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儿,压根就没啥意义,扯淡的人多了,硬解释出来了意义。例如“夸父逐日”!
夸父不是什么巨人,逐日也并非是什么神话,其实我们所熟知的很多神话在最初的时候都不是这个样子,更不是神话,而是祖先传说,不同的之处在于,传说通常是有原型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再加工。
我们现在所见的夸父逐日的故事的雏形出自传世的《列子》,但传世的《列子》并非是真正的《列子》,而是晋代的伪作,真正的《列子》应该归为道家学派,原书已轶,晋代有好事者搜集了汉代流传的一些神话故事,融合了一些道家思想编辑成册,与后来的《搜神记》、《聊斋志异》同属一个系列。
汉代盛行谶纬之学,汉儒有意无意地把一些上古传说进行神话,所以在中国人的感性认知中,上古是浪漫而神秘的,有各种各样的大神存在,璀璨而神秘,这当然不是真实的,真实情况可参考非洲部落和亚马逊原住民,我们现在称之为原始社会。
在探究《夸父逐日》的故事起源的时候,不要受汉代及其之后的一些注疏的干扰,需要跨过汉代而从先秦时期的文献入手。
关于夸父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在《山海经》里,人与神分得还是很清楚的,凡是文中强调“有人”的,都是人,夸父也是一个人。
《山海经·大荒北经》曰: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
尽管夸父是“珥两黄蛇,把两黄蛇”,但这并不稀奇,在《山海经》里,“饵蛇”、“把蛇”、“乘龙”是不同级别的受祭祖先的标识,这些人通常都是某个氏族或部落的重要首领,夸父显然就是这样的一个首领。
而且“夸父”这个名字现在听起来似乎很奇怪,但放在上古就很好理解了,“父”通常是对人们族长的尊称,而“夸”应该是族名,那么“夸父”可以理解为夸族之长,这种称呼方式即便实在春秋时期仍然很普遍,而族名往往又是源自地名,夸邑为“郀”,兴许夸父同山西临猗还有些渊源呢。
《山海经》又载他是后土一族的继承人,即“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关于后土的事迹,《山海经》,《左传》皆有记载,称其为共工之后,而共工又是炎帝之后,相比于炎帝和共工,后土的名气似乎并不是很大,但他的地位却很超然,就是“江山社稷”里的那个“社”。
总之,夸父是一个人,《山海经》载他是被杀死的,关键是杀死夸父的是谁。
杀死夸父的人叫应龙,应龙在杀死夸父的同时还杀死了另一个人,这个人更有名,叫蚩尤。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犂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
这件事情的发生地点是“大荒东北隅”的凶犂土丘。
而应龙的领导就更是大名鼎鼎了,就是黄帝。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山海经》说的是“蚩尤作兵伐黄帝”,而战场又在冀州之野,那么结合这两处记载,这个凶犂土丘应该就在冀州之野,也就是《左传》所言之阪泉,《史记》所载之涿鹿了。
我们重新来整理一下事件经过:蚩尤进攻黄帝,黄帝派部下应龙抵御蚩尤,经过一系列战争,应龙先后杀死了蚩尤和夸父,而夸父在《山海经》中得到的评价是“不量力”。
至此,夸父的故事脉络基本就清晰了,首先他是一个与黄帝同时代的部族首领,是后土的后裔。
夸父的部族在征伐黄帝的战争中失败了,最后被诛杀,这才是最早的有关夸父的传说。
此外,《山海经》 里又有一个《海外经》的部分,通常认为这部分是有西汉刘歆整理进《山海经》中的,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山海经·海外北经》有: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而这一段,恰是《列子》中《夸父逐日》的来源,这涉及到《山海经·海外经》的成书问题,这个问题很复杂,本文篇幅有限,没法在这里展开讲,总之,这段记载的成文并不是很早,其实是传说演变为神话之后的结果,而不是原型。
姜姓以炎帝为祖,作为炎帝一族的后裔,夸父与蚩尤同样会受到姜姓一族的重视,那么对这件事情自然会以不同的视角进行叙述,甚至是重构,将夸父之死隐晦为逐日也算是化悲惨为悲壮了,但在最初,夸父所逐之“日”很可能是喻指黄帝,而并非是实指太阳。
总之,我们今天所见之夸父逐日与最初的历史事件已经毫无关联了,也并非是古人有意编织的神话,实则是一个误解与讹传罢了,所谓体现先民与大自然作斗争之说,就更是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