是张仪的夫人吗,其实并不是!

    历史人物编辑:梁娜标签:嬴华

    文|飞鱼说历史的存在就是让我们借鉴古人的智慧,每个喜欢读历史的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不可对外言传的世界,我们现代人看历史,总会用有色的眼光来评判历史人物,好也罢坏也罢,我们只要能从古人的故事中找寻到我们该具备的智慧就行,每个时期的历史都有各自的特点,战国时期的历史更是如此。秦国强大六国衰弱其实就是天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