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山海经:鲧、颛顼、后稷死而复苏之谜?变成鱼形就可以死而复苏?

山海经:鲧、颛顼、后稷死而复苏之谜?变成鱼形就可以死而复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丙坤 访问量:4593 更新时间:2023/12/21 3:09:32

在《山海经》中有很多上古大神,都具有死而复生的神异特质,但这三位的死而复苏却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或多或少与“鱼”有关,难道这就是神话中“复活密码”的关键所在?

(一)化玄鱼

鲧治水失败后,最后被天帝杀死,但关于其死后化身,则有三种说法,其中便有这么一条:

《拾遗记》:“鲧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鱼”,

对于鲧为何死后“化鱼”,晋人王嘉给出的理由是“鲧字或鱼边玄也”,虽然这种改字的说法备受争议,但是也足够证明鲧与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那么,鲧死而复生的地方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当然有,这里叫做“羽渊”,还有的地方称之为“虞渊”,所谓“羽渊”再次强调了这是一个由羽水汇集成的渊池,而“虞渊”则表明了鲧最终回归的地方,是一片黑暗混沌的水中世界。

“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淮南子集注》

所以,鲧复生的神话学意象便是这样:化为鱼,沉虞渊,后复生。

(二)颛顼鱼妇

在《山海经》中没有记载颛顼和鲧之间的事迹,但是在其他古籍中两者却是父子关系。也就是说,鲧的这种“死而化鱼”的神性可能正是来源于其父颛顼。

禹之父曰鲧,颛顼五代而生鲧,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史记·夏本纪》

巧的是,颛顼在《山海经》中的确有此神性,并且直接点明了“鱼妇”是死即复苏的关键。

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谓鱼妇。颛顼死即复苏——《大荒西经》

关于这段记载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所谓“偏枯”即是半人半鱼,其名便叫鱼妇,传说当风从北边吹来,蛇会便化为鱼,颛顼便从鱼妇中复生。

可以看到,颛顼复生的神话学意象也是如此:化为鱼,大水泉,死复苏。

(三)后稷半鱼

关于后稷死而复苏之事,在《山海经》中并未记载,见于《淮南子》中:

“后稷垄在建木西,其人死即复苏,其半为鱼”——《淮南子·坠形训》

这段记载猛地一看,似乎与颛顼化鱼的记载几乎一模一样:比如“死而复苏”和“其半为鱼”。但是唯一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句话,交代了后稷所处位置在“建木西”,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建木”可是《山海经》中沟通天地的神树,传说是“太皞爰过,黄帝所为”,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关于“氐人国”记载的方式与“后稷垄”惊人地相似: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海内南经》

所以几乎可以这么说,这两则材料所指是同一个地方,记载的人也是同一批人:

即“后稷垄”对应“氐人国”,“其半为鱼”对应“人面鱼身”

(四)人面鱼纹

在史前时期的彩陶盆上,经常出现这么一种纹饰,称为“人面鱼纹”,而关于它的内涵也有诸多说法,其中比较一致地的观点认为有两个:生殖与复活。

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以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件人面鱼纹盆最为著名。考古研究表明,这种绘有“人面鱼纹”的陶盆应该是儿童瓮棺的棺盖,而在这个盆的底部甚至还有两个小孔,这就说明了此盆定然不是实用器,而属于一种独特的葬具。

那么,古人绘制这种人面鱼纹的目的为何?

一方面,因为原始社会人口繁殖率低,而鱼则被认为是多子的象征,繁殖率高。

另一方面,盆底的两个小孔则是为了方便小孩子灵魂出入用的,是一种灵魂不灭的观点。

此外,仔细观察人面鱼纹的图案排列,就会发现在灵魂不灭的基础之上,似乎还有生死轮回的原始观念:

画面中的两条鱼和两个人面鱼纹组成了一个圆形,相同的图案则两两相对,而两条鱼的鱼头恰好朝向相反,并且与人面鱼纹头部右上方的白色图案连接,成为一个可循环的、逆时针的圆圈。

好了,明白了史前时期的“人面鱼纹”的特征内涵之后,再回过头看《山海经》中记载的颛顼、后稷事迹,一切疑惑便可迎刃而解了。

颛顼、后稷的半人半鱼形象,极有可能就是这种“人面鱼纹”的模样;而两者之所以能够死而复生,也和“人面鱼纹”中说蕴含的生死轮回有着极为类似的逻辑。

而在建木西的“氐人国”可能正是以“人面鱼身”纹饰作为部落图腾的象征。所谓氐人/互人之所以能够沟通天地,其实表现地就是“鱼”能够作为生死轮回媒介的特征,而“人面鱼”则是这种神性的外在表达方式。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海内南经》

看靠谱神化,涨正经知识,记得关注啊!

