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项伯是项羽的伯父。项梁和项羽起兵会稽,项伯在下相项氏老家聚集项氏一族,响应项梁。项梁军渡江北上,到下相会集项氏一族后,项伯就一直在项梁军中协助项梁,官任楚国的国相令尹。项梁战死后,项伯成为项氏一族的长者,是项羽最为尊重信赖的至亲。楚国时代,项氏一族的封地,先在相县,后迁下相。始皇帝统一天下,下相属于泗水郡,北与东海郡下邳县相邻,是泗水郡的东部边县。自楚国灭亡后,项氏一族,一直居住在下相县。项伯与项梁一样,也不是安分的人,好游侠,结交豪杰,常犯法不轨动武。
项梁杀人,南走会稽吴县避祸;项伯也杀人,北去东海下邳躲藏。
张良在沙丘刺杀始皇帝失败,被秦政府通缉,亡命在下邳潜伏。项伯和张良之间,或许早就有所倾慕往来,邻近以后,自然是亲密无间。项伯亡命下邳,投奔的就是张良,依靠张良的掩护帮助,项伯活命逃脱法网,二人遂成生死之交。项伯是重义气的人,他知道张良在刘邦军中,不忍张良与刘邦一道送死,只带贴身亲信侍从,急急驱马来到灞上刘邦军中。
项伯私下见到张良,将项羽明早将攻击刘邦军的事情告诉张良,要张良马上与自己一道离开瀚上到鸿门避难,不要与刘邦一道白白送死。张良是临事不乱、深沉有度的人,他谢过项伯的好意,心中已经拿定主意。他对项伯说:“张良是韩国臣下,受韩王之命,辅送沛公入关,应当在使命完成后回报韩王。眼下沛公危难事急,我张良不辞而别,保身一人亡去,作为臣下是不义的行为,作为朋友是失信的举动。项伯兄的厚意,张良是心领了。何去何从,实在是不得不言明沛公再作决定。”项伯同意了。张良匆匆入内面见刘邦,将事情如实相告。刘邦大惊失色。
刘邦首先进入关中,降下咸阳,依据“怀王之约”,将出任未来的秦国之王。因此之故,刘邦视秦国为自己未来的国土,秦人为自己未来的子民,秦国的宫室珍宝为自己未来的财富。他安定在关中,希望诸侯国联军到来以后,正式确定自己的秦王名分。刘邦之所以全面封锁进入关中的各路关口,本来是出于担心,为了自保。
依照“怀王之约”的规定,灭秦以后的天下政局是七国复国,王政复兴。当时,六国都已经复国,各国王政都已经建立只有秦王的空位,是留给首先攻入关中的反秦军将领,也就是刘邦了。然而,巨鹿大战,全歼王离军,安阳盟约,招降章邯军,消灭和瓦解秦军主力,真正迫使秦王朝崩溃的首功和实力最强大者是项羽。项羽的盖世之功,将如何酬劳?
“怀王之约”订立之时,项羽要求进攻关中,表明了自己灭秦称王的意图。怀王不许项羽,将进攻关中的任务交给了刘邦,促成刘邦如约先入关中,项羽则饮恨未能先入关中,如今功盖天下,大权在握,诸国各路将领人人折服听从,会如约允许刘邦独王关中,自己依然到怀王朝廷做将军?
又听说项羽与章邯订安阳之盟,约许章邯为雍王,章邯将统治关中……。凡此种种变局,都不能不让占据关中的刘邦感到不安和担心,害怕自己已经到手的关中,被强夺瓜分。
刘邦封锁函谷关,无非是造成已经统治关中的既成事实,占据有利条件,迫使项羽及其诸侯各国在关外开始交涉,并无与项羽及诸侯国联军对决开战的打算。完全出于意料,项羽根本不作任何交涉,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一举降下函谷关进入关中,屯军鸿门之下。刘邦失策理亏,陷入被动的处境。不过,即使到这个时候,刘邦似乎仍然没有估计到项羽会如此狠急地全面火并,时间就在明日一早。
二、项伯的性格
项羽的叔父项伯,他是项羽之父最小的弟弟。项伯名缠,本来另有字,但因人们都称他为伯伯——虽然称最小的叔父为伯有些奇怪,为免去麻烦,就以“伯”作了自己的字。他性格有些拘谨,倒也有不拘小节的一面。他那干瘦的体形给人精明干练的感觉,实际上他也具有快刀斩乱麻般的果敢作风。
项伯从年轻时起就不务正业。楚国灭亡后,项氏家族的人只得四散逃命。项伯也不得不辗转各地,流浪四方,半辈子都没能过上正常的生活。他还曾杀过人。
战国时的名门子弟,在秦统一天下之后,全都走上了流亡的道路,张良的前半生大抵也是如此。张良在博浪沙偷袭始皇帝没有成功,更名改姓躲在下邳时,项伯因杀人遭到追捕,逃到下邳,经人介绍向张良求助。
