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许攸成了曹操和袁绍成败的关键性人物,正是因为官渡之战,才让许攸名扬天下,因此,官渡之战也成为了许攸的成名之战。许攸年青时与袁绍、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在袁绍阵营中,许攸不断地提出建议,但是袁绍没有采纳。此后的许攸不再为袁绍出谋划策,而是等待时机。
后来官渡之战爆发,此时许攸的家人因为触犯了律法,被袁绍处决。因此许攸选择了投靠曹操,在官渡之战这样的关键时刻,许攸这位谋士离开袁绍,无疑是袁绍的损失。许攸与曹操自幼就非常要好,两人很早就认识,因此许攸的加入,无疑是成为了官渡之战的转机。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一统北方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就是因为许攸给曹操带来了有价值的信息。对于曹操来说,官渡之战的胜利,为之后一统北方奠定了基础,其次为曹魏成为三国实力最强的诸侯国也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许攸的贡献可想而知,可问题是,官渡之战胜利后,许攸的结局很不好。可以说,官渡之战影响了三个人,分别是曹操、许攸和袁绍。
许攸加入曹操阵营后,袁绍就开始吃亏了,因为许攸实在是了解太多有价值的信息了。曹操得知这些信息后,对袁绍的布局和战略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加入曹操阵营后,许攸肯定是有利用价值的。问题是,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对许攸的态度就改变了。《三国志·崔琰传》说:“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
由此可见,曹操生性多疑,其次就是对许攸的态度问题。《魏略》说,许攸自幼与曹操十分要好,官渡之战中,许攸背叛袁绍投奔曹操后,建议曹操偷袭乌巢,使曹操大获全胜。后来曹操夺取冀州,也有许攸的功劳,可是许攸的功劳虽大,因此居功自傲,乃至得意忘形,对曹操经常口出戏言,甚至称呼曹操小名。
这样的“侮辱”肯定是曹操无法忍受的。《魏略》记载了:绍破走,及后得冀州,攸有功焉。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其后从行出邺东门,顾谓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人有白者,遂见收之。
许攸这样肆意妄为,成为了他自己的催命符。许攸这个人恃功自大,眼中目空一切,竟然敢当众叫曹操小名“阿满”,曹操更加难以忍受的是,许攸认为曹操没有他,就无法一统北方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这样的想法未免太小看曹操了。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平定冀州,立有功劳,但许攸傲慢无礼,口无遮拦。
这样的行为无疑是许攸的催命符。《三国演义》中说许攸口出狂言被许褚所杀,但历史上的许攸是被曹操所杀的。曹操杀死许攸的原因很简单,许攸这个人太过贪婪,不仅如此,还口无遮拦,可以说是毁在一张嘴上。更为曹操痛恨的是,许攸毫无底线,许攸先后背叛了汉灵帝、袁绍,以后难保不会出卖曹操,曹操自然不会给自己留下这样一个祸患。
官渡之战后,许攸倚仗自己在官渡的立下大功,多次当着很多人的面,叫着曹操的小名说“阿瞒,没有我,你就没有冀州。”曹操虽然笑着点头称是。虽说许攸对曹操有所贡献,但是许攸的所作所为很过分了,毕竟曹操是魏王,更是之后的魏武帝,当着大臣的面取笑曹操,肯定是非常不讲究的。最后曹操将许攸杀死。
古代非常讲究“忠义”二字,许攸本来就是个卖国邀功、卖主求荣的小人,还不知道自我检点,这样的人曹操更是不喜欢。吕布就是一个例子,吕布是“三姓家奴”,后来曹操将其活捉,最终的吕布被杀。曹操对许攸一开始还是够意思的,但是许攸的做法过分了,曹操忍无可忍,就给许攸杀死了。官渡之战后,许攸没有了利用价值。
同时,许攸还不知道检点,最终曹操只能将其杀死。许攸对曹操都轻薄无礼,曹操杀他也是他咎由自取。许攸没有认清自己的地位。这就是许攸的最大缺点,结果官渡之战成为了许攸的催命符。公元204年,许攸被曹操杀死。许攸的死还是自己导致的,虽然有才能,但是情商却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