标签: 后稷

更多文章

  • “当代后稷”李振声:扎根西北31年,6年为国家增产1000亿斤

    历史人物编辑:绣虎读书标签:后稷

    李振声2021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举国哀痛。袁老去世后,众多人遗憾说:“当年为粮食奋战的南袁北李,如今只剩下一个人”。那个人们口中的“李”,就是杂交小麦之父,院士李振声,他也被称为“当代后稷”。小麦育种的求学之路小麦与水稻,是中国的两种主要农作物。由于气候、地形等差异,中国形成了南部种植水稻

  • 祢衡和许攸的死有什么相同之处?曹操和刘表是一路人,手段都类似

    历史人物编辑:陈建标签:许攸

    祢衡,三国第一喷子,如果让他遇上诸葛亮,极有可能造成双方互喷之势,绝不会出现王司徒被骂死的惨剧。许攸,一个把卖主求荣表现的大义凛然的谋士,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把自己的主子袁绍给卖了,从而成全了曹操。这两个人其实毫不相干,只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狂妄。祢衡的狂妄几乎到了癫狂的地步,恨

  • 沮授四次献计都被拒,许攸张郃无奈皆投敌 袁绍为啥还不思悔改?

    历史人物编辑:付如艳标签:许攸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袁绍(11)上期讲到,袁绍战胜公孙瓒之后,拥有冀州、并州、青州、幽州四州,变得越发骄横起来。袁绍的弟弟袁术临死之前,把他的皇帝名号又转让给袁绍,鼓励袁绍自己当皇帝。袁绍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就私下里让谋士耿苞去寻找他能做皇帝的依据。当然所谓依据不过是一套自编自演的闹剧而已,

  • 曹操军队大获全胜?许攸向曹操献计获得奇效?战争的局势又是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张骏飞标签:许攸

    许攸耐不住性子了,冷笑着说:“算了,你也别费事了,你的粮食早就没啦!”曹操一脸惊愕地问他:“这你是怎么知道的?”许攸从怀里掏出那封他截获的信,反问曹操:“这封信,是谁写的?”曹操问他:“你从哪儿拿到它的?”许攸告诉他:“我从路上截获的,所以才建议袁绍去偷袭许都的。”曹操见彻底瞒不住了,这才握着许攸的

  • 不期而至:看懂许攸宁索要一个亿的目的,才明白他是谁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乡村宁静生活标签:许攸

    不期而至:看懂许攸宁索要一个亿的目的,才明白他是谁的人《不期而至》看到现在很多问题都已经明朗了,假高峻就是真高峻找来接近阮真真的,所以他不害怕被戳破身份,正主认证的。还有苏雯确实是好闺蜜,不会黑化,至于后面出现的许攸宁应该就是假的了,只不过他不是假高峻找来的,而是和许攸宁有一腿的那个女的,好像是沈总

  • 许攸无离卦初九“履错然,敬之”的恭敬谨慎之态,终未能避免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刀白眉标签:许攸

    离卦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象》曰:履错之敬,以辟咎也。意思就是,离卦初九,脚步中规中矩,采取恭敬的态度,没有灾难。《象》:脚步中规中矩的恭敬态度,是为了避开灾难的原因。此时初九在离卦的最底下一爻,就如人穿的鞋子一样在最底下,所以提到了履,当然这里履的意思不仅是鞋子,还是步履、行走的意思。错然的

  • 许攸是曹操功臣,杨修是曹操主簿,为何全被杀?他们犯了什么错误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许攸

    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两个极有特点的人,早期是许攸,后期是杨修。许、杨二人都属于比较有才干的人,都曾经得到曹操的器重,但最终却全都因为行事乖张,令曹操生厌而导致被杀。那么,许攸、杨修二人由受重视到遭嫌弃,最后甚至被杀害,能启发身在职场的人们借鉴到什么经验呢?许攸是一个非常令人讨厌的人,仗着其早年与曹操的

  • 许攸分明是官渡之战取胜的关键人物,曹操为什么要杀了他?

    历史人物编辑:慢步史书标签:许攸

    曹操杀官渡之战的功臣许攸,证明在曹操面前,只有低调才能保住性命,杨修对曹操忠心耿耿,就是因为自持有才,不懂得收敛,最终被曹操找机会杀了,许攸比起杨修来更加肆无忌惮,被曹操杀掉是必然的。官渡之战时,许攸和审配都是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和审配两人不和,审配给袁绍写信,告发许攸家人不遵守法度,把许攸的家人都

  • 三国演义22:刘备中曹操之计,失去战马差点丢命,许攸前来救援

    历史人物编辑:嘟嘟说电影标签:许攸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唐僧嘚吧嘚。在上一集中我们讲到了刘备用计成功将徐州夺了回来,随后皇帝也暗中派人想杀了曹操,但曹操是何许人也?他会这么容易就死掉吗?而这必然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在这一集中曹操已经是完全知道了吉平的想法,并且他还将董承叫到府上,倒是要好好问问究竟是谁想要杀了自己。就在

  • 许攸分明是官渡之战取胜的关键人物,为什么曹操要杀了他?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许攸

    许攸,原来是袁绍帐下的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非常不满,因此背弃袁绍投了曹操,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来,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从许攸个人来说,他抛弃袁绍而投奔曹操,这本身也没有什么错。过去有一句