张良慨然应允。对于张良来说,项伯并不是多么亲密的朋友。窝藏这个人既不是出自利害关系,也不是因为友情。他的这种行为,就像是在向人表白说“我这个人是具有侠义心肠的。”唯其如此,他才十分果断地采取了这一行动。他这种人,就叫做侠。
这种行动不是想要行侠仗义或管闲事,在其他国家,找不到类似的精神。与十六世纪基督教徒的殉教精神相比,立场虽然不同,果敢这一点是大同小异的。
战国时群雄争霸,既是古代商品经济发达的时代,又是思想活跃的年代。各种各样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以史无前例的新鲜活力造就了独立的个人,之后,这种新鲜的活力又以惊人的速度减弱。但不管怎样,从战国到秦朝,王朝不足以信赖,至秦代,绝对权力则像饿虎一样害人,个人与个人之间就不得不建立起横向联系,以求得共同安全。
一旦彼此联系起来,侠义精神就会起作用,让人抛弃所有明哲保身和计较利害得失的弱点,达到与对方唇齿相依的境界。对于侠义之士来说,做事没有道理可言,目的本身就是道理。这种侠义精神传到后世,从形式到内容经过千变万化成为中国精神史上别具一格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刘邦青少年时代,任侠使气,结交豪杰,也算是绿林中的人物。他曾经到大梁,在名士张耳门下游走,回沛县在县豪王陵手下混事,从上使下,对于当时民间社会的规矩、江湖上的礼节、豪侠间的心情,是行家里手,他自信能够说动项伯。
当项伯进入刘邦军帐中来时,酒席已经准备停当。刘邦执弟从之礼,虚上座迎出门来。刘邦盛情延项伯入座上席,亲自为项伯斟酒请寿。当时,刘邦四十九岁,张良四十七岁,项伯较张良年长,在五十岁左右。刘邦与项伯,或许没有一起领兵共同作过战,从项梁时代起,彼此都是楚军将领,交往和话题不会没有。
同是张良的朋友,由张良居中穿针引线,相谈甚欢。
酒席间,刘邦尊项伯为兄,与项伯结为兄弟,约为儿女亲家,他见机请求项伯说:“小弟以后,对于秦的宫室财产、人员设施,秋毫不敢有所侵犯,登记吏民户口,封存府库财物,一切等待上将军前来处理。之所以派人守卫关口,是防备盗贼,警惕意外事件的发生。小弟日夜盼望上将军早日到来,哪里敢有逆反上将军的意思!小弟丰邑危难时,受项梁将军救援,至今恩德未报,岂敢背德离反,成阳雍丘,与上将军联合作战,同生死共患难,岂敢逆情有贰心。小弟的真情实意,乞望项伯兄在上将军面前呈明化解。”
项伯其人,豪侠而重感情,短见而贪小利,最是看重个人间的恩怨情义,他被刘邦打动说服,同意劝说项羽。他与刘邦约定刘邦明日一早到鸿门军中,亲自见项羽陈情说明。
三、项伯与项羽
项伯回到鸿门军中,马上面见项羽,将刘邦的委屈心情一一面呈,极力说服项羽与刘邦和解。项羽生于贵族名家,从小失去父母,由伯父项梁抚养长大,秦时避难,起兵渡江,定陶军败,每到关键难处,依靠的都是项氏宗族的和衷共济。项梁战死后,项伯是项氏宗族之长,项伯的话,他是不能不侧耳倾听的。
项伯说:“沛公不首先攻破关中,我们今天岂能抵达这里?眼下人有大功而我攻击之,不义于天下,不如善待,适当处置得好。”
项羽年轻,只有二十七岁。他是天生无敌的将军和勇猛的战士,却是一位受感情左右的人。新安坑杀秦军降卒,他不能控制内心深处对秦国的仇恨,铸成失去秦国人心的大错。听项伯为刘邦辩解,同是楚军将士,曾经同生共死的战友之情又左右了他的心胸使他不能根据政治利益的需要决定行动。他想起就在一年多以前随同项梁军到东阿援魏救齐、击破章邯军后,与刘邦联军共同作战,先战成阳,攻破秦军屠城,再战雍丘,斩杀秦三川太守李由项梁军败,又一同安全撤回,也是同生死共患难一场。项羽犹豫动摇了,他答应项伯,同意刘邦前来陈情说明,下令撤销攻击令。
项羽战败死去之后,刘邦赦免了所有的项氏家族都不杀,并赐姓为刘。项伯在秦国时起跟随诸侯灭掉秦国,鸿门宴又为刘邦护驾,因此被封为射阳侯。他的封国位置在今江苏宝应县射阳湖镇东部。
在孝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项伯去世,他的后代项睢有罪,不能继承爵位,封国灭亡,他的封地归入西汉朝廷。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